“十二五”时期河南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1-02-19刘振杰
刘振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201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运筹帷幄,经济实现了平稳回升、就业率回复常态、消费持续增长、物价保持稳定。这说明,河南与全国一样,已经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也是“十一五”收官之年,未来五年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省向富民的三大转型。并着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减缓社会矛盾,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2010年河南社会发展基本态势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和谐中原建设成绩斐然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在由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即民生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之中。
自2006年“十一五”开局以来,河南各项事业运行良好,和谐中原建设各项指标基本达到预期水平。国民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1.2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2万亿元,翻了将近一番,年均增长率达到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个百分点。于是,政府有能力把越来越多的“真金白银”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河南紧紧抓住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业大省焕发出生机活力;酝酿多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着手从体制机制层面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农合、新农保以及农村低保快速推进,极大地繁荣了农村经济;2009年,在财政收入一度困难的情况下,民生投入不减反增。与全年财政收入划出一条先抑后扬的曲线相比,民生投入却是一条振奋人心的上行线,从而为和谐中原建设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2010 年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中原经济区唱响主旋律
2010年,河南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河南省生产总值增长10%,达到2.2万亿元,仍然稳居全国第五位和中西部首位。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 350美元,一般预算财政收入预计超过1 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万亿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随着经济的回暖,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从2010年3月份的最低水平86逐月回升到年底的89,虽然仍低于危机前水平,但已形成稳定的回升趋势。
我们一个总的判断是,当前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巩固,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初步预计再获丰收。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消费、投资、进出口三大需求也保持较快增长。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物价也保持基本稳定。另外,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比较高,财政收入、企业的利润都保持较快增长。
大发展需要大战略。201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创新发展理念,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并列入“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符合中央要求,顺应科学发展,可谓正当其时。
3.粮食生产及食品工业贡献度进一步提升
在坚持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河南省不以牺牲或削弱农业为代价,而是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粮食总产连续五年稳定在1 000亿斤以上,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由全国第5位跃居全国第二位,粮食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一位,食品工业成为全省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粮食的增产一定程度上为保持粮价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统计部门的数字表明,从2000年开始,河南省粮食总产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不仅解决了本省一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向外省调出300多亿斤商品原粮和粮食制成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河南省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使河南由“中国粮仓”变成“国人厨房”,进而成为“世界餐桌”。
4.以社会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近6年来,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经过连年调整,水平翻了一番;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国家财政补助额从开始的每人每年20元提高到150元。
新农保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取得了积极进展。试点县60岁以上老人不用缴费,每月可直接领取60元的养老金,农民“养老不愁”的梦想正逐渐变为现实。
新农合覆盖面达到95%,保障水平更高,制度更加科学合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广大农民以前“小病不想医,大病不敢医,最后无法医”的就医习惯,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5.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在2010年初,省委、省政府就把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放在“十大实事”之首。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推动全民创业,确保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以上,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
为了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在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基础上,我省还实施了“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和“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开展了就业指导进校园、“万企千场”专场招聘、企业进校园送岗位、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八项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活动。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加大事业单位空缺岗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力度。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原在东部发达地区务工的部分农民工开始回流。农民工回流过程中“回城不回乡”成为重要特点,农民工回流的首选地区是本省的城镇而非原籍农村。据河南省人保厅的数字显示:河南省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通过培训和就业服务,让农民跟着产业就近就地转移。劳动力吸纳大户富士康在郑州的落户,为人口大省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成为河南大中专毕业生等待业人士的一大福音,同时也搅动了整个河南制造业格局。
6.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2010年,酝酿多年、困难重重的事业单位改革终于在人口大省河南拉开帷幕。在教育、卫生、农林、地矿、广电等系统选择单位实施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逐步打破职务终身制,逐步明确“以岗定薪”,薪酬随岗位改变而改变。截至目前,河南全省96%的事业单位进行了人员聘用制度改革,96%的职工与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这次改革涉及全省事业单位9万多个,其中省直事业单位1 696个,共计214万多人。
7.文化事业成绩卓著
作为旅游文化大省,中华文化之根,河南最突出的优势是文化资源。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文化传统是当前着力中原崛起、实现振兴河南目标的根基和内在力量。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为中原崛起提供强大动力的思想文化保障。经过“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我省已经初步实现了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历史性跨越。同时着力打造了少林寺、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等世界级旅游精品景区和云台山、红旗渠、尧山等国内旅游精品景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8月,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成为河南省继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二、新阶段河南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讲,河南省仍然是一个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欠发达省份。主要表现在人均水平低,虽然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人均GDP只有20 477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3%;地方财力弱,2009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 126亿元,居全国第9位,人均只有1 133元,居全国倒数第一。“十一五”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实现程度不够理想,转变发展方式进展缓慢,投资和出口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更主要的是,财富分配的公正度明显不够,贫富差距已经达到了危险的程度,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民生问题已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
1.就业问题仍比较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重头戏
2011年河南省将有45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比2010年多出近5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的各类毕业生,就业人数总数将近80万人,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近年来“蚁族”,也就是聚居在城市的长期失业和低收入高校毕业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要求,各地要将这些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服务和援助政策覆盖范围,开展各项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
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还有一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国企关闭破产、淘汰落后产能、困难企业解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职工安置和再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由此分流出来的人员对毕业生都有较大冲击。
2.老龄化步伐加快,老龄服务事业明显滞后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省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将日益凸显,养老服务问题将日趋突出,并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十一五”期间,我省的基本养老服务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受诸多客观因素制约,也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养老机构规模小、数量少,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二是部分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化养老事业的速度较为迟缓;三是居家养老服务尚在起步阶段,涉老部门的资源整合有待加强;四是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机构建设不够规范。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十二五”期间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3.教育事业整体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河南的全国部属院校招生计划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数。高校总体数量不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截至2010年,河南省优质普通高校84所,每千万人拥有高校数量为8.91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千万人17.04所)。义务教育方面“择校热”、“大班额”、不平衡现象仍比较严重;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仍偏低;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平等教育仍有诸多限制。距离使河南省从人口大省转变为人力资源大省,进而成为人力资源强省的战略目标还有不小差距。
4.社会矛盾激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迫切要求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人均GDP从3 000美元向6 000美元过渡的时期,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分化期,进入了“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控重建”的关键时期。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更加明显,产生了一系列利益的激荡和分配失衡。我国基尼系数早在16年前的1994年就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达到了0.434,2010年更是达到了历史高点的0.65,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2010年河南省城市居民收入增加10%左右,但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只有6%~7%之间,所以城乡之间收入的增长率又拉开了三、四个百分点。
如此大的收入差距,不仅意味着经济发展受到拖累,也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让人民共享,且制造出更深的社会矛盾。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缩小贫富差距,社会稳定问题将越来越严重。
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开,又直接形成了“文化鸿沟”、“教育鸿沟”。因此,关注民生,使现代化成果普照全体人民便成为“十二五”期间的又一重大挑战。
5.社会治安及安全问题更加复杂
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安全生产等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党和人民对安全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在较长时间内仍将处于事故易发多发期。
在综治方面,除常规管理外,还要着重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构建网上网下结合的网络虚拟社会防控系统。全省互联网普及率接近30%,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呈上升之势。网民对各种热点问题的跟帖评论,大多数显得理性、热情和平稳,但是仇官、仇富、仇贪、仇腐心理也不可忽视。与此同时,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灵敏度在提升,基本形成了对网络民意的监测、反馈和吸纳机制。
关涉群众利益的群体性事件与宣泄社会不满情绪的无直接利益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诉求、上访、抗议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集体散步”、“集体旅游”、“集体购物”、“集体休息”等柔性抗议值得关注。
6.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压力巨大
当前,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是落后的生产方式,这种严重缺乏科技支撑,无视资源、环境的落后生产方式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生态代价,致使诸多人地系统脆弱区出现生态经济结构的失衡,局部区域先后沦为生态灾难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也对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制造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资源的掠夺及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在加大,从而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如何从复杂系统、可持续、协调、共生角度通盘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又一大挑战。
从现实情况看,河南生产方式仍较粗放,2010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6%、20.7%,工业能源消费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6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排放居全国第7位,二氧化硫排放居全国第4位,亩均化肥施用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0%。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制约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新阶段河南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对策
“十二五”时期,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受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影响,河南省的发展条件和动力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必须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为此,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跨越式发展基本态势。
1.抢抓“十二五”发展机遇,力争使河南的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十二五”时期,河南面临的宏观机遇要大于挑战。机遇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面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有望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我省优势进一步凸显,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等。
对此,我们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力争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接近中部平均水平,中原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的竞争力与辐射带动力进一步提升。力争到2020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全面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2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城镇化发展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更加注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早日建成经济发达、水清天蓝、山川秀美的中原大地。
2.就业问题仍为牵动全局的头等大事,未来就业率会有所回升
河南是中国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当然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省份。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如何为庞大的劳动人群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始终是政府首要的中心工作。为此,必须实行就业优先的经济振兴计划,把就业作为社会建设和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围绕重点建设项目领域开发就业岗位。通过缓征养老等社会保险费、降低医疗等四项社会保险费率和缴费基数,力争为参保单位减轻负担;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的作用;进一步落实税费减免政策,降低创业成本;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推进计划,把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作为省委、省政府承诺为群众办好的实事之一,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其吸纳劳动力的积极优势。通过上述活动,要力争2011年河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70%左右,年底总体就业率85%以上。
3.以城镇化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城镇化将是“十二五”期间带动经济增长、抵御国际经济不稳定因素、改变国内不平衡发展现状的重要动力,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未来中长期政策的重要结合点。目前,河南的城镇化程度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正处于全面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按照河南省城镇发展规划的要求,全省城镇化率2012年要达到43%以上,中原城市群城镇化率要达到51%以上。这样,河南的城市化增长率每年要保持在1% ~2%之间,每年会有1 000多万的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对河南来讲,加快郑汴新区“五区一中心”建设,力争“十二五”末人口规模达到720万人,对全省的综合服务功能和中原城市群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
伴随着方兴未艾的城镇化浪潮,被征地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正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为此,一方面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的壁垒,消除城乡之间在户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体制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7%左右处于城镇化快速扩张期的历史机遇,以农村户籍改革为抓手,以资源节约和城乡和谐发展为核心,以提升中原城市群整体发展实力为依托,以加快建设郑汴都市区为突破口,建设和完善新型城镇体系,促进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
此外,作为流动人口大省,在“十二五”时期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大批农民工身份转换问题。要下定决心,五年内实现“农民工成为历史”。为此,我们要在全面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和土地制度上实现重大突破,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扎根城市;保障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尽快把农民工纳入所在城市就业、失业统计范围,建立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状况调查统计登记分析制度;把政府土地收益的一部分用于解决农民工基本住房保障问题等。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好城乡居民消费率过低问题
如果GDP继续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资源、环境的压力会大大增加,由增长本身不均衡导致的矛盾也会增多。因此要通过调结构推进发展导向转变,要打破GDP增长必须达到8%的思维定式,建议把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率作为衡量“十二五”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指标,居民消费率力争达到55%,推进发展导向从GDP总量导向向国民收入导向转变。倡导与国情省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将进入人均生产总值从3 000美元向6 000美元跨越的新阶段,城镇化、工业化将继续保持加快推进态势。但在目前,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解决好城乡居民消费率过低问题。因此,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便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条件。
一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二是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三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既要理顺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和资本收益的比例关系,理顺国家、单位和居民三者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关系,更要发挥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杠杆在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大力推进慈善事业等第三次分配的发展。
5.完善社会保障功能,提高城乡居民福利水平
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高低,要以能够维持居民较为体面的基本生活为基准,并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类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将从大规模的制度建设阶段,转入扎实推进制度精细化、做实显效的新阶段。其中之一,将是大力推进标准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的应用,并争取早日实现“一卡通”。参保人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保信息都将统一在这张社保卡内。在有条件的城市,社保卡还将成为“市民卡”,以实现更为广泛的电子结算功能。
到2012年,以县为单位,我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要达到50%以上,2015年要达到全覆盖。除此之外,建议各级政府从2011年起要对百岁以上老人按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标准发放长寿补贴,城乡低保对象中的70岁及以上老人每月增发保障标准金额的10%~20%保障金。加快实施城镇无职业老人的养老保障。
研究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拟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重点研究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和职业年金试行办法。在条件成熟之际,考虑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整与改革。
6.加快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近年来,河南省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在全国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对此,河南“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应该是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以包容性增长、共享式发展来促进社会和谐。着重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加大财政在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方面的支出安排,使之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要明显提高,使经济财政加快转型为公共财政。
从发展方式转型的角度出发,“十二五”要明确提出把政府转型作为改革的重大任务,推进包括行政体制在内的全领域改革。在农村征地、城乡拆迁等易于发生利益冲突的领域,要建立多方参与及第三方评估的公正裁决机制,避免政府唱独角戏,避免其他强势力量的操控和对弱势利益的侵害,降低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利益冲突的可能性,谨防因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社会领域发生重大问题。
推进以征地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土地制度改革。当前,相当多的经济矛盾、社会冲突都与征地制度直接相关。“十二五”要改革现行征地制度,严禁“先用后征”,政府征地应严格限定在公共利益方面,以商业利益为主的经营性土地征地,应建立农民与开发商直接协商谈判机制,保障农民、市民在土地征用上的宪法权力,以切实保护私人财产。对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十二五”时期要结合财政体制改革和中央地方事权划分,尽快实现实质性突破。基本思路是分离政府经营土地和管理土地的职能,取消地方政府征地权力,强化地方政府管理土地的职能。
在群众体育方面,“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力度,发展体育产业,切实解决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重点扶持革命老区、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的发展。争取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有金牌,2013年全国十二运会进入全国中上游水平,2014年亚运会和2015年全国城运会成绩赶超上届,为下一周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实施“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使全省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从整体上明显改善,即业务用房满足需要,设备配置齐全,人员配置合理,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危急重症不出市”的目标,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基本实现。以家庭为单位,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5%以上。到2013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住院补偿率达到50%以上。
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到2011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集中供水水质监测率达到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大力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健康与营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到2011年,群众健康知识核心信息知晓率达到95%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70%以上。
四、结 语
虽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河南省的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人多、地少、基础薄弱的省情决定了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内,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然会成为各级党和政府的重心工作。特别是在全省上下唱响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主旋律的良好契机下,河南的社会建设必能跃上新的台阶。
[1]李钧德.中国粮食第一大省河南省不断刷新粮食生产纪录[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2009-09-15.
[2]郭富收.河南将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N].河南商报,2009-12-11.
[3]河南事业单位试点改革:明确“以岗定薪”全员聘用[EB/OL].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2/09/content_546684.htm,2010-02-09.
[4]河南“十二五”规划建言:专门为农民工建住宅新区[EB/OL].河南新闻网,2010-07-09.
[5]许正中.“十二五”面临的十大挑战[N].中国经济时报,201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