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分析
2011-02-19潘建伟
潘建伟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北京市 101149)
后危机时代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分析
潘建伟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北京市 10114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目前依靠大幅度增加出口来带动国内经济增长难度很大,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而其中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可以为我们带来明显的经济效应、政治效应、文化效应和生态效应,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中之重,这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持久推动力。为推动农村地区改善消费环境、改变消费观念、提高产品有效供给、处理好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关系,应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民消费结构;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当前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市场透明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村社会信用体系,以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消费积极性,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重点;难点
一、引言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形势急转而下,各国经济发展减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在各国采取的一系列积极财政和金融政策刺激下,自2009年第二季度起,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主要经济体经济下滑速度放缓并逐步恢复增长,消费和投资缓慢恢复,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全球经济复苏迹象逐渐显现。尽管在过去的两年里,发达经济体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金融危机的恶化,刺激了经济复苏,但各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在短期内仍然不可能解决。金融系统依然脆弱,信贷供给与需求缺乏活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疲软,财政赤字和主权债务大幅度上升,经济好转主要依靠政策刺激和政府投入推动,整体经济活力仍然远远低于危机之前的水平。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迅速出台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2009年,在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之后,国民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从各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了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了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了8.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6.8%,比上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2.6%,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据测算,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686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5个百分点。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了我国发展方式存在的严重弊端。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外需全面受阻,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增长成为必然的选择,而拉动消费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二、后危机时代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效应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尽管全球经济在2010年逐渐好转,但经济持续增长依旧面临风险。这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仍然存在隐患,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资本流动尚不稳定,通货膨胀风险增大,财政赤字增加等。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金融危机之后,主要依靠大幅度增加出口带动国内经济增长难度很大,要拉动经济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目前随着市场的逐渐恢复,投资需求增加的空间不大,况且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取决于最终消费,因而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持久推动力。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首次被提到了首要的位置。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既包括城市居民消费,也包括农村居民消费,而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1.经济效应。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7.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3.4%。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村消费需求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内在、强劲的互动关系。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2010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实际增长6.3%,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实际增长7.3%。如何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是买方经济条件下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首先,中国农村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消费群体。但受收入水平制约,农村居民消费受到限制,占全国1/2的农村人口只拥有1/3的购买力。因此,扩大消费最大的潜力在农村,要把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的需求,从而直接拉动经济增长,[1]、[2]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其次,农村居民对工业品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对工业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1.314%。也就是说,农民收入每增加一元,就会相应增加1.314元的消费需求。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差异较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实现了身份转变的农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也会从生存型、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换。1990~2009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由59.0%下降到41.0%。根据联合国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划分标准,我国农村居民生活已经步入小康水平。这将带动全国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无论是从整体水平上还是从结构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消费日益趋于多元化,食品、衣着及家庭设备和日常用品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不断下降,而花费在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比重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2.政治效应。胡锦涛同志指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保持农村社会的基本稳定,对于维护整个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对于实现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目标,都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预测,到2010年底,我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工业化和城市化呈现加速之势,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机遇期。毫无疑问,如果真是“三农”出了问题,那将是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此时的工作重点之一应是使大量农民能够顺利转型为安居乐业的城镇居民,有效遏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否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无法实现,甚至会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截至2009年底,中国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已经达到46.6%,但城乡收入差距却没有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得到有效改善。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阶段要求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提高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文化效应。居民收入水平与其消费需求状况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度。因此,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极大地激发农民投资教育的欲望和能力,进而提高农村儿童入学率,并延长其受教育的年限。这将逐步减少农民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有效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此外,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另一方面可以使之成为现代农民或市民,这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4.生态效应。第一,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解决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使其收入和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能从根本上遏制农村地区特别是生态脆弱区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围湖造田的行为,真正实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既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也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第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有利于农民接受和融入现代文明,改变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摒弃落后的人口意识和生育观念,实现少生优生,使人口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相协调。第三,通过多方引导,推行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科学消费,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4]
三、后危机时代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1.落后的消费环境。农村消费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公共品(如农村用电、交通和通信等)供给缺乏,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制约作用十分突出。以家电产品为例,家电曾经是带动城镇消费的主要产品,但目前城市家电产品趋向饱和,而广大农村的需求水平却很低。目前,农村电视机普及率在80%左右,电冰箱、洗衣机普及率在35%左右,空调器和小家电产品普及率在20%以下。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普及率如此之低,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这些耐用消费品基本上都还有一个让广大农村居民难以承受的使用成本。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很多在城市司空见惯的公共品到了农村就会变得稀缺。如电网建设问题,由于实行的是企业化、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导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电网都是以高收费的形式来收回投资成本并取得相应利润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广大农村居民所承受的用电价格就远远高于城市。在这样一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广大农村居民可能买得起家电产品,却很少能用得起这些产品。此外,像洗衣机、热水器等电器产品,电力价格因素并不是限制农村居民使用的最主要因素,真正限制农村居民洗衣机和热水器消费的,是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几乎不成体系且几乎没有什么压力的自来水供应系统,相当多的农村目前甚至还没有自来水供应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比较理性的消费行为就是干脆不消费。而这样一来,作为一种消费需求,农村居民这一庞大群体所具有的非常巨大的消费也就因此被消蚀了。此外,农村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消费信贷开展极其有限。
2.保守的消费观念。我国农村居民仍然沿袭着几千年来一直固有的生存和消费方式,虽然那种纯粹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消费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但商品率偏低仍然是我国农村消费存在的一大问题。在这种带有浓重自然经济色彩的生活方式影响下,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观念保守,有些农民不是没有钱,也不是在消费硬件设施上有很大限制,但很多农民就是不敢消费,不肯消费。如重视建设房屋而忽视其他消费、“人情消费”盛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节日集中过度消费现象比比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长期以来农村居民在商品和消费资料短缺的状态下形成了“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农村居民普遍存在的节俭与浪费并存的现象制约了农村居民的科学消费、和谐消费。
3.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消费结构不合理与价格定位不合适,限制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农村消费与城市消费在结构上差异较大,农村居民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在达到城市居民某一收入水平之后,并不是简单重复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式。我国绝大部分市场经营者对消费市场的研究和把握一直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很多产品从研究设计到开发生产以及营销宣传,生产者所关注的群体主要是城市的消费者,而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消费习惯、购买心理等缺乏专门的市场调查。实际上,在城市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过时的产品在档次、质量、价格、功能及结构等方面并不一定适合农村的消费环境、收入水平和消费特点。因此,农村消费市场尽管从某种角度看是城市消费市场的一种滞后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天的农村消费市场就是几年前城市消费市场的翻版。农村消费市场是相对独立的,而非城市消费市场的简单再现,不能将城市经济中过剩或过时的产品简单地向农村市场推销,而是要根据农村消费市场的实际来组织商品的生产和营销。我国部分商品如彩电、冰箱、服饰、正版光盘及其他名牌产品价位较高,与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很大。这种超出一般农村居民家庭承受能力的高价位,一方面造成了部分产品“企业高积压、农村低普及”的情况,另一方面又给一些假冒伪劣、低水平仿制产品创造了生存空间,导致市场上供给的产品普遍存在质量低下问题,给农村消费市场带来了负面影响。[5]
4.生产消费支出挤占生活消费支出。农村居民消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生活消费,还有一部分是生产消费。金融危机之后,各级政府采取措施扩大农村居民生产消费。农民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者,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各式农用机具开始慢慢为农民所接纳。由于这些农用机具的价格往往超出农村居民家庭的承受能力,农村信贷业务有限,很多农民手里难以筹集足够的资金来购买这些农用生产机具,结果导致农村居民生产消费支出不足并挤占生活消费支出,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
四、后危机时代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难点分析
1.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农村社会保障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得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对未来支出的预期,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着力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出台了关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的一系列政策,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以城镇居民为核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总体来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待完善的地方还很多。首先,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健全,保障项目较少。一是社会保险制度严重缺位。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步履维艰,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处于全面推广阶段;工伤、生育、失业三大社会保险制度至今尚未在农村建立。二是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不完善。目前,农村主要局限于基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制度基本没有建立,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不普遍。三是社会福利体系残缺不全。目前,只有部分经济实力较好的地区还依稀保留了一些敬老院和福利院,大部分地区该项制度体系已经瘫痪。其次,保障标准低,总体水平不高。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不高,而且由于是保大病住院,使相当一部分参保居民因交不起首次入院费而不能住院,进而无法享受医疗保障,新型合作医疗能否真正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致穷问题不容乐观。
2.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优化和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能有效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促进涉农中小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农业不断向产业化、科技化和市场化发展。现阶段,广大农村地区信用的缺失、信用关系的扭曲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增加了农村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和效率损失,导致农民增收缓慢,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迟缓,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首先,农村社会信息体系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了地方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阻碍了农村改革的进程。其次,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业的稳健运行。社会信用秩序混乱阻碍了农村资本市场与资金市场的发展,使农村信用总量萎缩。同时,农村社会信用秩序混乱也使各种金融创新业务难以正常开展。
3.处理好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关系。随着收入的增长以及经济活动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也逐渐多元化和城市化,农村居民所追求的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满足型消费,而是逐步与城市接轨,由满足型消费转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农业生产投入逐年加大,农村居民税费负担大幅下降。税费改革后,农村居民的各种税费支出大幅减少,2005年底农业税的全面免收更是进一步减轻了农村居民的负担,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税费支出只有0.9元。农民消费意愿较强,但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当前在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支出项目中,农民的选择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依次为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教育支出、房屋修建、购买家电等日常生活用品、购买食品、就医看病等。这表明农民的消费水平仍然较低,除生产性支出外,高中和大学教育、建设房屋等仍然是农民支出的大头和沉重负担。值得关注的是,文化娱乐旅游支出项目寥寥无几。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如加强医保、强化社保、减免义务教育收费等,但农民因总体收入水平较低,且高中和大学教育费用较高,负担较重,加之养儿防老、储蓄养老等观念根深蒂固,束缚了农民消费的手脚。
五、政策建议[6]、[7]
1.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民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农民消费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农民收入水平、农村生活设施、产业结构、市场商品与服务供给结构等,但我们认为农民收入水平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8]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居民消费结构趋于优化。当前要扩大农民消费需求、优化农民消费结构,必须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优化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继续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与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完善农村征地补偿机制。
2.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当前的消费信心。认真落实国家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法规政策,遏制农村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现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此,要针对问题的根源尽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应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已有的各项保障制度,要不断完善政策,扩大覆盖面。加强农村低保工作,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进一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通过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使农民得到有效的医疗服务。
3.建设农村社会信用体系。首先,强化法制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信用体系,其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付出代价的制约机制,保证契约双方权利不受侵害。因此,要加强立法,形成具有权威性、连续性、公正性的法律保障体系,从法律制度上不断完善并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行事主体。同时,要严格执法,切实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破坏社会信用、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并强化对违约责任的追究。其次,提高市场透明度,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信用市场,减少信息不对称,加强并完善信息公开披露的法规制度。再次,建设农村信用体系。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农村信用社可以说是现阶段农村地区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产权明晰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现阶段,就是要按照国务院出台的改革方案灵活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来改进农村信用社的产权结构,同时还要有完善的产权保护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把农村信用社建设成为市场型的、能够真正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基层金融机构。最后,培育诚信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诚信道德教育,提高公民对诚信的认识,营造诚信的氛围,让诚信成为每个公民恪守的道德规范。同时,还要鼓励大家恪守信贷合同,恪守诚信的村民贷款时可享受一定的优惠,加深农村居民对诚信的认识,使诚信成为人们交往的道德准则。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
六、结束语
在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问题上,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并初见成效。总而言之,只有让广大农村居民有钱可花、有钱能花、有钱敢花,农村居民的消费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才有可能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真正有力地夯实我国整体需求力量中农村市场这一薄弱环节,进而培养我国总体的社会需求水平,有力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增强自身抵御国际经济波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的能力,切实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影响力的强大经济体。
[1]尹世杰.我国当前扩大消费需求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09(7):7-10.
[2]丁俊发.关于中国消费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0(9):4-7.
[3]马成文,毛舒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2010(10):170-171.
[4]潘建伟.居民消费行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93-206.
[5]张飞.后危机时代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9):52-56.
[6]马晓河.必须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扩大农村消费[J].宏观经济管理,2010(2):22-23.
[7]胡若痴.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消费的情况、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消费经济,2010(1):11-14.
[8]张长生,李岩.后危机时代扩大居民消费的路径[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3):49-53.
责任编辑:陈静
Abstract:With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s economy and world economy is getting broader.China's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severely affec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risis.At present,promoting the domestic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help of increasing export is very difficult;the key for pulling the economic growth is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especially the consumption demand.Expanding the consumption demand of rural residents can bring us with obvious economic effect,political effect,cultural effect and eco-effect;it should be given primary importance among priorities;and it is also the sustainable driving forces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To improve th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change the views of consumption,improve the effective product supply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productive consumption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rural areas,we should,first,increase farmers'income with the help of different kind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optimize farmers'consumption structure;second,we shoul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rural areas and improve the consumption confidence of rural residents;and third,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legislation construction,enhance market transparency,establish the social credit system to stimulate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and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 of rural residents to promote the quick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s: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 demand;focus;difficulty
The Analysis on Expanding Consumption Demand of China's Rural Residents in Post-Crisis Era
PAN Jian-wei
(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
F014.5
A
1007-8266(2011)02-0091-06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社会科学项目“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研究”(项目编号:SM201010037001)、产业经济学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和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北京市社会信用与社会保障研究基地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潘建伟(1964-),女,辽宁省建平县人,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教授,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流通经济与消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