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视域下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思考
2011-02-19天津科技大学李健强
□天津科技大学 李健强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视域下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思考
□天津科技大学 李健强
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提高是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应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三重角色入手。本文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视域,解读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目标,分析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建立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科学对策。
辅导员;工作质量;提高
教育质量始终是教育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一个核心主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为《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总体战略工作方针。高校辅导员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质量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切实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需要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高校、高校辅导员深入学习落实《纲要》精神,建立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合理工作目标,不断破解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难点,进而建立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科学对策。
一、从《纲要》解读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目标
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表明高校辅导员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三重角色。
《纲要》明确了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可见,结合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三重角色定位,切实理解落实《纲要》精神,建立正确合理的目标,对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大有裨益。
1.切实落实思政教育在育人中的核心地位,是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的首要目标
《纲要》总体战略工作方针提出的“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并具体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当前情况看,大学生虽然热爱祖国,愿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但往往因为思想不够成熟、认识不够到位,较易受到多种渠道的某些错误思想和文化直接、间接的影响。他们拥护改革,却由于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缺乏深切的了解,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深入,对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往往认识不足。他们渴望成才,但不少人存在着轻视政治的倾向,法律纪律观念淡薄,社会道德水平不高。当前大学生的这些时代特点,决定了思政教育要把育人作为工作中的核心。
实践表明,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上的“指路人”,卓有成效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使他们全面发展的中心环节[1],也是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的首要目标。然而,在实践中,只要涉及到学生的工作,不少部门都会找到辅导员,导致辅导员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加之来自多部门的各种任务,往往“挤”掉了思政教育的时间和核心地位,所以,如何使辅导员从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切实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是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的首要目标。
2.切实在工作中贯穿“三育人”理念,是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的必然途径
高校的育人系统包括教书、管理和服务育人三个子系统。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管理者和服务者三重角色。因此,辅导员在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学校管理部门所制定的用于指导和约束学生思想行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应该说只是影响学生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只有内化为学生自觉接受、主观上认识和理解的思想意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行为落实上的动力和指南,进而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加以贯彻执行。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靠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辅导员工作是管理育人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更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成长发展。
把服务作为辅导员的工作本质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是高校学生工作“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当辅导员用“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做好服务工作、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时,其所彰显出的德行、风范等人格魅力会深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这种和谐氛围的育人效果,是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和比拟的。
另外,辅导员一般还担任着军事理论、形势政策、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所以,辅导员工作又是教书育人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二、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过程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纲要》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依据《纲要》的上述精神,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辅导员工作尚面临以下主要难题。
1.任务繁杂,严重影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
虽然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规定》中,明确指出了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有八项具体内容,其核心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对辅导员有工作要求的部门多,另一方面,辅导员管理和服务的学生多。其结果,导致辅导员任务繁重,工作头绪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的事务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辅导员工作时间长、强度高、压力大。另外,高校有些部门狭隘的本位政绩观,也是加重辅导员工作压力的一个较大因素。面对这种状况,辅导员只能疲于应付,使必要的思考、学习及提高难以得到保障,往往直接导致工作上的无序和混乱,继而成为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源之一。这既限制了辅导员工作质量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学校管理及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进行。
2.落后僵化的教学、管理、服务理念和机制,极大限制了辅导员工作“三育人”功能的发挥
当前,仅限于专业知识获取和考试成绩分数的落后人才观念导致了人才评价方式的单一和模式化,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僵化突出表现在教学管理观念和体制的滞后。一方面,学校管理中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刚性过强,弹性不足,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与发展的空间。此外,教材不适应以及课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使得基础课和选修课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不甚合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与此同时,对教师的考核指标往往重科研、轻教学,导致教师的教学热情不高、在教学精力的投入上的不足。这种落后僵化的教学、管理、服务理念和机制,势必压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造成大学生理想、前途、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很多困惑,并在大学生的行为上明显地反映出来。而辅导员面对由此而带来的学生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甚至造成工作上的被动,不仅影响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极大地限制了辅导员工作“三育人”功能的正常发挥。
3.角色定位不明确、个人发展前景不明朗,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各高校政策都偏向于教学、科研方面的教师,而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相比,在工资待遇、教育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即使辅导员工作做得很好,职称也很难晋升。另外,受高校机关人员编制的限制,职务晋升也相对困难。实践表明,尽管辅导员工作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但其待遇却往往低于同期毕业的教师,这种工作与待遇上的反差,不仅严重影响着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限制了辅导员工作质量的提高。
4.工作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辅导员工作弹性非常大,经常要利用学生休息的时间开展工作,加之辅导员工作范围广、涉及部门人员多,其工作还具有“见效周期长、成果无形化、绩效非显性”等特点。因此,如何考核辅导员的工作便成为一个难题,其工作在高校中经常出现用起来重要、说起来不重要的情况,很难获得及时和积极的肯定与评价,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处境。再加上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导致难以稳定辅导员队伍,这也限制了辅导员工作质量的提高[2]。
三、从《纲要》探析建立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科学对策
1.明确辅导员岗位管理和角色分工,切实提高工作质量
《纲要》指出:“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做好工作岗位及职责设计,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减少辅导员的工作压力,避免事务性工作缠身的状况,是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提高工作质量的主要措施。为此,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反馈制、工作公开制、绩效考核制及工作追踪制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做到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协调配合。
高校要按照教育部1:200师生比的有关规定,切实配足配齐专职辅导员。鉴于学生工作是一个涉及到学生思想教育、生活、心理、社团、资助等多方面工作的庞杂体系,可分别由不同部门和人员来承担,不能凡涉及学生的工作都交由辅导员来处置。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骨干与助手职能。另外,探索辅导员管理分工细化也是解决目前高校辅导员任务杂、头绪多和疲于应付现状的一个方法,对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关注辅导员个人发展
《纲要》指出:要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高校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作为学生在校管理服务的直接责任人,长期处在这种责任重大、压力极大的工作环境中,致使不少辅导员在关心学生生活、学习状态,为学生排忧解难的同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陷入了焦虑的情绪之中。辅导员对个人未来发展道路的不确定性,工作成就感与认同感的不足,都容易使辅导员产生幸福感匮乏。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职业倦怠问题的关注,建立起辅导员自我调节为主、适合自身身心放松的方法体系。
3.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的政策保障机制
《纲要》指出: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是指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辅导员,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政策环境。为此,高校要积极考虑建立完善辅导员待遇制度,从制度上吸引人,在待遇上激励人,应保证辅导员的收入达到专任教师的平均水平,以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同时,要解决好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问题。在职务竞聘、职称评定等方面为辅导员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职务职称问题。
4.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提升辅导员个人素质
《纲要》指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资助辅导员开展理论研究和职业培训等活动,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般可以开展两种类型的培训活动:一是职业技能培训,即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工作经验传授给搞学生工作的干部,以帮助其提高工作绩效,例如,参加心理咨询师、生涯指导师的认证学习。二是为辅导员创造脱产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与水平。通过脱产学习和进修,不仅可以使辅导员摆脱因角色多重性而导致的角色冲突困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身心,而且可以使辅导员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3]。
5.切实推动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发挥辅导员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纲要》指出: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我国《宪法》、《工会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等,都规定了人民群众、广大教职工、民主党派参与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评议的权利、地位和作用,这是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依据。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广大教职工主人翁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广大教职工的聪明才智,可以极大促进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许多学校的实践表明,制度严格、机制完善、程序规范,是提高民主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做好民主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例如:因为对辅导员有工作要求的部门众多,为此,学校也可以制定辅导员民主评议各职能部门机关作风的制度,并作为各职能部门工作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民主评议各职能部门,是实现群众监督的重要渠道,也是群众履行民主评议权利的需要,对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克服职能部门狭隘本位政绩观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加强高校民主建设,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队伍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路线、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力量,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高校稳定和谐的思想保障。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水平”。我们深信,通过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切实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对于落实《纲要》,实现高校的育人功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林景华.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6-11-11.
[2]马睿.现阶段高校辅导员工作问题及对策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3).
[3]李玉秀.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
G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