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探析

2011-02-19扬州大学王一惠

中国轻工教育 2011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质量建设

□扬州大学 王一惠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探析

□扬州大学 王一惠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高校管理者应从制度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和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如何保障高校教育质量加以思考,以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这样,才能对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如何保障教育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教育质量保障

随着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的大幅度扩招,高等教育在读人数急剧增加,2011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表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Trow)提出的标准,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仅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但从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来看,尚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教育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实际,以制度保障为基础、人力资源保障为中心、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构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完善的高等教育保障制度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

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连续11年的数量增长,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厦门大学高教所潘懋元教授认为,高等教育遇到问题多,意味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好,如果高等教育一潭死水,也就没有问题了。而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进入后大众化教育阶段后,人民群众不仅需要更多地接受高等教育,而且需要接受质量更好的高等教育。因此,非常需要构建一种以质量为导向、促进高等学校公平竞争的机制。这就需要在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建立起一套质量激励、质量监督制度。

1.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是规范高校办学行为的准绳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指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并非仅仅是数量的发展,更是高等教育结构、效益和质量的优化并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他们与高等教育发展是一对非常复杂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着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双重跨越,这就需要建设面向不同经济形态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制。但在中国高等教育日趋多样化的演变中,出现了办学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浪费了高等教育资源,既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也影响到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这就需要我们从制度上去约束高校的办学行为,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依据主要基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由于该规定制定较早,其基本框架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应以《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为法律依据,并吸收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保障的经验,制定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法规,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目的、组织、程序、周期、结果公布,保障对象及类别、保障结果的使用等做出明确规定,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规范化、制度化。

2.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高校内、外部质量保证体系

高校是实施办学行为的主体,是高等教育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主要因素,所以,高校内部也需要制定完善的质量保障制度,确保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高校内部应着重建立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高校的党政一把手,院(系)行政工作一把手都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亲自抓全校或全院的教学质量。此外,校级教学主管部门、二级学院、系科应承担具体的教学质量保证责任。结合教师和管理者的工作职责,应以岗位聘任为载体,以评估与考核为手段,形成教学质量的责任链条。学校内部要明确相关部门和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教学管理者的职责,将教学质量与责任落实到集体或个人,同时,要通过与岗位聘任相结合,实现职、权、利的有机统一,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效能。[1]

由于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社会适应范围不一样,因而,其质量的内涵和评价标准需有区别。在后大众化和就业市场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亦应当进行相应的转变,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虽然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有下降的迹象,但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明,中国高等教育已出现整体质量的严重下降,不能用单一精英高等教育的学术标准来衡量大众高等教育的质量,而应该用科学综合的评价方法,从整体的角度去评价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化和避免由一个统一的尺寸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理念,也是我们应当提倡的质量观,为此,我们要对质量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制定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标准,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中心工作

1.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人力资源建设的核心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唐纳德·肯尼迪曾说过:“大学至高无上之处在于给人类提供改良文化、创造文化、延续生命和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智力平台”。[2]毫无疑问,高校的广大教师是这个“智力平台”的重要支柱。对于大学教师的重要性,琼·托马斯曾说过一句名言:“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3]因为,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大学机构为“声誉”而进行的竞争,“通常是用大学教师在全国的声望来衡量的。”[2]可见,造就一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对一所高校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至关重要的。

世界著名教育家毕比博士通过总结各国教育经验,在《开发国家的教育品质》中曾提出:“教育的质量是教师素质的反映,只有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教育质量才会全面提高。”所以,在当前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笔者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引进基础学科优质师资。鉴于目前很多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都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引进基础学科的优质师资就十分重要,同时,应当把重点放在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师资上;二是要着眼本校专业设置和学科特点,适度引进符合本校强势学科的高层次研究型专家级师资,如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具备学科领军能力的专家学者,加强高校科研力量,提高重点学科的教学研究水平,以科学研究带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三是要结合本校特点并根据社会需求,引进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师资,切实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也可聘请部分企业的中高级技术人员进入高校承担一定的实践教学;四是要科学统计本校师生比,合理补充师生比例比较低的专业师资,以保证该专业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2.精专业、善管理的行政队伍是高校人力资源建设的重点

随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人力资源建设的重心也基本都在教学师资的培养和引进上,致使多数高校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合理配置不是非常重视,普遍存在行政人员学历专业与从事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导致“教的不会管、管的不懂教”的现象出现。因此,从保障教学的专业性和管理的科学性出发,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内部选拔。可从本学院(学科)专业的专任教师中选任一部分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水平高、年富力强的教师担任行政(领导)工作。他们来自教学一线,精通专业知识,进入管理岗位后能够更好地结合本专业(学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

二是外部引进高等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专门人才,承担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高教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经历了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学习,对高教行政管理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承担行政工作后,他们能够运用所学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

在做好以上两方面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学术与行政的关系,特别是学术权威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在行政权力运行的同时,不影响学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是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到后大众化阶段,对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后勤改革正由过去的行政管理逐步转变为企业化管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及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对教育质量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大学中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也是一个大学得以正常进行教学、科研和生活的根本保证,是大学生在校进行学习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在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中,应该把教学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1.重点建设教学设施,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创造良好条件

教学设施是指所有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它是保障教学活动能否正常开展的物质条件。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招生人数与日俱增,现有的教学设施已远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实验室、图书馆人满为患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学设施与师生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所以,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应首先考虑教学设施的建设,以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

2.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学生学习生活正常开展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高校学生人数的显著增长,由此势必对原有配套设施,诸如学生公寓、食堂、浴室等造成很大压力,而新建配套设施需要大量资金,这无疑给高校带来了很大压力。在筹集资金方式上,沈阳师范大学通过出售学生公寓和食堂经营权,换来建设教学设施资金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当然,仅仅依靠建设教学设施和配套设施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改善后勤保障体系中的“软环境”,也就是逐步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真正做到“软硬结合”,这不仅对于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而且对于提高高校的综合教育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是后大众化阶段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指出:“国际视野,中国道路是构建我国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关键”[4]。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高校既要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更要在管理与办学过程中彰显出中国特色,构建出适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思想体系。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但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支撑。所以,在高等教育后现代化时期,对高等教育质量就需要十分重视,要通过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

高等教育如何发展是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紧密联系的。我国目前正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就需要创建既能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又能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只有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推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进程,才能使高等教育发展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才能够真正建立起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平稳过渡。

[1]朱志伟.保障体系建设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体系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145-146.

[2]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

[3]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

[4]周远清.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1-5.

G640

猜你喜欢

大众化质量建设
“质量”知识巩固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质量投诉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