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写诗致祸
2011-02-19李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因字字珠玑而流传千古,刘禹锡也因才华横溢而为后人所景仰。他因写诗而名重一时,也因写诗而招致祸端。
刘禹锡精于古文,尤擅作诗。19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21岁时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后又考中博学宏辞(词)科。王叔文十分器重刘禹锡,认为他有宰相之才。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司马。
朗州地近西南夷,风俗僻陋,言语不通,但刘禹锡没有因此而沉沦,他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学习民歌,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后来看到当地居民祭祀巫神,高唱俚歌,载歌载舞,欢声雷动 ,便仿屈原 《九歌 》之体 ,创作了 《竹枝辞 》十多篇,并教唱新辞以祭巫神。后来朗州附近的俚歌中多杂有他的文辞。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僻居朗州 15年的刘禹锡被召还京师,准备出任尚书省官员。当初刘禹锡在长安时经常到崇业坊玄都观游览,这次回到京师,他再次来到这里,触景生情,当即写下《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诗传出后,有人说他心怀不满,借题发挥,讽刺朝廷,于是又被贬为播州(治所在今贵州遵义)刺史。刘禹锡老母已 80多岁,播州路途遥远,母亲必不能相随,此去必是母子生离死别。诏书颁布后,御史中丞裴度上奏替他说情,说这有伤皇上提倡的孝道之风。宪宗遂把刘禹锡改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后又调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刘禹锡从和州入京任主客郎中。不久,他再次来到玄都观,一时诗兴大发,又作《再游玄都观》一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落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中隐隐透出对永贞革新的怀念和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新诗传出以后,有人称赞他的才华,也有人说他行为太不检点。宰相裴度深知他的才能,推荐他任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裴度罢相后,刘禹锡又被贬为苏州刺史。
当时苏州发生水灾,百姓困苦不堪。刘禹锡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使人民度过了灾荒,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把他与在那里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