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文教学的几点想法

2011-02-19杨财秀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初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古文探究教师

杨财秀(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初中)

古文教学的几点想法

杨财秀(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初中)

一、了解学习古文的重要意义

有人曾问巴金一个问题:“你的创作灵感来自何处?”

巴金回答:“我得益最大的在于我小时候背诵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古文观止》。”

回顾当代历史,我们发现真正在文字功底上非常扎实的大家,且不说鲁讯,甚至包括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大科学家,都是旧学功底非常深厚的人。

古文是母语的根源,是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是塑造国民灵魂的重要手段之一。“古文作品中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钱梦龙语)其间蕴含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对后代子孙的价值观发展,仍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在台湾,古文超过白话文比例,一直是语文课本(台称“国文课本”)的一大特色。在古文比例被调低到 45%之前(2009年 9月份又刚调整为 45%~65%的“弹性比例”),台湾学生高中三年学习的古文比例逐渐递增,大约为高一 60%、高二 70%和高三 80%,其中选自先秦诸子的比例很重。但台教育当局最近又将选材范围拓宽至《诗经》《左传》和 《礼记》等文献。文言散文集《古文观止》几乎是每一个台湾中学生都精读过的教材,大陆学生所熟悉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勃《滕王阁序》等散文,也在台湾学生最为熟悉的篇章之列。台湾学生的国语水平让痴迷于“韩流”、热衷肤浅网络文学的大陆中学生汗颜!

二、认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部门近几年来加强了对古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古文篇目。但同时,古文部分却成为大多数学生的“拦路虎”,并被很多学生戏称为“鸡肋”。另外,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为古文教学伤透了脑筋,古文课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讲台上费劲口舌大讲特讲,学生则是一脸茫然,如坐针毡,更有甚者是昏昏欲睡。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口干舌燥、片言难讲,学生更是云里雾里、不知东西,教师和学生同时陷入古文学习无奈的尴尬现状。于是有人大声疾呼:“减少古文,反对复古!”可悲的是,这块玉佩在今天的语文改革大潮中竟然被冷落在荒僻的角落。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尴尬局面呢?笔者认为不是古文本身犯的错,而是传统教学观念和僵化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有些老师,无论是讲课还是复习,对课文往往是蜻蜓点水般的简单涉猎之后,就不厌其烦、旁征博引、大讲其所谓的字词语法“规律”。学生听了不明所指,接触原作后更是如坠云雾,不知所云。为了考试而教,满堂灌给学生,使一篇优美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产生厌倦情绪。

三、我在古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以情引路

身为课堂引路人的语文教师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教师首先必须对古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用自己对古文独特的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古文描写中的“美”,故事情节的“奇”,知识内容的 “博”,语言的 “简”等等,都能引人入胜。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如此,对教师本人,更是如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自己愁眉苦脸,赶鸭子上架一般进行古文教学,怎么可能要求学生对古文既爱又恋呢?

笔者平时注重深入古典文字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功底,对古文越发产生了感情。因此,在向学生讲解古文时,总是包含深情,娓娓道来,学生也听得有兴趣、有激情。不时告诫学生说,文言文是一坛老酒,初喝味辣,再品有香,一入肚中,满腹芬芳。教学韩愈《马说》时,我胸含愤慨,怒斥饲马者的昏庸;吟诵范仲淹的忧乐抱负时,我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士大夫的磊落情怀,文字中的美玉隽咏令人感叹神往。可以说,每学一篇古文都是我们和先哲的一次心灵对话,都是一堂真正的语文精脉的流通。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了解自己所教授的内容,并懂得如何将它输送给学生。如果教师还具备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的本领,就不难达到所有的教学目标。

(二)找准支点,先学后教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古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法,退出独角戏的单向表演,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感知古文的意蕴美和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古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启迪,达到积累精粹母语、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传统教学观念是:“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先讲后练,以练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自主兴趣。要使学生学好古文,不妨转化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为学而教”“以学定教”。笔者从长期的教学经历中总结了课堂上的几个教法支点,即:诵读、质疑、联想、释疑和探究。

朗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可以在反复的诵读中走进文本。教师对学生要进行科学的多样化的诵读指导,适时纠正读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理解文意、粗知文章思路等,尤其注意引导学生读出语感,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

质疑:学生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采用圈点批注方法,当堂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教师清楚了学生的疑点、难点所在,可以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教学效率。解决疑难问题方式尽量多样化,可以让其他学生帮忙解答,或者学生相互讨论解决,也可以由老师直接解答。

联想: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二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古汉语的意义至今未变,有的仅仅是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转换成了双音节,含义大同小异。此时,引导学生根据现代汉语的意思联想在文本中的含义:如《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一句 ,“学 ”,解释为 “学习 ”;“习 ”,解 释为 “温习”,简单易懂。学生有了一定的技巧,兴趣被激起,自然也不会望“古”兴叹了。

释疑:在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相同词句进行比较,先联想,再求证,结合背景和故事中人物,理解探究词句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

探究:探究性学习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我发现问题的习惯、自由探索精神。必要时,应该引导学生大胆深入探究。比如:教学《童趣》,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物外之趣;教学《伤仲永》,引导学生探究仲永的命运根源;教学《小石潭记》,引导学生探究柳宗元既“乐”又“悲”的矛盾心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宜夸大探究性学习,从而步入误区,更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三)串联教学,拓展延伸

基本篇目学习完后,教师可适当将有共同精神主线的课外文言文联系起来教学,以课内篇目为引子,作为教学课外篇目的台阶,比较拓展,深入探索。如 《岳阳楼记》与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送东阳马生序》与《黄生借书说 》、《孙权劝学》与《师旷论学》……串联拓展教学。

另外,教师适当要求学生阅读一些浅显的古典名著,如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等,让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领略先人为人处事的哲学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领会古文学的美。

(四)注重积累,举一反三

我们反对教师单纯在字词句意上肢解文本的满堂灌式教学,并非否定基本的基础知识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适当引导学生自己积累一些文言字词句用法,才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2.基本字法:一词多义、词性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

3.常见常用的虚(实)词用法积累(代表性虚词 有 :之 、其 、以 、为 、然 、则 、乃 、而 、于 、矣 )。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巧编口诀,找出规律,更方便掌握巩固所学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常见文言虚词“于”字基本用法:

①忠贞不渝,永远是介词。

②谦虚退后,译时要按照现代人的思维习惯提前。

③隐形埋名,“于”字的省略。

四 、小结

作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古籍浩如烟海、包罗万象,许多精华值得我们学习吸收。学习和继承这份宝贵的遗产和财富,是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在“认真总结传统经验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一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能力发展规律的教法。不搞花架子,不对考试口径,朴朴素素,实实在在的教。”(钱梦龙语)我们今天更要重视古文教学,更好地解读古人,与他们“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历史,欣赏古代文学,传承中华文明,培养爱国热情,做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

猜你喜欢

古文探究教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最美教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教师如何说课
称象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