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屋的声音》的“声音”
2011-02-19钱志刚江苏省江阴市长泾中学
钱志刚(江苏省江阴市长泾中学)
《草屋的声音》的“声音”
钱志刚(江苏省江阴市长泾中学)
近日接连听了几节语文组的“五四”杯教学比赛课,比赛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组织者选了一篇课外阅读材料:赵伟平的《草屋的声音》。参赛选手在没有“教参”,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独立备课、独立设计教学案,借班上课。参赛老师全部作了精心准备,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应该说,每堂课都各具特点,也不乏精彩之处,亮点纷呈,听者颇受启发,得益良多。然食不厌细,脍不厌精,现将听课过程中始终萦绕心头的几个问题提出商榷,以作引玉之砖。
一、文本的解读问题
要上好课,上出精彩的课,第一步就是教师要备好课,备课诸多环节中很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教师自身对文本解读的程度,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这里有几个问题:一是解读的准确性。就语文课而言,准确性主要是指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最接近作者的本意。当然这里有阅读的多角度、多样性的问题,但作为一堂课,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观点,哪怕是教师的一家之言。对《草屋的声音》的解读,几个参赛老师的理解也有很大的不同,或认为本文明是写草屋,实则写人,是借草屋赞美人的勤劳、坚韧、纯朴、乐观,侧重于对人的精神的赞美;或认为久居喧嚣纷杂的城市的作者通过回忆居住在草屋的生活,表达对宁静纯朴生活的眷恋,对原始朴素而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的追忆与崇敬;或者把两者糅合起来。应该说,大部分教师能较为清晰地亮出自己的见解,有个别教师表达较为模糊,学生自然也就云里雾里了。二是对课文重点、难点的把握。重点是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强调的。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师必须讲清的。就本文看,我认为重点在最后一节:“草屋无言,但我相信,从草屋里出来的人都会有对草屋的种种理解,都能聆听到草屋里发出的种种声音!”从“无言”到“声音”,这就是串起与草屋有关的人和事的一条红线,牵住了这个“牛鼻子”,整体的行文思路、脉络纹理也就清晰起来了。就难点而言,还是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声音”两字上,草屋本身是静物,静止的东西何以有“声音”?这个“声音”有何含义?从点到面,如果教师点拨得当,学生应该不难把握。但从课堂情况看,能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文本解读的老师不是很多。三是对关键语句的把握。如果前面主要是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着重要把握整体,那么对关键语句的把握有时更能显示教师功底的扎实程度。比如对“抬头望看齐厚齐厚的稻草屋檐,会有一种知足的温煦的生命的叠重掠过。”这句话的理解,特别是对“生命的叠重”的理解,几堂课上都有不同的“声音”。“重 ”字的读法 ,究竟是读“chóng”还是 “zhòng”(笔者认为应该是 “zhòng”),有的认为是 “chóng”,有的认为是“zhòng”,还有的认为两者皆可读。再就本句在全文的地位来看,它的重要性很突出。学生对“知足的温煦”尚能理解,对“生命的叠重”的理解和对文本整体主旨的把握有很大关系,教师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应该给学生一个非常明确的说法。可惜有的教师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纵观参赛教师的课,对文本的解读有深有浅、有虚有实,有浮光掠影式的,也有精雕细琢型的。这与备课钻研的程度有关,也与教师个人的语文功底牵涉。“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多学习,勤读书,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这是硬道理。
二、课堂的引导问题
改变教学方式,改善教学生态,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课堂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舞台。这是新课程所要求的,也是教师践行新课程理念,追求教学高效的必经之路。从我们目前课堂教学的实情看,教师的主导地位比较突出,相对的学生主体地位就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我认为,课堂上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时刻以学生为主,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从这次参赛的几堂课反映出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老师能够在自己课堂上或多或少地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师生对话、小组学习、问题探究等形式较为丰富多样。课堂上学生的专注度、兴奋度、积极度都有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离理想的课堂教学境界还有较长的距离,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听了几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是以一个个的问题串联起来的,这应该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的模式,以问题为主线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但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问题的有效性。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就有可能出现热闹的课堂、低效的学习的现象。所以优化问题应该是我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的着力点。我们知道,学生要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思维程序,而思维是要靠问题带动、激活和开发的。只有优质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思考,让问题开发学生思维。优质的问题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一定的思维难度、一定的挑战性的问题,优质问题的标准就是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突破思维的障碍,冲破思维的阻滞,受到有益的启发,进而思维活跃、主动生发出问题,这样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从几堂课的情况看,问题有了,也很多,但有价值的问题,优质的问题还是很少。一些很浅显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回答了,如本文作者是谁、体裁是什么等;也有一些问题提得很突兀,学生在没有任何铺垫、思考的时候突然听到这个问题,就只能全班以静默相对;有些问题过大,有些问题过难,有些问题过宽,有些问题则似是而非,等等。这样的现象比较普遍。因而,问题的宽度、深度、角度、难度、精确度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不仅如此,课堂教学中更要掌握提问的时机,把握好火候,《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
三、媒体的使用问题
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年轻教师都已具备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的能力。这次比赛中,绝大部分教师准备了多媒体的课件。媒体的使用,加大了课堂的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但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信息技术的运用存在着适用、适时、适当的问题。根据文本内容,多媒体课件采用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背景,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既要切合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课件,才是适用的课件;一个好的课件,是放在课堂开头,放在课堂结尾,抑或在中间插入,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不能一概而论,适时用媒体信息刺激学生、调动学生才是最好的;至于适当,那就是用与不用、用多用少了,不是每堂课都必须使用媒体辅助手段,也不是一堂课上用得越多越好,关键在于用得恰当、用得适合。从参赛的几堂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情况看,以画面加文字的课件居多,大部分使用的效果平平,有的甚至是代替了板书的作用。如果让合适的画面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体会感受,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四、课堂的组织问题
在充分备课、精心设计的前提下,要上出一堂精彩的、有效的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课堂组织问题,这主要取决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课堂气氛活跃、环节紧凑,师生双边活动融洽,教师语言流畅、激情飞扬,学生聚精会神、思维活跃,教学的目标、任务就必然能得到充分的落实。可能我们还要注意以下一些细节。
一是开头。上课铃声未结束,教师就开始讲课了。一连串很精彩的开场白是以铃声作为背景呈现给学生的。匆匆忙忙地开讲,本想用一个精彩的开场吸引学生,却就是因为这样的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目的就无法达到。课堂上从容不迫,正是教师胸有成竹的表现。
二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始终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学生不能兴奋起来,教师就要调整教学的策略,想办法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特别是课堂上出现了静默状态,可能是学生在静心思考,也可能是学生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学生的整体状态。
三是教师的精神状态。理科教学偏重于抽象,课堂讲究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条分缕析,讲解透彻。文科教学,特别是语文课这样人文气息浓郁的学科,则更讲究的是形象生动。教师精神饱满、表情丰富,或气势恢宏,或微风细雨,或激昂慷慨,或娓娓动听,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课堂上教师切忌从头到尾一种表情、一个声音。
四是板书。多媒体技术的普遍使用,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上对板书不重视或忽视。普遍的现象是:板书明显缺少设计,既无章法又无美感,甚至字迹潦草不堪。事实上,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是学习内容的精华。精心设计的板书,如果再加上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其效果绝对不亚于屏幕上的红黄蓝绿。
教学是艺术,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每天都在演绎着或精彩或遗憾的舞台剧。要多一点精彩,少一点遗憾,吾辈同仁尚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