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教学如何以小见大
2011-02-19王旭平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王旭平 周 豪(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记叙文教学如何以小见大
王旭平 周 豪(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好的作文要善于“以小见大”。“小”指小的题材、小的材料;“大”指的是重大的或深刻的主题。小题材与大主题乃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怎样才能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呢?
一、用背景来烘托。即在特定背景之下来透视小事所蕴含的深意,有了这份深意,文章就多了一层内涵。如一篇中考优秀作文,叙写两个小孩放学途中做好事:“××使出吃奶的劲盖上一处下水道的盖。”行文安排了得当的背景衬托:“往来的行人都敬而远之”“行人只是投去一束惊异的目光但谁也没有停住脚”“人们不再对下水道敬而远之,却对两个孩子沾满黑泥的脏手远远避开。”两个孩子的热心、主动,在行人的冷漠、麻木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晰、夺目。因而,特定背景下的小事就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如果没有如此得当的背景衬托,那么小事当然只是“小”事了。
二、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我曾经布置学生做过一篇以“爱”为话题的文章。一个学生写他扶老太太过马路。这真是一件地地道道的生活小事,细节、语言、动作描写都十分到位,可我只能给他判到 70分,因为价值太小。就这件事本身而言,当然自有其社会价值,小学生写写还可以;作为一个中学生,还对“扶老太太过马路”“你借我一根尺子,我还你半块橡皮”之类的“生活”乐此不疲,可想而知,这样的文章能有多深的思想性。同样的话题,另一个学生写的也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今天晚饭后,我和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埋头用功。这时,厨房里突然传来一声碟子被打碎的清脆的响声。我蓦地停下了手中的笔,心头不由一颤: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接着,他以此为切入点,就写妈妈这些年刷的这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记叙、抒情,挥洒淋漓,最后得出了“原来,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的结论,升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令人信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些“生活”升值了,一些“生活”贬值了,我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三、要把小事加以铺陈。即把小事写具体、细致,像电影画面一样映现出来,把特定的动作、行为进行“放大”,给人清晰、鲜明的印象。如有篇以“亲情”为题材的文章是这样写的:“凉风吹拂着她们,祖奶伸出手,缓慢地为奶奶理好被风吹乱的发丝。奶奶抬起头,像个孩子一般对着祖奶憨憨地笑,然后她起身,蹒跚地走到了窗边,关上了窗户,重新坐回凳上。祖奶的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流,滴进了木盆中,奶奶注意到水中泛起的层层涟漪,抬头一看,扑哧一声笑了。她立刻起来,擦净手,用身边的手绢为祖奶擦干净嘴。她轻轻地为祖奶揉搓着脚。那是何等小巧却饱经沧桑的脚啊,三寸金莲,脚骨定是被压弯了。奶奶轻轻舀起水,撩在那双布满皱纹,竟有些萎缩的脚上。”文章的语言生动却不做作,一个个细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可谓生活的再现,更是真情的流露,让“爱”的主题变得更加真实可感。
四、善于感悟哲理,体会真情。凸显小事蕴含的深意,让小事真正“出彩”。有一篇满分作文《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是这样写的:“从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父母为此煞费苦心,先是自己动手精择棉花做了一个轻柔的枕头,后又不惜花掉父亲近半个月的薪水从外地买回一大包绿豆壳作成枕头,上初中时父母又特地上南通买了一个溢着清香的药枕。岁月流逝,我渐渐明白,在这变化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延续。”
讴歌父母爱心的文章数不胜数,但小作者由小见大,以极普通的枕头为线索,三写枕头,让这一小物件成为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且由此构成层层递进的结构,情感也得到不断的渲染,最后的归纳总结,让爱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五、合理想象联想,提升材料层次。我曾指导学生做过一篇以“花草树木”为话题的作文。一开始大多数在写养花的经历或者描述一种花,就事论事,没有升华、深化。后来,我在课间带他们来到操场看草。雨后的花坛,草长得特别茂盛,但被淋得东倒西歪;而种在格子式的人行道板里的草却长得整齐有序。我让学生说说二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学生说花格子把草保护起来了。我说,花格子框死了草,限制了草的自由啊,不是吗?学生说不是。我进而引导他们联系学过的关于“自由与纪律”“自由与法律”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悟出了“规矩对人生的作用”“纪律对人的塑造”等主题,从而使“草”上升到了“人”、上升到了“社会”。学生的生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本来就是平凡且细碎的。我们不太可能有多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去写。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品味生活(对材料进行精心提炼),并能运用恰当的手段(用心挖掘和认真构思)把我们的感悟表达出来,追求高的立意,那么即使是平淡无奇的材料,也能写出意味隽永的佳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