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

2011-02-19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自然段课文情境

潘 建(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

探究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

潘 建(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然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将语文课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思维发展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现就如何在优化的情境中激发儿童的创新动机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好奇心。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教《赤壁之战》时我向学生提出:曹军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2.在情境中揭示矛盾,诱发求知欲。如果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儿童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儿童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人们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它激励着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在情境中适时揭示矛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毛泽东同志的《长征》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时,我先用简笔画勾勒出水拍云崖的画面,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幅险景,继而提出,既然看到的是一幅险景,那么红军战士心中怎会涌出暖意来呢?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寻找答案的欲望。在教学诗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句时,我让学生联系过去学过的讲述红军过雪山故事的课文及相关的画面,提出过雪山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历程之一,那么为什么红军战士看到岷山的千里雪景会更喜呢?让学生讨论体会到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看到胜利在望时不可抑制的喜悦之情。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难点,提出疑点,揭示矛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内在动机。

3.在情境中展开冲突,激发挑战性。具有创造性的人都不会满足已有的认识和现成的结论,他们往往具有大胆的探索和挑战精神。教学时我常常在情境中想方设法挑起冲突,激发学生接受挑战的勇气。如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在学习了第一场比赛和第二场比赛后,让前后四位同学讨论,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些搭配方法?这些方法能不能让田忌取胜?从而让学生明白虽然还有四种调换方法,但每种方法田忌都是两败一胜,而能转败为胜的,只有孙膑的那种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从而懂得孙膑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全面、善于思考的人。继而再让学生想一想,如果齐威王不轻敌,在第二场的第一轮比赛后,及时发现对方马的出场顺序改变了,推测对方的策略,在下面两场比赛中还有没有取胜的可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二、体现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师生平等交往,拨动“情趣”这根弦,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育。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呢?

1.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长期以来,我们教师总认为备课是教师的事,教师把教案设计好,学生就跟着教案学习。有时教师为了讲解教学中某一问题的答案或板书中的某一个词,而不惜花大量的精力“兜圈子”,这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定势”,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设计。如有的教师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后,让其质疑问难,然后教师综合学生的提问,把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纳入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之中。有的高年级教师,在讲解课文前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课文?你打算怎样学懂这篇课文?教师与学生共同来讨论、确定教学思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也就自然提高了。

2.让学生参与课堂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师生的双边活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庐山云雾》这篇课文的第二部分时,先请学生速读 2~4自然段,思考庐山云雾有哪些特点;你对哪个特点印象最深;接着指名请学生朗读印象最深部分的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这自然段的总起句;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总起句是怎样来分述的(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完成了这一自然段的教学后,教师请学生整理出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请学生运用这一方法以分小组学习或同桌互学的形式来学习其他两个自然段。在学生自学这两个自然段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板书,请学生把最能体现庐山云雾其他两个特点的重点词在黑板上写出来。这样安排教学活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活泼,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3.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业过量,造成其学业负担过重,使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厌烦情绪。如何科学地设计作业,使作业真正有效率呢?笔者认为,一要设计“弹性作业”。作业按层次设计,请学生自行选择,能做的就做,有困难的可以不做。这样较好地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减轻了部分学生的作业压力。二要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作业题。如一个单元学完后,在班级开展征集“优秀作业题设计”活动,对录用的作业题以其姓名命名。到了高年级,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课外书籍。如在班级中开设“佳句欣赏”“好书推荐”等栏目,每天请一个学生讲读一个佳句或推荐一本好书,这些也是很好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学生愿做并且做得好,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三、张扬学生个性,拓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知识的动力。质疑问难,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l.让学生敢质疑。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教师首先要从情入手,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消除质疑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有质疑的基础——敢问。哪怕问得“离谱”,也要认真对待。其次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引入新课时,银幕上映出大榕树的影像,看到这大而美的榕树,同学们就提出了以下问题:

(1)榕树这么大,到底是一株还是一片树林呢?

(2)这与《鸟的天堂》有什么关系呢?

(3)它怎么长那么多的根,其他树怎么没有呢?因此,教师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便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教学生会质疑。学生的顾虑消除了,思维的闸门也开启了。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教给方法,让学生深入思考,就能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

(1)预习生疑。让学生在预习中从课题、词句、内容入手,提出问题。如教《鸟的天堂》一文,教师先提出质疑方向:题目是什么意思?主要写什么?哪些句子难以理解?然后让学生自学,提出问题。

(2)学中生疑。在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究,变老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如教《海底世界》一文,学生在学习中就提出以下问题:a.课文为什么以问号开头?b.第二自然段写海底很宁静,第三自然段又说有各种声音,是不是很矛盾?c.海底的森林指什么?这样通过提出的问题引导比较,使学生真正读懂课文。

(3)总结质疑。学生在理解全文后质疑,这才是学生动真心、吐真情、真正活读书的表现。在教学《丰碑》一文后,学生质疑:将军怎么会不认识军需处长?难道将军不需要军需处长吗?军需处长休息时没有同志经过吗?他怎么会独自一人坐在那儿?将军发火时,警卫员及其他同志完全可以告诉将军,为什么绕圈子?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让学生读文、讨论、争议、说理由。这样质疑者和回答者都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让学生在质疑中创新。我们在让学生质疑时,不要只留在理解教材的最初层面上,还要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精神和创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抓情节空白。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里:“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这一句话留下了一串省略号,它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于是,我引导学生对如何护书的经过进行想象,结果学生对指导员“舍身护书”的情节描绘得活灵活现。

(2)抓故事的结尾。一篇好文章往往给人留下一种言已尽而意未止的悬念。这时,教师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凡卡》的结尾,写凡卡寄信后做了一个甜蜜的梦,在高潮处戛然而止。那凡卡的结局会如何呢?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延伸下去。

(3)抓问题。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在课文结束前,老师提出,詹天佑用“人”字形线路的办法好不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样在探究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课堂教学要始终关注学生,让课堂成为他们展示各自才能的舞台,让他们的创造能力尽情地发挥。

猜你喜欢

自然段课文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秋天
背课文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美丽的秋天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