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国际人才引进优化研究*
2011-02-19韩婷婷李丽君
● 韩婷婷 李丽君
滨海新区国际人才引进优化研究*
● 韩婷婷 李丽君
本文在界定国际人才概念和总结国际人才引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海新区国际人才引进的对策与建议。
滨海新区 国家战略 国际人才
*本文受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0ZLZLZF01500)资助
随着滨海新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国际优秀人才以及海外归国人才已成为该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该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如何促进国际人才集聚,发挥海外人才优势,已经成为推动该地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一、国际人才及其引进的经验
本文从能力素质角度将国际人才界定为具备高素质国际水准的人才。根据国际人才的来源将之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海外专家和出国留学归国人员,另一类是本土化的国际人才。根据职业类型可将之划分为创新创业型技术人才和企事业单位管理型人才两类。根据国际人才使用方式可划分为全职型国际人才和弹性工作制国际人才。
(一)国外国际人才的引进
1.政策支持吸引国际人才。美国政府通过适时调整移民政策,来吸引高层次国际人才;德国和日本对海外高级人才移民可以获得全面和永久国民待遇;欧盟成员国通过“蓝卡”计划来吸引高技术人才,以提升欧洲的竞争力。
2.提供优越环境争夺海外人才。通过巨额科研投入,提供一流科研设备和实验室等优越的工作条件,充分满足人才对于技术创新的需求,是发达国家吸引国际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于从事科研的高端人才而言,良好的工作条件以及自主创新的科研环境往往比高额的薪金更具吸引力。
3.通过本土化引进国际人才。许多发达国家通过资产并购、奖学资助等方式来获得国外优秀人才及其智力成果。如通用电气、三星、摩托罗拉、奔驰、宝洁在我国名牌大学设奖学金等方式来吸引世界优秀人才,这些留学生中的一大批优秀人才最终都能够留在该国,从而达到了引进人才的目的。
(二)国内国际人才的引进
1.突出政策引导作用。2002年起,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先后出台了政策法规,允许和保障海外人才中介机构进入国内市场提供人才服务。2006年浦东新区制定了在浦东注册的人才中介机构外资控股比例由原来的25%上限比例提高到最高可达70%的政策措施。随着上海市“海外人才集聚工程”的深入实施及“310工程”、“雏鹰归巢计划”、“归谷工程”等项目的启动,来沪工作和创业的国际人才逐年越多。无锡市2006年率先推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530”计划,五年来已有876个“530”项目在无锡成功展开,总注册资本超过22亿元,集聚人才超过6000人。
2.多渠道引进国际人才。目前国内引进海外人才的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设立“中国国际人才市场”、“中国国际人才网”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形成三位一体的国际人才交流服务体系,拓宽人才交流渠道。二是通过高校相互合作、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鼓励广大留学人员归国。如北京、上海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申办“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广泛引进国际人才;三是组织“海外人才招聘团”到西方发达国家招纳高科技人才。
3.完善人才回流的配套政策。设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享受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关优惠政策,并可引进和建立若干专业化风险资金。上海浦东新区通过建立浦东海外留学人员创业资金,资助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帮助归国留学人员解决创业初期的安居问题,并在其配偶和子女的入学工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滨海新区国际人才引进现状及问题
滨海新区GDP在2010年总量达到了5031.11亿元,全面超过浦东新区(4500亿元)。上海浦东新区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主要依靠资本集聚来带动区域发展,而滨海新区走的是知识密集型发展道路,以加速提升滨海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为目的。从中可以看出,提升滨海新区人才持续的科技创造力和国际化科研能力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点。当前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滨海新区落地,推进这些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理念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必须以全球化的视野来进行人力资本集聚,加速国际人才的引进,使新区成为人才的聚集高地。
(一)引进现状
“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吸引了天津国际医药联合研究院等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58个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前来落户,博士后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也达到了91个;全区人才总量达到75万人,其中2100多名外国从业人员在新区工作,人才密度达31.3%;2010年,滨海新区引进高级专业人才2.3万人,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较往年增长15%,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到33%以上,外来人才约占40%,并呈逐年增长态势;通过海外留学创业中心,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引进高层次人才35人,是往年的近2倍。
在人才政策方面,该区出台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人才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多个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配套衔接的人才政策体系。目前,滨海新区已设立了人才发展基金,规模为每年3000万元,并逐年增加。2010年11月在新区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正式出台了打造 “人才特区”、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等系列政策措施,为人才引进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人才环境方面,滨海新区为引进的国际人才和提供先进的设备、舒适的工作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同时,为引进人才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子女入托入学、学术交流、技术公共平台共享等“一条龙”集约式配套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1.人才结构缺乏合理性。现阶段,新区的人才结构有待优化,主要表现为:管理类人才较多,技术开发型人才较少;加工制造业领域专家较多,金融、信息、物流、服务外包等领域的专家较少;短期来华的专家较多,长期工作的专家较少。这使该区的人才引进来能发挥出该区产业集聚优势。例如,“空客A320”总装线项目首期招用104名高级人才,而高级蓝领的严重短缺影响了项目的运行。
2.市场调控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目前,在滨海新区的引才过程中,国际人才多数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和产业项目带动引进,很少依靠猎头公司。本土猎头公司对人才的市场调控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没有形成人才信息网络,与海内外人才引进渠道的联系也不够密切。在2010年滨海新区招聘中,对高级技术类国际人才的招聘还要借助于新加坡猎头公司,同时与其他地区的人才市场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也不够,资源共享程度还较低,对地方的引智渠道和项目的利用程度明显不足。
3.区域创新环境薄弱。在滨海新区的发展进程中,管理机构的等级化、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引进工作的开展以及人才管理效能的提高。由于市场体制尚未建立完善,市场秩序和法律服务体系的不规范,技术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力度不足,也没有专门针对国际人才知识产权及专利保护的政策法规,因而难以对国际人才的科研成果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从而降低了国际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
4.忽视本土人才的培养。新区的人才政策法规多针对来自海外的国际人才,其引才模式虽然提及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但对优秀高校毕业生的重视不足,没有形成对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模式,这样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同时,对引进的海外人才缺乏配套的本土化服务机制,也是造成海外国际人才 “水土不服”,不能很好地融入我国企业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与建议
在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滨海新区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才发展法制化建设,为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以下从政策、市场、企业角度提出滨海新区国际人才引进优化策略。
(一)政策层面
为保证引才高效有序地开展以及重要科研成果的批量产出,政府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引才措施,搭建国际人才的沟通平台,保障国际人才的各项权益。要紧跟新区产业发展的步伐,时刻关注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针对重大建设领域、重大建设项目和未来主导产业对各类海外人才智力的需要,开展专项规划,通过提供专项政策、专项资助、专项保障,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效应的引智工程。例如浦东新区通过打造 “华人华侨回国创业培训班”和“国际金融投资博览会”两大平台,树立了引进国际金融人才的品牌优势。一是创建“人才特区”,大力聚集中央企业研发中心、国家级科研院所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引进更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二要加快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进计划、国际顶尖大师进滨海计划、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博士后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人才国际化培养计划、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计划,推动滨海新区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鼓励产学研合作和研发机构建设的专项政策,吸引周边和北京的高等院所、科研院所入区发展。通过实施人才高地建设过程,加速人才集聚,带动滨海新区产业集聚,从而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市场层面
一是充分利用猎头公司和其他专业中介组织的优势,发挥其在推荐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方面的作用,积极与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开展战略性合作,实现人才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促进人才流动和发展。二是通过提高人才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促进服务功能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推进人才智力资源合理流动。三是进一步改革创新对国际人才智力开发的运作模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引进国际人才,抓住培养、引进、使用、流动、激励、评价等环节,积极探索,破解难题,努力形成以国家人才战略为指引、具有滨海新区特色、与国际惯例接轨、科学高效的引进国际人才的体制机制。
(三)企业层面
利用滨海新区产业集聚优势,吸引本土国际人才,注重对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的构建,促进企业国际化人才的长效开发和利用,搭建企业与海外人才的沟通平台。对海外留学人员进行有效截留,增进与各高校留学生的交流,通过企业文化展示以及提供实习机会等形式吸引优秀外籍毕业生进入企业。同时企业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团队,确立高效的成果转化流程,还应加强引进海外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设,研究制定外国专业人才聘用管理办法,保护海外专业人才的合法权益,尊重海外专业人才享有的知识产权,为区域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1.黄颖:《上海市引进海归人才政策调查与评价》,载《人才开发》,2009年第12期。
2.蓝金思:《人才引进与人才国际化战略的思考》,载《人力资源管理》,2009年第12期。
3.闫志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载《中国人才》,2010 年第 12 期。
4.潘锡辉、徐东岳、施祖麟:《国家高新区人才发展战略探讨》,载《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6期。
5.陈莹莹、黄昱方:《发达国家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的政策及启示》,载《中国人才》,2009年第3期。
6.J.E.Amadi-Echendu.Thinking styles of technical knowledge workers in the systems of innovation paradigm[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2006(9).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
■责编 岳晋闽 Tel:010-68345891 E-mail:hrdyjm@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