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1-02-19何菊莲
何菊莲
(湖南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主要是依赖于“三高三低”(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低产出、低效益、劳动力的低成本)的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的。面对资源、环境、市场三大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大量事实也表明,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人力资本价值提升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已成为突破我国资源、能源和环境陷阱的战略需要。只有这样,我国经济质量和竞争力才会领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取得实效。基于这一背景,研究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现有文献未见直接的研究成果。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表现为对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存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他在《理想国》中论述了教育和训练的经济价值。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谈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作用。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屠能认为,在同样原材料商品装备条件下,受过更高教育的人可以创造更多收入。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问题。庸俗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国的让·萨伊主张国家要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就应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智能。
最先意识到经济增长方式已发生变化并提出其理论模型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和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斯旺。他们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认为,增长的源泉除了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之外,还有一个余值A(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表示的技术进步)。19世纪末,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明确指出,对人本身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是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并强调教育和培训对个人与国家的经济价值。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型,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理论,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提供了一般性或规律性的理论基础。60~80年代,以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1]为领军人物的经济学家丹尼森(1962)、阿罗(1962)、贝克尔(1964)、卢卡斯、[2]罗默[3]等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五大谜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所有现代经济发展之谜,主要源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而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实质上是本文所指的人力资本静态价值的提升。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具有经济学价值的资本,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中科技和教育在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国内亦有类似的研究。史仕新、张友国等[4]提出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李雪峰[5]的研究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因素对产出的影响显著。薛新伟[6]根据投入产出表建立了人力资本价值生产投入产出表的理论形式。张红霞、陈锡康[7]等仿照投入产出表建立了教育—经济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张古鹏[8]等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总量和GDP高度正相关。李宝元[9]认为,中国若能制定和实施“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经济赶超战略,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是完全有可能的。文魁和谭永生[10]认为,人力资本对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率贡献很大。刘汉辉[11]通过对新“经济增长之谜”进行解析得出结论:人力资本已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张玲[12]通过分析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存量对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为我们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的作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已有文献未见探讨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的研究。显然,在我国进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研究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机理
1.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人力资本价值可分为静态价值和动态价值。静态价值主要指由个人和社会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知识和能力是人力资本存量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是指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开发人力资本,有效提升其知识和能力水平,获得人力资本价值增长的活动过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是把人作为实施主体,在人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和实质是由“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提高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它的其他价值向度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发展,都是“以人为本”的反映和体现。这一战略工程,离不开实践主体价值的提升。提升人力资本静态价值,促进人力资本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本价值向度的内在要求。
2.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
人力资本之外的其他资本是以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货币或自然物质为载体的,是无意识、无思想的死的资源,离开人力资本,不可能对经济发展起任何作用,只有与人力资本结合,才能成为经济运动中的活的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静态价值作为主导性资源,将自身与经济发展的其他资本要素有机整合起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合力。
知识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知识技术、知识技术产品、知识资本。因此,提升人力资本静态价值,即可适应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不仅直接提高劳动边际生产率,而且通过要素更有效率的组合和应用,促进物质资本生产率改善,减弱和抵消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结果将使既定资源下的社会生产尽可能向边界外移。[13]由于科技知识对于经济作用的积累效应,随着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这种外移速度将出现递增趋势;而且还将有助于在全球化的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格局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成果和社会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根本动力,提供资源支撑和智力依托。
同时,我国人口密度高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人口密度低的西部地区快,说明人口众多并不意味着必然落后,人口包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水平低下。因此,充分提升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把我国的人口包袱转化为社会财富,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和源泉。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消耗越来越大,并呈递减趋势。而人力资本静态价值却不会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而降低,相反,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提升。因为人力资本静态价值可以反复使用,不会因使用而消失,闲置不用反会降低;其次,人力资本静态价值越用越得到提升,干中学是增加人力资本静态价值的重要途经;再次,通过教育培训,可以无限累积性地增加人力资本静态价值。用无限供给的人力资本静态价值可以替代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克服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使经济发展具有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三、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路径
世界各国在其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并不主要是由资源禀赋、物质资本等差异引起的,而是与其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水平密切相关。当今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美国和超级经济大国日本,其人力资本的投资及积累均在世界上占据极大优势。人力资本静态价值的提升,不仅是其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而且是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是创造知识、发明技术促使生产力提高,而且一定的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是新技术和新知识传播扩散的必要条件。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适应性上。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培训的人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更懂得如何针对环境进行自我调整。这种间接作用意味着宏观上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关键在于它具有特殊的生产功能。从生产过程的角度看,它具有要素和效率两方面的生产功能。前者指人力资本是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或投入要素。后者指人力资本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其途径是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人力资本自身的生产效率;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可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本,一方面直接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它又通过促进科学和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发展。
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和紧迫任务,而以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为依托的技术进步是促进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存量是科技进步的载体,是决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和条件。一个国家平均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其具有高技能的人才吸纳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越强,自主创新能力也越强。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的静态价值水平。因为它直接影响和决定其经济的发展潜力、速度和质量。静态价值水平高的人力资本,不仅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使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和劳动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不断引发新的产业技术革命,而且是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深层基础。
2.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而人力资本存量与产业结构的层次紧密相连。人力资本存量高,能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结构,而这种产业结构要求技术进步成为主要动力,而技术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力资本静态价值的提升。
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指产业价值链的攀升。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把产业内部整个创造价值的活动分成若干环节,按这些环节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大小排序形成一条价值链,发现处在产业价值链两端的环节如产品设计与研发、品牌与营销对创造产业价值的影响和贡献最大,称之为产业价值链高端,因而能掌握和控制这些环节就能获得持久的产业竞争优势,相反,产品的加工与装配、仓储与物流等环节对创造产业价值的影响和贡献较小,称之为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14]因此,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能够促进其智能、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其掌握产业价值链高端产品的高精尖技术,促进其自创品牌和建立独立的营销网络。
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途径,是通过扶优汰劣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的提升。具体表现为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并购、重组、整合及资产注入,其内在本质要求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只有这样,产业结构优化才有持续的激励与动力。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往往从调整人力资本静态价值结构开始。即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时,先指明产业结构运动的方向,引导具有相关价值水平的人力资本首先进入这一产业部门,并获取相应高的先入收入,从而强制或诱导其他人力资本转岗改行,接受新产业部门的培训,向这一产业部门配置相应的人力资本,直至先入收入缩小为零时,人力资本处于饱和状态,产业结构得以有效调整。[15]如果没有相应静态价值的人力资本和具有一定弹性的人力资本静态价值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必将受到约束。
3.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一要减少资源的开采利用,二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这与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水平紧密相关。减少资源的利用和开采,要求寻找这些资源的替代物,这种替代要求一定的技术,更要求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因为技术的进步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本静态价值的提升。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水平高,在生产过程中能有效掌握科学技术,熟练运用机器设备想方设法节约消耗,降低资本投入和产出比,实现资本或资源的不完全替代,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和替代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资源数量,避免因资源或资本不足给经济持续增长带来的消极影响。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发展经济时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又不能牺牲后代的利益。这一要求包括了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然活力的维护与新生,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要实现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需要大量生态和环保科技人才实现节能减排、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能源,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就是说,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智力支撑。
四、提升人力资本静态价值,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1.强化人力资本投资理念,充分认识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性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是科技创新和转化的基础,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再次转变与升级,其标志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兴起和高耗能传统产业的彻底改造。这一切得益于美国长期积累的雄厚的人力资本存量厚积薄发所带来的效应。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只保持在2%~3%左右,尽管近年提高到3%以上,但这与世界发达国家的5.67%相去甚远,甚至远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57%。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使我国人力资本存量落后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力资本静态价值的提升问题。我们应把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战略,充分认识到发展教育、开展职业培训、开发人力资本是走向新型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
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1年,GDP将增加9%。任何国家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和人力资本积累迟滞,都难于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教育培训对人力资本存量积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推作用”。加强教育培训,保障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必须注重两大工作:一是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的深化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良性互动,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努力使通过教育价值得到提升的人力资本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二是注重有效的职业培训。我国人力资本的静态价值水平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速度不相称,加上日新月异的科技使人力资本的静态价值折旧速度大为加快,因此,注重有效的职业培训(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导向,培训社会急需的人力资本;建立职业培训中心网络;增强培训实力,提高培训水平,增强培训实效)至关重要。有效的职业培训,由于投入的周期短,与市场需求的衔接能力强,提高实际劳动生产率的成效显著,能够在短时期内增加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人力资本存量,有助于人力资本存量跟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
3.完善管理机制,切实提升人力资本静态价值
(1)完善教育培训的管理机制。我国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18年未实现,与教育投入的管理机制不完善有关。因为教育经费能否到位,关键是各级政府能否发挥主渠道作用。世界各国对各级政府在教育投入中的责任都有明确规定。德国规定,在教育投入中,各级政府占比为联邦政府10%左右,州政府65%以上,州以下政府20%左右。美国实行教育分权制,在教育投入中,州政府占40%以上,州以下政府占50%以上等。而我国既无相关政策更无法律规定,各级政府教育投入责任模糊,无法可依。切实提升人力资本静态价值,落实教育投入很关键。在2011年的两会上,代表们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构筑教育经费投入的三道防线:“三增长”的目标;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20%;教育支出占GDP的4%。三道防线落实到位,必将有助于人力资本静态价值的提升。
(2)完善公共学习环境的管理机制。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本静态价值提升的主要途径,但仅靠这一基础性工作远远不够。因为在学习型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技术的更新不断加快,人力资本如果不注意在其日常工作学习中提升自我,其静态价值就会不断贬值,而基础性的教育培训不能满足人力资本静态价值不断提升的需要,人力资本的知识能力更需要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断提升。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公共学习环境的管理机制,创造一种好学向上的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勤奋好学的风气,促进人力资本静态价值不断提升,进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88-99.
[2]Lucas.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3-18.
[3]P·M·Romer.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71-89.
[4]史仕新,张友国,等.人力资本、生态资本及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型[J].财经科学,2004(5):62-66.
[5]李雪峰.中国1978~2003年教育与R&D投资对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6):90-94.
[6]薛新伟.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7):14-19.
[7]张红霞,陈锡康.用于人力资本分析的教育—经济投入占用产出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4(5):97-101.
[8]张古鹏.对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分析与计算[J].山东经济,2007(2):13-17.
[9]李宝元.人力资本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27.
[10]文魁,谭永生.把握规律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88-90.
[11]刘汉辉.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增值与人力资本的终身开发[J].宏观经济研究,2009(2):14-16.
[12]张玲.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2):45-68.
[13]曾世宏.产业约束效应与转型期中国经济长期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7(9):28-31.
[1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5.
[15]曾世宏.人力资本回报与产业升级——“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J].经济前沿,2009(12):4-10.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1BJL010)、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项目“人力资本价值提升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研究与湖南的实证”(项目编号:201011BZZ5)、湖南省“十一五”产业经济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低碳经济与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项目编号:2010-2011)的部分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员、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张轲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