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策略研究
2011-02-19姜波,刘长滨
姜 波,刘 长 滨
(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市 100044;2.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 100044)
我国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策略研究
姜 波1,刘 长 滨2
(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市 100044;2.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 100044)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我国建筑节能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可从制度定义与分类、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创新理论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从制度的分类来看,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实施规则;从制度设计角度来看,要根据节能管理制度对历史路径(现有节能管理制度)的依赖、对外部制度的学习借鉴和制度自身的更新需求来做好制度结构设置;从制度创新理论的角度来看,要针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来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而对于节能管理制度安排的其他问题,应根据相关研究,采取分等级处置、惩罚为主的方法;对制度实施进行监督的方法,可采取第一方监督与第三方监督相结合的方法,注意节能的信息公开和信用管理。
建筑节能;管理制度;制度设计;策略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世界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能源消费与能源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开始把建筑节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结合本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情况,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法律法规。相对而言,我国建筑节能事业起步较晚,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主要依靠颁布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等强制性手段。但由于当前我国建筑节能市场还不够完善,政府部门对建筑节能市场监管不够,节能建筑市场可信度与认可度不高。
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逐步推进,国内学者借鉴国外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认为对于建筑节能要采取政府规制与经济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并在采用政府干预节能市场,制定节能相关经济政策方面达成了共识。[1]、[2]由于建筑节能较强的外部性,容易导致市场失灵现象的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有研究认为政府在建筑节能工作推进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3]、[4]总体来看,都是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对建筑节能的监管与激励,以推进建筑节能的快速发展。针对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现状,也有研究人员从控制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建筑节能政策实施乏力的根源在于,未建立完善建筑节能制度体系,政策传导机制不畅。[5]本文试图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政府部门在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中应该采取的制度策略,为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与完善提供理论支持。
二、从制度定义来设计我国建筑节能制度
1.制度定义
在早期的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看来,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作用的一种思维习惯,是人所共有的现存的思维习惯,包括惯例、习俗、行为规范、权利和财产的原则。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说法,制度是定义人类交往的人为约束,也就是博弈规则。诺思进一步指出,制度包括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的实施特性。[6]
2.建筑节能管理制度设计策略
基于以上思想,在构建我国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节能管理的正式规则(法律法规及节能标准)。只有明确了正式规则,才能明确地传达节能管理政策,规范节能管理手段。
其次,在制定节能管理正式规则时,要充分考虑已有的非正式规则,如消费者的认同心理、开发商的策略等。只有结合现实存在的非正式规则(社会人文、经济环境)来制定正式的规则(节能管理制度),才能确保正式规则的顺利执行,不至于流于形式,华而不实。
最后,关键环节是制度实施。判断制度是否有效,主要看其实施机制是否健全;检验制度实施机制是否有效,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在设置节能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对违反节能制度行为的处罚力度和责任追究。建筑不节能或节能不达标,最常见的考虑是经济利益。既然违反者想通过违反制度获取经济利益,那么就应该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使其因违反制度所失去的利益比所获得的利益大得多,从而促使其遵守制度。同时,应该建立节能信用档案,以信用的形式来保证建筑节能市场的良好秩序,将不守信用的企业和个人驱逐出节能市场。
三、从制度变迁理论来设计我国建筑节能制度
1.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理论、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诺思的制度建构理性主义、青木昌彦的演化博弈制度变迁理论等几个阶段。[7]
哈耶克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自发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理性设计的人为制造过程。在制度变迁中,政府作为辅助性的力量,其主要目标应该是保证自由、竞争、平等三大目标的实现。
奥尔森则指出了利益集团在制度变迁中的负面影响,阐述了制度变迁中政府对利益集团行为实施约束的重要性。由于制度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特性,如果纯粹通过利益集团的博弈自发演进,制度供给肯定会不足。政府应采取措施补充制度供给的不足,更为有效地推进社会制度的变迁。
诺思认为,由于制度具有公共物品特性,自发性制度创新难以达到社会最佳水平,制度供给无法满足社会的制度需求。政府推行强制性变迁可以弥补自发性变迁的不足,使制度供给尽量达到均衡状态。政府在强制性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是:提供合理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制度框架,对产权加以界定并实施,引导人们对制度的学习与适应。
青木昌彦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以具有历史路径依赖性的已有制度为依据,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产生适应性,又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体制相互作用,进而向新的体制转变。各种制度的互补性使制度安排倾向于稳固并具有惰性,现实中的均衡制度安排有可能并不是理论上最优的制度安排。因此,政府在思考改革与转轨的程序时,最应重视的是体制内的互补性和存在的活力。
罗纳德·哈理·科斯则认为,传统的经济理论是论述无交易费用(或零交易费用)的。[8]标准的经济理论把制度因素抽象掉了,而在现实社会中却显示为大量交易费用的支出,因此制度对资源配置是非常必要的。交易费用的存在导致制度的产生,而制度的运作又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于是就有了制度不断变迁的现实需要。
威廉姆森则发展了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制度的作用在于规制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信息成本与不确定性,把阻碍合作进行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9]
2.建筑节能管理制度设计策略
由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理论可以推理,在建筑节能管理制度安排与设计过程中,完全的理性是不现实的,要注意制度发展过程中的自发演变过程;要注意加强对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管理制度一般规则的保护,以及在节能管理制度中对政府自身行为的一些限制,比如政府利用自身权利寻租于建筑节能相关方或者由于惰性而拒绝改变。
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重点强调利益集团可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阻碍制度的自发演变。作为公共物品的建筑节能管理制度,也必然会受到相关利益集团(如房地产开发商、能源供应商等)的影响,政府应主动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来平衡不同利益集团的力量,反对垄断,推广新技术的运用,更为有效地推进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的发展。
诺思认为,由于制度具有公共物品特性,自发性制度创新难以达到社会的最佳水平,需要政府强制性制度的补充,以保证制度供给的平衡。这一理论阐述为政府部门制定某些建筑节能管理制度提供了理论上的有力支持。
青木昌彦以演化博弈为特色的制度变迁理论,则为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的建立提出了演化进化的思路和方法。以现有节能制度为基础,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制度,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以避免脱离实际。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建筑节能管理制度体系中单项制度之间的相互协调,搞好制度建设的配套工作。
罗纳德·哈理·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说明,建筑节能管理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减少摩擦,降低建筑节能实施过程中的总体交易费用。
威廉姆森的治理机制说明,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的作用在于规制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把阻碍合作得以进行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
四、从制度创新理论来设计我国建筑节能制度
1.制度创新理论
诺思首先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概念,并建立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的系统的制度创新理论,进而制度创新理论逐步发展成为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10]、[11]
制度创新的主要思想就是制度设计,而制度设计有两个设计方法,即以选择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和以激励为中心的制度设计。[12]以选择为中心进行制度设计的学者们,主张加强制度的选择功能,以确保社会赋予的权利不被滥用。按照休谟的格言,在设计任何政府体系时,每个人都应被假想成流氓,制度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控制流氓及其行为。其他学者则认为,一个为流氓设计的制度,可能只会产生流氓,故而制度的筛选是非常有必要的。[13]、[14]以激励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则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设计了以激励为中心的制度体系。[15]在委托人无法直接观察到代理人行为的前提下,通常有两种制度安排:当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交易所产生的利润由代理人的行为决定时,委托人获得利润中的固定份额,而代理人获得剩余的利润;当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交易所产生的利润由代理人的行为和偶然因素共同决定时,此时的制度安排就要使代理人承担一定的风险。当委托人能从一些外部信号中获取与偶然因素有关的信息时,则最优的安排应该包括对代理人行为的监督。
制度设计还要考虑挤出的问题。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互补和挤出两种,当一个制度破坏另一个制度时,制度之间就是挤出关系。有关英国和美国有偿献血制度对血液供给影响的分析表明,金钱激励会对个人利他动机形成挤出,其他一些研究也证明了经济激励对参与者行为的影响。[16]到目前为止,研究者通过从偏好、信念、内在动机等三个角度对制度挤出形成的原因进行模型构建,将制度挤出分为偏好挤出、内在动机挤出、信念挤出等三种类型。[17]、[18]无论制度挤出通过何种机制发生,制度挤出发生的基础都在于人类行为动机的多样性,而这些动机又是不可分离的。在现实生活中,博弈参与者不完全把他人设想成完全自利的个人,对他人持有某种程度上值得信任的信念,这些因素促使参与者在博弈中选择合作策略。一种充分利用参与者自利动机的制度设计,可能会改变博弈参与者的偏好与信念,导致其设计意图无法实现。而经济激励容易对利他主义行为形成挤出效应,这并不是制度所期望的结果。故而,对于利己主义行为应有必要的约束,并在此基础上对制度运行的障碍加以经济激励,以促进制度的顺利执行。在这一点上,制度挤出效应的结论与制度选择的结论具有一致性,即有必要对利己主义行为加以约束,以促进整个社会自觉遵守规则。
另外,制度设计不仅仅是制度本身的设计问题,还包括与制度相关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制度设计过程中的制度借鉴、模仿问题。在制度设计过程中,借鉴并模仿可有效减少制度创新的时滞并降低成本。[19]、[20]通过与其他经济进行接触,能扩大技术选择集合与制度选择集合,而且借用其他社会制度安排能极大地降低制度创新的发明与设计成本。但是,制度移植的有效性依赖于其他现存的制度安排。[21]
2.建筑节能管理制度设计策略
首先,制度创新理论的两种制度设计思想说明,在制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制度的选择性和激励性。在节能管理制度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制度的选择性,以确保制度执行者的素质更高一些,避免由“无赖者”掌握制度的实施;在节能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制度的激励性,提供一定的激励动力,克服制度运行的障碍,促进节能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其次,制度的挤出效应证明,仅仅依靠对利己主义的利用,会导致利他主义的挤出效应。如果节能管理制度仅仅考虑利己主义的需求而不加以节制,必然会形成对利他主义的挤出。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利用利己主义实现增加社会总体福祉的目的,反而会导致全社会利己主义的泛滥,并造成对利他主义(自愿节能行为)的挤出。在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的设计上,应该首先考虑对参与人的选择,即强制要求参与人具备基本标准,以避免对参与人的利他主义形成挤出效应,引导在利己与利他之间徘徊的参与人偏向利他主义,实现对利己主义的挤出。在我国建筑节能市场尚不完善的条件下,通过对参与人的选择来促进参与者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进而净化节能市场,采用选择机制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另外,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可有效降低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发展的成本。在引入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管理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加以适当改造,以满足实际需要。
五、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得到我国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的构建策略,具体如下:
1.从制度的分类来看,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实施规则。首先要确定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和节能标准的制定与完善,然后再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现实情况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实施细则。实施细则作为确保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最终落实的关键环节,必须确保其威慑力,建立行之有效的经济处罚、责任追究和信用管理体系。
2.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要根据节能管理制度对历史路径(现有节能管理制度)的依赖、对外部制度的学习借鉴和制度自身的更新需求来做好制度结构设置。也就是在制定节能管理制度时,要在充分考虑现有节能管理制度、学习借鉴节能先进国家制度的同时,搞好制度的信息管理,根据实施效果与社会条件,及时更新节能法律法规、标准及实施细则。
3.从制度创新理论的角度看,要根据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在市场机制尚不成熟、不完善的条件下,当大多数参与人在是否要遵守规则之间徘徊时,应以强制性选择制度对利己主义的挤出为主,以经济激励克服制度执行障碍为辅;在市场机制较为成熟和完善,大多数参与人遵守规则的条件下,以经济激励克服制度执行障碍为主,以强制性选择制度对利己主义的挤出为辅。这里的市场机制关键是看参与人能否根据法律法规及节能标准行事,即参与人能否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良好信用。
4.对于节能管理制度安排的其他问题,如制度奖惩原则,根据相关研究,要采取分等级处置、惩罚为主的方法;对制度实施进行监督的方法,可采取第一方监督与第三方监督相结合的方法,注意节能的信息公开和信用管理。
[1]王华.完善建筑节能经济政策的思考[J].建筑,2006(11):15-16.
[2]胡燕京.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财政政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4:53-55.
[3]苏明,傅志华,牟岩.支持节能的财政税收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6(14):42-52.
[4]谢治国,胡化凯.关于节能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分析与修正[J].系统工程学报,2007,22(3):323-327.
[5]郑娟尔,吴次芳.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潜力与政策设计研究——一个基于控制论的分析框架 [J].中国软科学,2005(5):71-75.
[6]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28.
[7]王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52-76.
[8]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73.
[9]鲁克俭.西方制度创新理论中的制度设计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1):65-70.
[10]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第一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6-49.
[11]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大卫·菲尼,哈特穆特·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2:126-127.
[12]萨缪·鲍尔斯.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2-181.
[13]Brennan,Geoffrey.Selection and the Currency of Reward[A]//Robert E.Goodin.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35-143.
[14]Banks,Jeffrey S..The Design of Institutions:An A-gency Theory Perspective[A]//David L.Weimer.Institutional Design[M].New York: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5:213-221.
[15]Titmuss,R.M..The Gift Relationship[M].London:Allen and Unwin,1970:114-119.
[16]Uri Gneezy and Aldo Rustichini.Pay Enough or Don't Pay at All[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8):153-174.
[17]Samuel Bowles.Social Preferences and Public Economics:Are Good Laws a Substitute for Good Citizens[R]. Working Paper of Santa Fe Institute,2007:167-169.
[18]Coram,Bruce Talbot.Second Best Theorie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Design[A]//Robert E.Goodin.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332-347.
[19]Ruttan,V..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4,39:549-559.
[20]Lin,Y..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J].Cato Journal,1989,9(9):1-33.
[21]Croskery,Patrick.Conventions and Norms in Institutional Design[A]//David L.Weimer.Institutional Design[M].New York: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5:173-181.
责任编辑:陈静
Abstract:From the angle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we can establish China's construction energy-conserv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 terms of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is system,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eory.In terms of the classification,the formal,informal and implemented rule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ile formulating the construction energy-conservation management system;in terms of the design,we should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of this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path dependence of energy-conservation system,the lessons of the external systems and the new requirement of this system itself;in terms of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we should adopt differ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imes,regions.Besides,we should also adopt other strategies,such as the classified treatment and taking punishment as the main means.Concerning the supervision on implementing this system,we should combine the first party supervision with the third party supervision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credit management.
Key words:construction energy-conservation;management system;institutional design;strategy
On Strategies for China's Construction Energy-Conservation Management System
JIANG Bo1and LIU Chang-bin2
(1.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2.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100044,China)
F299.24
A
1007-8266(2011)03-0059-05
*本文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合作项目“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研究和评估”(项目编号:EUEEP-B2.05-20060622)的部分研究成果。
姜波(1975-),男,湖北省鄂州市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节能、工程与项目管理;刘长滨(1943-),男,黑龙江省双城市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经济、建筑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