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商业模式的市场营销意义

2011-02-19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9期
关键词:商业模式市场营销界面

齐 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大批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企业应运而生,它们以与传统企业完全不同的方式为顾客创造和提供价值,并获得了传统企业无法企及的成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模式——这个始见于计算机专业的词汇,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为流行的管理词汇之一。如今,尽管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并没有影响商业模式的概念被广泛使用,成功商业模式创造的辉煌业绩,使人们将商业模式与网络时代的营销成功联系在一起,使商业模式理论成为信息时代企业整合资源、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新型武器和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参与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

一、商业模式理论框架

1.商业模式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研究商业模式的市场营销意义,需要首先界定商业模式的概念与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一些学者从字面含义出发定义商业模式,指出所谓商业模式就是关于企业做买卖方式的简要描述,是对企业为获取利润而进行的、与交换直接相联系的各种相关活动的整体性描述。例如,阿普尔盖特(Applegate)给出的商业模式概念是:对于复杂商业现实的简化。[1]玛格利特(Magretta)也认为,商业模式从根本上说就是关于企业如何运作的解释。[2]莫雷斯(Morris)等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种简单的陈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3]奥斯特沃尔德尔(Osterwalder)等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4]国内学者翁君奕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与界面要素形态的有意义组合,即客户界面、内部构造和伙伴界面的各环节要素的可能组合,而每一种有意义的形态组合称为商业模式原型。[5]可见,虽然商业模式被认为是对企业商业实践的一种简化描述,但这种描述不仅包含有形的要素,如企业的资源组合、运作流程,同时也包含无形的要素,如企业获取利润的内在原因与逻辑。因此,在综合借鉴现有商业模式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如下商业模式概念:商业模式是指对企业商业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外在形式的描述,是企业活动整体性和一致性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价值主张与价值形成逻辑、资源组合、运作流程与界面模式四个方面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价值主张(V:Value Proposition),是指企业提出的为其目标顾客创造并提供的价值。价值主张通过回答企业的产品是什么和企业的顾客是谁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得以体现,并以信息的形式通过企业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在企业内部与外部进行传递。价值创造逻辑,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特征,是企业系统的关键要素。企业价值主张的实现需要利用特定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而特定的技术与管理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创造逻辑。

资源组合(R:Resources)是指企业为实现价值主张而需要投入的全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原材料、厂房设备、专利技术、品牌商标、其他知识产权等各种有形与无形的资源。价值创造需要资源的投入,没有资源的投入,任何价值都无法创造出来。所以,资源组合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运作流程(P:Processes)是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组合在一起并不断重复是为了更有效率地完成某项任务。企业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生产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将全部资源以最有效率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生产出产品/服务,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就形成了企业的各种运作流程。企业内部主要的运作流程包括战略计划流程、产品开发流程、订单完成流程、销售流程等等。企业的运作流程支撑起了整个企业的商业运作架构,运作流程的差异将直接导致企业之间形式与效率的差别。

界面模式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的价值主张,在制定企业内部与外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各种互动关系的方式和规则,可以划分为企业的营销模式、采购模式等。企业的界面模式受到来自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分析,界面模式位于企业系统的边界,发挥着企业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交换与沟通信息、维持系统稳定的作用。

因此,以价值主张与价值形成逻辑为核心、以界面模式为边界,将价值主张与价值形成逻辑、资源组合、运作流程以及界面模式四方面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反映企业整体特征的商业模式概念。

2.商业模式的结构特征

根据要素的性质与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商业模式划分为界面层与核心层两部分。其中,核心层主要涉及企业内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价值主张与价值形成逻辑、资源组合与运作流程要素。界面层涉及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的交换与互动关系,由企业与外部环境交换产品和资源的各种相关活动与要素构成。如果将企业看作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开放系统,那么,商业模式的界面层与核心层就是构成企业系统并相对独立运行的两个子系统——核心系统与界面系统。核心系统与界面系统分别拥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商业模式的有机结构。

其中,核心系统既包括产品研发、生产作业等可以直接观察的企业活动,也包括价值主张与价值形成逻辑等无形要素,而后者对于企业的商业活动通常具有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影响。商业模式的界面系统可以划分为营销界面和供应界面两个子系统。与外部互动是为了向外部环境输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的相关要素或部门都属于营销子系统,而与外部互动是为了输入各种资源或价值的相关要素和部门属于界面系统的供应子系统。营销子系统与供应子系统构成了企业界面系统的有机结构。通过核心层与界面层、界面层与外部环境以及各层次子系统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商业模式形成了一种可以全面、深入地反映企业商业活动特征与价值创造规律的商业模式结构。

此外,还可以根据商业模式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价值主张和资源组合作为企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以运作流程为主体支撑,以界面模式为特色表现,形成一个具有三个层次的动态立体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在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外在特征的同时,深刻地揭示驱动企业发展的内在思想与理念,这种内外兼顾、有形与无形要素相结合的动态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奠定了基础。

3.商业模式创新

如果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赚钱的方式,那么,同样可以简单地将企业运用新的方式赚钱定义为商业模式创新。然而,由于现实中商业模式概念的复合性与构成要素的多元性使如何界定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一个并不简单的问题。米契尔(Mitchell)等认为,并非所有商业模式的变化都是商业模式创新,如果只是模式的某一个构成要素发生改变,即使这种改变能够显著增强公司当前的销售、现金流或竞争力,也只能称为是商业模式的一种改进,而不是商业模式创新;只有当相对于竞争对手,至少4个以上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都有所改进时,才应该被界定为商业模式创新。[6]

客观地说,商业模式改进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根据发生改进要素的数量来区别商业模式的改进与创新显得过于简单。不应该说有4个要素的改进就一定是创新,而有3个要素的改进就不是。笔者认为,由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机的系统结构关系,其中有些要素处于系统的核心地位,相对于其他因素,对于系统的全局或者结构具有更为重要的决定作用。而另外一些要素对全局的影响较弱,处于影响力相对较弱的位置。因此,关键性要素的变化,会引发其他要素的改变,进而引起整个企业商业模式的改变和创新。所以,判断商业模式创新的标准应该是以商业模式作为一个整体是否发生变化为依据,而不应以单独的要素变化程度或者是发生变化要素数量的多少为依据。

迈迪凯尔等用4个以上要素的改变来定义商业模式创新,揭示了商业模式概念的整合性本质,揭示了商业模式创新涉及多个要素协同变化的基本特征。事实上,整合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要素协同变化既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也是商业模式创新区别于传统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的本质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网络时代商业模式创新为企业带来辉煌业绩的奥秘之所在。所以,研究商业模式的营销本质,其核心内容就在于商业模式的整合性与协调性。

二、营销概念演进揭示出商业模式的营销意义

虽然市场营销的概念与定义数量众多,但由于具有较长的发展历程,关于市场营销的内涵与本质存在着基本共识,尽管这种共识伴随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入也处于持续的发展变化之中。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是世界营销领域具有悠久历史的权威性专业组织,其博采众长而形成的市场营销定义,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接受度。其定义的演变过程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业界对于市场营销概念认识的发展。通过分析其从1960~2007年这四十多年来营销定义的变化,可以清晰地发现人们对于市场营销概念认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而从这种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商业模式的营销意义逐步显现的过程。

1960~2007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先后四次修改市场营销定义,具体如下:

定义1(1960年):市场营销是指将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转到消费者过程中的一切企业活动。

定义2(1985年):市场营销是指通过对货物、劳务和思想的研发、定价、分销、促销等方面的计划和实施,以实现个人和组织预期目标的交换过程。

定义3(2004年):营销是有组织的活动,包括创造价值、将价值提供给顾客以及维系管理公司与顾客间的关系,从而使得公司及其相关者受益的一系列过程。[7]

定义4(2007年):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通过一系列过程和机构所开展的创造、沟通、传递和交换对于顾客、代理商、营销者和社会具有价值的市场提供物的活动和行为。

从上述四个代表不同时期认识水平的概念出发,可以发现四十多年来,市场营销概念的内涵一直处于拓展和变化之中。这种拓展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营销主体的拓展:企业→一切面向市场的组织和个人。(2)营销客体的拓展:货物和劳务→货物、劳务和思想→价值。(3)营销对象的拓展:顾客→利益相关者。(4)营销方式的扩展:销售活动→4Ps→创造、传递价值和管理关系。(5)营销目标的拓展:通过扩大销售获得主体利益→通过满足需求获得主体利益→通过价值创造、传递及顾客关系管理使企业及其相关者受益,即实现所谓的“双赢”或“多赢”。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伴随新概念的出现,市场营销呈现出范围不断扩大、目标不断延伸、方式与手段不断拓展的趋势。例如营销方式,从最初的通过扩大销售提高销售利润,到后来的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发产品、合理定价、分销和促销有效满足需求,再到现在的通过创造和传递价值,实现各方利益的满足,市场营销正在成为覆盖企业生存和发展各个方面的全局性、整体性活动和过程,成为有效整合企业资源,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管理哲学与方法。

结合商业模式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上述市场营销概念的拓展趋势与商业模式概念呈现出逐渐接近并趋于一致的态势。例如,企业的营销客体从最初的具体产品,演化为如今的“价值”说明,今天的营销活动涉及企业创造价值、并向顾客传递价值的各种活动,这与商业模式概念中价值主张的提出与价值形成逻辑不谋而合。而营销概念中维系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以及使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受益的目标,正是商业模式要素中界面模式要素所反映的核心内容。以美国市场营销协会2007年提出的最新营销概念为标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商业模式概念包含了这一营销概念的全部内涵与构成要素,换句话说,也就是二者具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因此,从最新营销概念出发,商业模式就是市场营销,这样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商业模式创新所具有的营销意义与价值。

此外,从商业模式概念出发,利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关于企业营销功能的评价,可以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德鲁克在其著名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指出,营销和创新是决定企业之所以成为企业的标志性功能,任何企业都具有而且只具有的两项基本功能就是市场营销和创新。由此可见,要反映企业的本质特征,离不开对于企业营销功能的描述与刻画,商业模式作为反映企业本质特征的模型系统,自然需要全面反映企业的营销功能,否则它将无法反映企业的本质特征。

因此,无论是从市场营销概念发展的视角,还是从商业模式概念的视角,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商业模式概念与现代市场营销概念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商业模式创新既是现代营销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新型营销方法与有效手段。

三、营销组合策略演进揭示的营销发展趋势

1.4Ps、6Ps组合策略揭示的营销发展趋势

杰罗姆·麦卡锡(E.Jerome McCarthy)于 1960年在其《基础营销》(Basic Marketing)一书中,第一次将企业的营销策略归结为四项基本策略的组合,首次提出了著名的“4Ps”理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由于这四个词的英文字头都是P,再加上策略(Strategy),所以简称为“4Ps”。

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一版中,进一步确认了以4Ps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较为完整地提出了4Ps营销组合理论的具体内容:[8]产品策略包括整体产品概念、产品线与产品组合策略、产品生命周期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以及品牌和包装策略等;价格策略包括定价目标、价格影响因素以及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方法与技巧等;分销策略包括各种类型中间商的选择,以及分析渠道长短宽窄的策略;促销策略涉及企业的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与公共关系等刺激消费欲望,激发消费者行为的具体策略。

从上述4Ps组合策略的内容可以看出,与市场营销理论初创时期的销售和推销策略相比,4Ps组合策略在范围与形式上有了大幅度的拓展和丰富。营销活动开始跨越企业的销售领域,进入了包括生产之前的市场调研与产品开发在内、贯穿于企业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而且这种拓展趋势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继续发展着。

1986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哈佛商业评论》(3~4月号)发表了《论大市场营销》,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的“6Ps”概念,在原来的4Ps组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政治力量”(Political Power)、“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两个P。他认为,随着环境的变化,公司营销还必须掌握政治力量与公共关系两种技能。首先,公司必须懂得怎样与政治力量打交道,特别是与其他国家交易时,只有在了解其政治状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才能有效地向其推销产品。此外,营销人员必须懂得公共关系,知道如何在公众中树立产品的良好形象。大市场营销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企业营销策略的范围和形式,使企业的营销策略不仅在企业内部扩张,同时还跨越了企业边界,向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各种资源拓展。

2.7Ps组合策略揭示的营销发展趋势

伴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的营销问题日益受到关注。1981年布姆斯(Booms)和比特纳(Bitner)建议在传统市场营销理论4Ps的基础上增加三个“服务性的 P”,即人(People)、过程(Process)、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形成了服务营销的7Ps组合策略。这里的人员策略是指在营销中充分利用人为因素,利用服务人员影响与改变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认知与喜好,从而实现公司的营销目标。过程是指“顾客获得服务时所必经的每一个环节”。有形展示是针对抽象的服务而言,认为好的服务应该将无法触及的抽象概念变成有形的服务,以使它更加贴近顾客,更容易被接受。

对比4Ps组合策略,可以发现7Ps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更加重视员工对于公司营销所发挥的作用。认为公司每个员工所做的每件事都将成为顾客对企业服务感受的一部分,都将对企业的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应让每个员工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来,实现全员营销。另一方面,公司应该更加关注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全过程,通过全过程的互动沟通,了解顾客在过程中的感受,使客户成为服务营销过程的参与者,从而更加及时地改进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期望。此外,7Ps策略还认为,营销是一个由公司内部各部门分工协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全局性活动,而部门之间的有效分工与合作是营销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所以,企业的营销策略不能忽视公司内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发现7Ps策略的提出,是在4Ps的基础上再一次将营销活动在企业内部推向全面化和综合化,使营销策略范畴在公司内部进一步扩大至全体员工、全过程和所有部门。

3.4Cs整合营销策略揭示的营销发展趋势

1990年,劳特朋在《广告时代》首次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概念与4Cs组合策略在营销领域迅速传播并产生了深刻影响。4Cs是指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Customer's Needs and Wants)、消费者获取满足的成本(Cost and Value to Satisfy Consumer's Needs and Wants)、用户购买的方便性(Convenience to Buy)、与用户沟通(Communication with Consumer)。该理论强调企业需要改变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应该站在顾客的角度进行整合营销传播,而不是仅仅站在企业的角度研究4Ps。应该首先把追求顾客满意、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与欲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仅仅研究如何开发产品、如何定价和如何分销;应该研究如何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为顾客在购买过程中尽可能提供便利,因此,4Ps由企业向顾客发出的单向信息传播也应该被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所代替。

对比4Ps可以发现,4Cs理论的主要特征在于将营销活动的出发点由企业改变为顾客和潜在消费者,并将企业营销活动的边界进一步延伸到企业之外包含消费者在内的更加广阔的社会领域。整合的资源也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涉及包含消费者在内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例如,将顾客作为企业营销资源的一部分进行统筹管理,让顾客参与到产品的开发设计之中并作出贡献;将公共交通设施等各种公共服务资源作为企业营销资源与策略的一部分活动加以统筹考虑和利用,并藉此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便利和价值。可以说,4Cs理论的出现,同样进一步拓展了企业营销的范围,扩大了企业营销活动的内涵和方式。

四、营销策略发展趋势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营销意义

从20世纪初期的推销话术到60年代的“由产品、价格、分销与促销构成的4Ps营销组合”,从70年代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与市场定位形成的STP战略到80年代的6Ps大市场营销、7Ps服务营销以及之后的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和整合营销传播(4Cs)等等,可供企业利用的市场营销方法与策略不断推陈出新,日益丰富,以至于使人们产生了一种一切皆营销的印象。这不禁带来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当一切皆属于营销之后,营销又究竟是什么,它到底包含哪些要素,未来的营销策略与营销方法又该如何定义、如何规划、如何管理。一方面,针对营销概念与策略的不断拓展,营销范畴不可避免地需要在更加宽广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表述,需要增加新的概念、使用新的方法与策略去适应新的变化。另一方面,市场营销作为一种竞争哲学与竞争手段,创新是其基本特征,离开了创新,市场营销的方法和理论也将失去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模式这个网络时代的热门概念的市场营销意义与价值开始逐步显现。

深入分析商业模式与市场营销的概念,可以发现二者的内在一致性。而对于现代营销战略与营销方式的演进趋势进行分析,同样可以发现,其正在向整合各种资源,以更加有效率的方式创造与传递价值的方式演进,而这种演变趋势事实上正在被现实中的商业模式创新完美地诠释。

综上,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首先,商业模式与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对象都是各种类型的企业或组织,研究目的都是为了促使企业或组织更加有效地创造价值和提升竞争力。如果说两者之间存在区别的话,那么这种区别曾经存在于研究的出发点上。商业模式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科学基础上,从企业全局出发,通过研究企业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效整合,提升企业价值创造效率与竞争力。它从一开始就是站在有效整合企业全部资源、提升所有运作环节和运作流程效率、更加有效地创造价值这一全局性的出发点,通盘考虑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有效沟通与交换问题。

而营销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处于一个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从最初单纯地解决销售问题,到后来为了更加有效地解决销售问题,而将研究领域拓展到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在内的企业内部多个部门和环节,而今,营销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已经拓展到包括企业内部与外部有关价值创造的各个方面,而这与商业模式理论的全局性出发点已趋向一致。

因此,站在当今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新的出发点,可以发现,如果从整体角度研究企业营销,那么商业模式正在成为市场营销理论的新的核心概念和新的方法与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模式这个诞生于信息时代的全新概念与方法,正在为持续发展变化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市场营销理论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开创网络时代的新纪元。

*本文为中国物流学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园区商业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1CSLKT014)的研究成果之一。

[1]Applegate L.M..E-business Models:Making Sense of the Internet Business Landscape[A].Dickson G.,Gary W.,de Sanctis G.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Enterprise:New Models for Managers[C].New York:Prentice Hall,2001:136-157.

[2]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5):48-49.

[3]Morris M..Schindehutte M.Allen.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1):726-735.

[4]Osterwalder A.,Pigneur Y.Tucci.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Origins,Present,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Communica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2005(5):1-25.

[5]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企业经营“魔方”的旋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56-59.

[6]Mitchell D.,Coles C..The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ntinuing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2003,24(5):15-21.

[7]万后芬,汤定娜,等.市场营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9.

[8]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9-31.

猜你喜欢

商业模式市场营销界面
技工学校市场营销学科探究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一种可用于潮湿界面碳纤维加固配套用底胶的研究
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FANUC PICTURE的虚拟轴坐标显示界面开发方法研究
农药市场营销技巧
商业模式从0到N
电子显微打开材料界面世界之门
成人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思考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