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稳定物价的功能作用
2011-02-19宋则
宋 则
目前,我国正处于防止通货膨胀上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环境中,而这正是展示商贸流通服务业天然功能的重要机遇。①
一、在治理通胀的过程中,一定要慎用直接干预
通胀不等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是名义货币过多导致的物价上涨,一般供求因素也会导致物价上涨,同一现象背后却成因不同。通货膨胀是总量概念,而纵横交错的成本—价格—成本—价格是动态化、市场化的结构概念。治理通胀要尊重市场,因势利导“牵牛鼻子”,切忌“抬牛腿”。控制总量指标是政府的强项,理顺成本—价格关系等众多参数指标是市场的强项,不能错位、越俎代庖。另外,供过于求的总体态势已经形成多年,在治理通胀的过程中,一定要慎用直接干预。
行政干预历来有情不自禁地自我无限扩张的内在逻辑冲动。干预商品价格要慎重,不要高估政府的智慧和本事,一定要想清楚能不能“兜得住”后果、负得起责任。人为干预一个价格参数就要准备对由此带来的全部后果负责。因为,人为限定一个价格参数,会立即引发限制相关联的更多成本—价格参数的逻辑冲动;同理,人为增加或减少一项财政补贴,也会改变利益格局,引发利益相关方新的补贴要求。公平正义只能是相对的,否则就会陷入“水多了掺面、面多了掺水”的怪圈。人为增加一个限制价格或增设一项新补贴,就会在原成本—价格利益参数系列体系—机体中楔入一个僵硬的楔子,有可能割断原已形成的市场化的各种比例关系。
二、治理通胀,商贸流通服务业不是被动跟进、无所作为,而是在众多供求矛盾的结构性问题上,对扼制、稳定物价,特别是稳定居民消费价格具有强大功能
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直接责任在于财政、货币政策及其导致的后果,属于总量宏观管理范畴。治理通胀,需要解铃系铃,货币财政政策必须拿出果断、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是商贸流通服务业也不是被动跟进、无所作为的,特别是在众多供求矛盾的结构性问题上,对扼制、稳定物价,特别是居民消费价格具有强大功能。因为现实生活中,商品供求的时空矛盾总是具体的,从来都是由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动态化、市场化的办法来最终化解的。
1.商品市场供求状态(总量与结构)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体现在无数个具体时间点和空间点上的,是有无数时间—空间矛盾的。
这些分布在无数时空点上的矛盾,刚好是由强大的商贸流通服务业系统来承担、来解决的,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也是如此。在同等条件下,流通效能高低会使供求状况的时空分布大为不同。高效能的流通体系会大大缓解通货膨胀下的这些矛盾,而低效能的流通体系会加剧通货膨胀下的这些矛盾,直至造成断档脱销和库存积压并存的双重混乱与损失。因此,充分发挥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注重提高流通效能,在通货膨胀环境下显得更加重要。而确保区际间商品和要素自由、高效流动,切实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畅销体系,则是扼制通货膨胀最重要的制度建设,也是构建长效机制的治本之策。
2.在防止通货膨胀时(特别是消化成本推动型通胀尤其需要时间),继续出台直接增加货币名义收入促进消费的“增收型政策”,约束条件增多、难度加大,故需要更多考虑出台促进消费的“非增收型政策”。
商贸流通业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实现即期消费,创造未来消费,开发潜在消费,充分满足居民消费意愿。因此,商贸服务业与居民消费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国家各项政策能否圆满有效落实,最终还是要看商贸服务业这“最后一公里”的真功夫。②在新时期,由商贸流通服务业本质功能所决定,建立竞争性、高效能、低成本的畅销体系,是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需求结构转型、扩大居民消费、满足消费意愿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策选择之一。
三、新动态、新启示: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已经成为化解通胀的生力军
从商贸服务业与物价变动的关系来看,值得进一步分析的有这样几点:一是网上购物的低成本、高时效、高便捷,不仅沟通供求、化解时空矛盾,而且化解通胀。二是网络商家在低价同时获得更高利润空间。三是网络购物CPI给企业指出了一个新的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四是对于宏观经济研究者和决策者而言,通过网购CPI还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发生的结构调整变化。五是由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存在,可以在时间—空间的相当程度上化解名义上的通货膨胀,仅用一个笼统的CPI解释中国经济是不够的。借助信息化,流通业影响力超出想象,可以低成本为民生提供便利和节约时间,充分展示天然化解时空矛盾的功能,其全局优势和意义代表未来。现在迫切需要的是进一步规范网上交易行为,实行网上结算、服务诚信监管等等。
四、积极发挥商贸流通业增强经营决策预见性的作用,对大宗商品、农产品价格波动,要深入细致具体分析,做到两个分清
1.分清相互关联的两种短期波动
一是实体经济中真实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所导致的价格周期性、规律性的正常波动;二是在此基础上由过度投机、体制弊端、预期偏差等因素所导致的被放大的异常波动。
如果不想给过度投机热钱获取暴利的机会,那就要构建牢靠、灵敏、高效、安全、低成本的产供销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异常复杂微妙,后者虚无缥缈,变化多端,极难掌控。期货与现货市场搞好了,可以防范异常波动,化解正常波动;但倘若搞得不好,则会放大正常波动、激化异常波动。
2.分清短期波动和长期走势
短期波动是以某种基准线为轴心上下起伏,长期趋势是由许多价格有升有降的起伏连接起来的徐徐上升或徐徐下降、呈现单一方向、台阶式、跨越式、不可逆的变化过程。后者需要较长时间才会形成,并且横截面上的所有相关成本、价格参数的比价和差价关系在动态中相互影响,在碰撞中逐渐相对稳定。回顾粮食、原油、棉花、钢材、木材等大宗产品价格都是如此,一旦跨上新台阶,就很少再返回原有水平。这是成本推动、需求拉动等复杂因素共同交织、轮番推动的结果。
五、中国正处于传统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期,必须剔除轻商蔑商的封建意识,构造公平公正的舆论氛围,分清主流和支流,澄清商人的是非功过,搞清商人存在的缘由和真相,还商人以正面的社会形象
商人们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增加而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时至今日,凡是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场合,往往轻易放过了财政货币政策的责任,而对批发商和零售商不分青红皂白、痛加指责。主流社会仍然存有巨大误解,认为无商不奸,都是批发商惹的祸,商人们层层加价销售牟取了暴利,哄抬了物价,侵害了用户和消费者利益。这个巨大误解不澄清,商人们将永无宁日。
道理很简单。商人在为所有的人、为全社会提供周到服务,并最大限度地为所有的人节省时间和费用。同时,商人从这种“社会大节约”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并据此周而复始地继续为社会、为所有的人服务。于是,经济学和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专门由商贸流通领域引起的商品加价,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性加价。这种合理加价表象的本质,是交易商为社会提供了“外溢效应”,即提供了竞争性、低成本、高效率资源配置的免费搭车式的服务;为企业提供省时省钱的信息和订单,降低交易成本;为城乡居民、消费者提高生活质量,提供省时省钱、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这是商贸流通业的天然宗旨和生存发展之本。商贸企业得到的净收入(利润),是社会对其提供服务的“奖励”。
在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看见英文用了较长的一段句子来表示对方不知道这是他的音乐,还用到了“You’re not the sharpest knife in the drawer”。如果是原文直接翻译的话,那字幕就会变成:“你不是抽屉里最尖锐的刀”。很显然,如果是这样翻译的话,不仅仅句子很长之外,观众还没法了解原文所表达的真正的意思。根据原文的意境,这里是要告诉对方他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情况,根本都不知道这是他的作品。这个句子直接提取了主要意思,译为“你还不知道,这是他的作品。”即让观众了解了角色所要表达的,又把字幕简约化。这符合字幕翻译的简约性。
在分工社会,如果拒绝商人和这些社会必要的媒介环节,生产者和消费者就要付出难以想象的高昂代价与无尽的“寻找成本”,社会将全面倒退到远古时代,社会分工将不会发生,人类文明将不复存在。看来,用最先进的当代经济学和交易成本分析来求证一下“商人存在的理由”,对每时每刻享受商人服务却蔑视商人、心存偏见和无知的人来说,仍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政策含义。
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前提下,某商品交易市场能否存在和成长,交易量大小,某商品购销差价额度、水平(批量差价、季节差价、地区差价、质量差价等),表面上看是商人们主观随意的结果,但本质上是由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市场竞争和供求状况决定的,是由“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回报”的平均利润率规律支配的,最终都要由市场确定。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社会表面现象是“商人们贱买贵卖、商品价格被乘法和加法行为所决定的结果”,事情的真相却刚好相反,完全是“除法和减法”的结果。“任何社会,从来都不可能由着任何人随意加价和恶意加价来维持。”(这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关于商业资本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中反复论述的最核心的论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现代市场经济就是商人们配置资源的经济;第二,商人们绝非表面看到的“会增加社会交易成本”,恰恰相反,它天生就是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三,流通环节的多与少是相对的、动态的、有缘由的,要由市场竞争来裁决,而不应有第二个裁判。政府片面强调减少流通环节,是对市场经济的无知和误解,是中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的最典型的表现之一;第四,无端扼制商人们的正常发展必然导致经济便利性下降、交易成本上升、市场秩序混乱、资源配置恶化和经济效率下降;第五,现实生活中倒买倒卖、炒作加价、获取暴利的现象,其根源绝对不在于环节的多与少,而肯定是权钱交易、行政垄断和各种名目的欺行霸市等阻止了正当的竞争。目前农工商之间存在的某些利益矛盾,缘自超经济行政垄断,限制、扰乱了公平竞争与公平合作的市场秩序。目前存在的所有问题,主要不是市场竞争之过,而是限制市场竞争之过;第六,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都是社会必要劳动和社会所需要的劳动,理应获得同样的尊重和回报,得到成本、利润的合理补偿,各种劳动及其当事人,应该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占据应有的地位和对应的收益。调研显示,在迅速上涨的城市经营成本和生活成本面前,“倒腾”生鲜果菜的小商小贩们的生计越来越艰难,已经基本沦为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第七,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农民增收问题,也是如此。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链条上,务农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不再是身份;生产环节的收益多少,同样是由市场竞争裁决的。而在服务业引领的阶段,与工业一样,面向农业的服务业(包括商贸服务业)客观上也占据着供应链的主导地位。要想让务农者得到生产环节以外的更多收益,只能千方百计推动服务项目前移,让务农者分享种植、养殖环节以外的更多好处,如引导务农者参与品种研发、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推广、标准化、品牌化、保鲜、分拣、包装等。如果不关注这些新变化,拿出新办法,而只是一味地为农民收入低叫屈、呐喊,骂一骂“黑心的商人”,并不会给农民带来任何利益,倒有虚伪之嫌。
总之,在反通胀期间,尤其要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最该做的是创造有利于发挥商贸流通业作用的公平竞争的环境,尊重商人的合法权益,依法规范个别商人的不当行为,减轻商贸业不合理的税费负担,扶持商人,增强其经商的实力和消化通胀的能力,剔除体制性各项成本(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路桥费、租金等等),切实将流通环节多与少、成本高与低、各方经济利益变动,最大限度交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来裁决,不要越俎代庖、自以为是、包办代替。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国内市场的分割、封闭、垄断和无序依然十分严重,阻碍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统一市场制度建设缺失是多年以来的最大失误,也是通货膨胀及其预期经常被无端放大的体制、机制性原因。
六、体制性、制度性成本是最大祸害,“十二五”规划应该将降低流通领域的体制性成本作为主攻方向,建议将大幅度降低流通成本(含物流成本)作为专项内容列入规划
需要特别指出,除了寻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般性途径之外,我国还明显存在大幅降低“体制性成本”的特殊途径。从管理机构纵向化、立体化与物流横向化、扁平化的矛盾角度讲,从计划经济体制演化而来的政出多门、九龙治水、自乱其制的现行管理体制,职能权限交叉、重复、遗漏已成痼疾顽症,并与统一市场和商贸流通业天性处处“作对”。从经济学观察,由此引起的流通成本属于“体制性成本”,它有别于一般所说的流通管理成本。因为“体制性成本”带有特定体制下纯粹人为的性质和既得利益背景,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原本可以避免、剔除的行政性额外负担,因而是“最冤枉的成本”。在基于原有体制的统计框架下,是不大可能把它自己影子式的“体制性成本”独立识别出来,但可以断定它确实存在。并且,还可以断定,只要相关体制和政策得到改变,与之对应的体制性成本就会即刻消失。如诸多不合理审批制度、政策规定、庞杂收费、税制缺陷、行政垄断、地区封锁、标准混乱及其他人为障碍造成的物流开支都属此列。降低流通过程中的体制性成本是迄今最薄弱、最困难、最有针对性、最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此外,要以信息化为主导,广泛建立商贸信息共享的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远程交易,最大限度依靠信息技术和体制创新解决各种供求信息不对称及其带来的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推进畅销体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二五”规划应该将降低流通领域的体制性成本作为主攻方向,建议将大幅度降低流通成本(含物流成本)作为专项内容列入规划。高昂的流通成本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但由于统计核算工作混乱、缺失,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已经影响到政策制定。对此应有正面的、权威的回应。建议将大幅度降低流通成本(含物流成本)作为专项内容列入规划,包括流通成本现状、“十二五”期间的目标、措施等。鉴于这些问题的高度复杂和敏感性,建议由商务部或商务部授权在原有的信息分析、统计核算机构的基础上,吸收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组建“中国(商品)流通成本研究会”之类的权威的专门研究机构。
七、农产品价格上涨和降低流通成本的问题一直存在,不应该只是当作对付通货膨胀而临时弹压一下的权宜之计
抑制目前最突出的农产品大幅度涨价,除了上述一般性对策以外,降低体制性成本和连带性成本是关键,即除了降低农产品体制性成本以外,还要降低较为隐蔽的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体制性成本。另外,要留意这样一种情况,在既定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体制下,产品流通成本也是既定的,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如经过行政干预,农产品价格似乎立竿见影般地下降了,但是这种下降是用行政成本临时置换下来的,因为层层开会、下文件直接干预的行政成本大幅度上涨了,全社会由农产品流通发生的总成本并没有减少,甚至还增加了。而且,行政成本上涨,并没有解决长期存在的乱收费、高成本的体制机制问题,风头一过就会卷土重来。这样通盘一算,社会付出的总代价是上升的,远远超过了那些轰轰烈烈的表面政绩文章。况且,2010年12月1日开始停止收取的路桥费,并没有明确是永久停收,还是通胀过后恢复征收。
八、在反通胀时期,要高度重视商贸流通业在日常生活中的应急动员能力和应急储备能力,储备的最高境界是动态的能力储备而不是静态的实物储备
应急物资储备、战略储备和日常储备的有效性,不在于实物储备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对应不同的使用要求,提供这些实物能力的大小,即在规定时间内募集到所需物资并送达到指定位置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实物储备就可以越少,“能力储备”可以寓于平时的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可以认为,从以实物储备为主转变为以能力储备为主,在信息技术时代已经不是问题,关键在思路、在体制。新体制的要害在于动态化、扁平化,最关键的是要逐步改变目前静态化、条块分割、纵向层级过多、横向协调过少、反应迟缓、效能较低的状况。为此,要整合各种类型的储备库,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一种层级简洁、反应快捷、动态化的储备机制,由以“静态储备”为主向以“动态储备”为主转变,由以“实物储备”为主向以“能力储备”为主转变。中国迫切需要率先探索一条减少实物储备和静态储备,以最小实物储备量和最大能力储备量,来最有效地应对最复杂事态的新路子,为世界各国提供低成本、高效能综合储备体系的新经验。③
注释:
①2011年商务部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稳定物价的功能作用”和“推进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与对策”等事关商贸业“十二五”规划的重大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本文作者参加了专家座谈会,除了口头发言之外,还提交了书面发言,本文是书面发言摘要。
②从经济周而复始的运行来看,商贸业促消费又是下一个经济循环的先导,信息反馈等介入对再生产至关重要。
③参见宋则的《中国应急物流政策问题研究》(10000字),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刊发于国务院办公厅主办《中国应急管理》2009年第10期,2010年研究报告摘要经内参报送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