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瞿秋白研究的最新成果** 本文是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瞿秋白生平研究史”(10LSB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评《瞿秋白传》

2011-02-19周龙燕

中共党史研究 2011年10期
关键词:瞿秋白共产国际传记

周龙燕

瞿秋白,这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以其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卓越贡献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中共江苏省委原书记沈达人的领导与支持下,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向党和人民呈送了一份厚礼——由王铁仙、刘福勤主编的《瞿秋白传》(以下简称《瞿传》),历时7年的编撰、长达54万字的记述,终于面世了!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党史人物传记。与学术界已出版的十余种瞿秋白传记相比, 《瞿传》著者阵容强大、内容翔实丰厚、观点客观公允而又新意迭出,代表了中国当前瞿秋白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水平。

一、资料翔实可靠、立于前沿

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部《瞿传》,建立在严格的史实基础上。综观全书,我们可以发现此传引用的资料有文集、文献档案、回忆录、口述历史、报刊等大量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引用了许多最近几年才公开的档案资料,如《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等一批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档案资料。很多资料都是本传第一次引用。正因为搜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瞿传》记述了更多的历史细节,披露了更多的史实真相,从而使该传具有了较强的科学性和较高的学术性。如,对于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段历史,我们并不陌生,对于瞿秋白在国共合作中的贡献,学界也早已做了研究,然而这段历史的真相并没有被完全揭晓,对于瞿秋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没有被深入挖掘。《瞿传》引用了大量的档案文献,不仅详细地讲述了作为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共中央和鲍罗廷之间特殊联络员的瞿秋白这一阶段的活动,而且还详细交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即在共产国际、莫斯科制定的国共合作大方针之下,中国共产党内、国民党各派之间以及共产国际在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到底该如何合作的问题上存在的激烈争论,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之间在如何处理国民党右派分裂行径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分歧。这些资料的引用证实了国共合作的来之不易,既肯定了共产国际、联共(布)在推动国共合作的最终实现、推进中国革命发展中所起的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披露了他们脱离中国实际的不当指挥和所犯的“左”的、右的错误,特别是多位代表之间的意见不统一对中共中央的决断和具体方针、政策的实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加凸显了瞿秋白在两难情况下为促成与维护国共合作,击退国民党右派的反共逆流所作的重大贡献。传记对瞿秋白在担任联络员期间,由于没有处理好中共中央与鲍罗廷之间的原则性分歧而曾经遭到中共中央严厉批评的全部内幕的揭秘,是以往传记所从未提及的。这些档案文献的引用,真实地还原了那段历史,同时也真实地再现了瞿秋白为了革命事业,顾全大局、不顾个人利益得失的革命家形象。

瞿秋白一波三折的政治生涯可以说同他与共产国际、苏联的关系紧密相连。瞿秋白奉共产国际之命回国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并成为中共主要负责人之一,缘何不久即遭国际批判,并在六届四中全会上被彻底赶出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其个中原因以往的传记一直语焉不详。《瞿传》爬梳了大量原始档案资料,特别是新解密的联共 (布)中央及共产国际的绝密档案资料,讲述了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瞿秋白是根据共产国际“七月决议精神”回国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召开六届三中全会,但日后六届三中全会却被共产国际指责犯了“调和主义”错误,其原因在于某种时间上的错位使得瞿秋白主持召开的六届三中全会没能紧跟共产国际、斯大林指示的变化,因此没能达到共产国际所要达到的要求。瞿秋白日后又没有及时迎合共产国际精神的变化、根据共产国际指示行事,这也是其遭批判的主要原因之一。共产国际已经决定要让他们信得过的、绝对听命、服从于共产国际的王明等人担任中共领导人,因此不管瞿秋白是坚持己见还是不断检讨、重新选择政治主张,终免不了被“赶出政治局”的命运。《瞿传》用这些可信的资料解开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历史谜团。

《瞿传》不仅运用很多新资料,而且对资料进行了新的辨析、考证。如《瞿传》在记述瞿秋白与“江浙同乡会”案关系时写道:王明宗派骨干分子盛岳后来的回忆录说瞿秋白“向中央”写过认为原案“证据不足”的“报告”,而且中大支部局按米夫指示向他们“几个人”传达了“这份报告”。盛岳的回忆时间不确切,瞿秋白的《报告》由米夫授意传达给他们“几个人”云云,更有可能是把雅罗斯拉夫斯基的《报告》误记、误置了…… 《瞿传》否定了盛岳的瞿秋白向中央写了认为“江浙同乡会”案“证据不足”的“报告”的说法,澄清了某些事实,足见资料研究的深度。

《瞿传》还对有待挖掘的资料提出了一些线索。如对于五四期间瞿秋白是否被捕这一问题,学界有各种说法,《瞿传》暂采未被捕一说,并加以注明,认为这还有待挖掘新资料加以进一步佐证。再如《瞿传》指出,六届四中全会后,对于被“逐出政治局”的瞿秋白今后的工作安排,中共中央曾提出把瞿秋白送到苏联去治病,共产国际政治书记处也曾要求把瞿秋白作为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派往莫斯科,但这个决定最终没能实行。其具体原因,著者没能找到相关资料,传记仅是探讨了其中的可能性。这些资料空白点的指出,既表明著者对新资料的关注度,著者研究瞿秋白的深度,也提出了瞿秋白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而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记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瞿秋白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辉煌。他既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位卓越领导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同时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学者。正是由于传主本身的多重身份,人生经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复杂和难以把握,因此为瞿秋白作传很难。《瞿传》较为系统、完整地记述了瞿秋白的一生,从他的身世、革命生涯到爱情生活;从他的革命理论、文艺思想到诗词文章等等,都有较深入的论述,而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瞿传》以瞿秋白的革命生涯为主线,用大量的笔墨详述了瞿秋白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瞿秋白与周围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与共产国际、苏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揭示了瞿秋白作为一位革命家、政治家成长的历程。鉴于瞿秋白在理论上的突出贡献,传记花了相当的篇幅梳理并评述了瞿秋白的革命思想理论。具体勾画了瞿秋白在促成与维护国共合作、击退国民党右派的反共逆流、探索民主革命理论、寻找中国革命新道路以及纠正“左”倾错误中的巨大作用和贡献,重现了瞿秋白当年身为革命领导人的风范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风采。

当然,瞿秋白也是一位文人,并在较长的时间内专门从事过文学创作、翻译以及文艺理论与批评工作,在遭受王明路线打击后还从事文化实践活动。传记对此并没有忽略。同时,传记对瞿秋白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也有描绘,如在俄国两年的记者生涯,与王剑虹、杨之华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生活,与小独伊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父女之情,在上海领导左联文艺运动时与鲁迅结下的深厚友谊等等。但所有这些都紧紧围绕着瞿秋白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这个中心展开,使得瞿秋白作为一名文人政治家的个性特征在传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瞿传》以平实的语言对革命时代大背景下瞿秋白波澜壮阔的一生娓娓道来,但有时为了凸显瞿秋白的个性特征,传记对对其中的许多细节也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如《瞿传》讲述瞿秋白在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期间,当东方部部长米夫以组织纪律强迫瞿秋白起草给中共中央的信,要求重新“修订”已经被党代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时,面对米夫的盛气凌人,瞿秋白与之反复争辩,据理力争;当瞿秋白被迫接受时却仍坚持“修订”中共六大决议而致中共中央的信必须以最高决策机构共产国际执委会的名义。一个对共产国际指示不盲目遵从,在革命斗争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一份独立和清醒的革命者形象脱颖而出。又如《瞿传》记述瞿秋白被捕后,虽经严刑逼供,却一直以医生“林祺祥”自称,当叛徒指认他就是瞿秋白后,瞿秋白坦然而诙谐地说:“既经指认,我就不用‘冒混’了。我就是瞿秋白。我在上杭笔述的供录,算是作了一篇小说。”这简短的一句回答使瞿秋白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的革命者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为了增强传记的形象性,《瞿传》还穿插了数十幅各种类型的图片资料。这些图片不仅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而且给读者以更为直观和深刻的印象,让读者身临其境地品味当时的历史情境,更使读者对瞿秋白有了相当感性的认识。

三、评述客观公允,见解独到

《瞿传》不仅较全面地再现了瞿秋白的全貌,而且这种再现是客观公允的,并有不少独到见解。

作为一名从破落的“士大夫”阶层成长起来的共产主义战士,瞿秋白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内涵的个性人物。为了向读者展示一个更加真实的瞿秋白,《瞿传》对瞿秋白这个人物形象既不人为拔高,也不刻意贬低,而是给予了客观公允的评述。在讲述瞿秋白革命政治生涯和革命思想理论时,既充分肯定瞿秋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并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方面的伟大功绩,也对他在革命理论探索中存在的失误和偏颇毫不讳言;既客观讲述瞿秋白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的一面,也如实指出瞿秋白教条化对待马克思主义、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的一面;既真实地展现瞿秋白在与党内机会主义作斗争时坚决、勇敢的一面,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时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一面,也毫不避讳地展露了其无条件拥护共产国际、斯大林路线,在党内外斗争中遭受不公正对待和打击时,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性格软弱的一面。

如《瞿传》认为,瞿秋白在1927年写就的《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一文中对“二次革命论”的右的错误的批判,“客观上也是对此前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右的错误的批判”,“这种批判在总体上是正确的和必要的,对中国革命后来正确道路的开辟有积极的贡献”。同时,《瞿传》也客观地指出,文章对中国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表述,“现时的革命既是资产阶级的,又不是资产阶级的,既不是社会主义的,又的确是社会主义的”,含有急于转变革命性质的“左”的错误潜因。

又如,对于瞿秋白在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和参与共产国际执委会领导工作期间的成绩和失误,《瞿传》这样评价:“在执行中共六大和共产国际六大决议和精神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意见,为土地革命的发展和纠正盲动错误多有贡献。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共产国际和联共 (布)的影响和掌控,参与起草‘左’倾错误指示,虽然其间曾以‘备忘录’等方式表示某些保留意见,但还是因服从共产国际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而助长了错误倾向。”

诸如此类的论述在《瞿传》中还有很多。其他如,关于瞿秋白在国民党一大宣言起草中的作用,以往的评价往往是“孙中山委托鲍罗廷起草,由瞿秋白翻译,汪精卫润色的”。《瞿传》指出:“其实,瞿秋白的贡献不单是翻译。”瞿秋白还直接提出一些意见并被写进国民党一大宣言。 《瞿传》写道: “讨论民权主义时,瞿秋白说:‘除了所谓直接的人民权利之外,我们还实行直接的人民民主。就是说,全体公民不仅有选举权,而且有倡议、否决和召回国家官员的权利。’他这个意见被采纳,在国民党一大正式通过时表达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也。’这就赋予了‘民权主义’以新的内涵。”

这些客观公允、有独到见解的论述彰显了《瞿传》较高的学术水准和学术价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传记不同,这部传记是“竭尽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由众位专家通力合作编写而成。这样一部集体著作除了需要各位专家在自己的那一小块“田地”里辛勤耕耘以外,还需要编写组成员之间思想和心灵上的碰撞和沟通,当然更离不开主编的总体构架和最后统稿。经过7年编撰、几易其稿、反复推敲之后,这部凝聚集体之功的《瞿秋白传》才得以出版,由此可见著者付出的精力与心血。传记为我们描绘的这样一位可敬的革命领袖人物形象、可亲的普通知识分子形象无疑对后世起到了励志的功效,从而使得这部传记成为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具社会价值的一部力作。

也许是因为著者对瞿秋白的资料过于熟悉,常常是胸有成竹、信手拈来,使得传记中有些记述没有注明出处:如《瞿传》第67页,瞿秋白与俞颂华在前往赤塔的列车上的一段交谈;第140页,瞿秋白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16条发言;第281页,盛岳关于中山大学“清党”运动的回忆;第310页,李立三在共产国际东方部的有关讨论中对瞿秋白的揭发和批判等,这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瑕不掩瑜,这无损于该传的厚重性、学术性。相信该传在以后修订再版的时候,各方面会更臻完善。

猜你喜欢

瞿秋白共产国际传记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独伊心中的瞿秋白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传记书坊
读失败者的传记
瞿秋白三次被捕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