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兵种战术学研究生培养创新机制的思考
2011-02-19姜中元
●姜中元
(武警学院边防系,河北廊坊 065000)
兵种战术学(公安边防战术学)研究生教育旨在为公安边防部队培养具备指挥作战及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随着边境地区渗透与反渗透斗争日益激烈,边境对敌斗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特别是犯罪的智能化、信息化、集团化、武装化程度越来越高,使边防作战形式日趋多样化。这些新的变化,对兵种战术学(公安边防战术学)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培养机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创新兵种战术学研究生培养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转变理念,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兵种战术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重视学术研究,强调理论创新,与部队重视组织管理能力,指挥作战能力和熟练掌握装备,强调应用能力的要求相比,形成突出的矛盾。研究生虽然在本专业领域具备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但是如果不注重实战能力的培养,很难胜任部队的岗位任职,研究生教育的效益就无法转化为边防部队的战斗力。兵种战术学的理论研究不是无本之木,它是建立在边防实战基础之上的理论研究,同时也需要通过边防实战检验其科学性。
应主动转变兵种战术学的人才培养理念,采取果断措施,推动研究生教育转型,目标是培养“理论水平高、实战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兵种战术学人才。
二、突出实战,打牢学术能力基础
理论与实战的必然联系要求切实增强学术训练的针对性,即学术训练要紧贴部队建设,围绕提高研究生的实战能力展开。
(一)贴近边防实战,创新教学内容。教学工作是培养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基石,创新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瞄准学科前沿,紧跟公安边防部队装备建设的新技术和作战理念的新发展,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新战法充实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去。着眼边防部队实际,及时将部队建设的难点热点问题引入教学,增加为边防战斗服务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科融合,拓展研究生知识视野,建立适应中高级指挥岗位任职需要的综合课程体系。
(二)注重能力培养,改革培养方式。如何让研究生学员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研究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知识、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可以通过实施读书报告制度、实行系统的战例教学、推行研究型授课和考核方式,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实战能力。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归纳总结,力争做到学术训练制度化、战例教学系统化、教考方式研究化。
(三)贴近边防热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有生力量,必须始终保持研究生科研活动正确的指向性,采取有效措施,使研究生的课题研究紧扣公安边防部队装备发展和战法训法改革的实际。主要内容一是畅通专业培养与边防部队各级机关的信息交流渠道。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及时了解部队建设发展的各种信息,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对边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研究,为部队服务。二是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指导机制。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要把解决部队实际问题、满足部队需要作为选题意义所在,选题前应要到部队进行必要的调研。三是改变论文答辩模式,答辩委员会引入基层军事主官。传统的答辩模式答辩委员会一般由相关方面学术理论专家组成,这样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学术理论水平起到了严格的把关,但考虑到兵种战术学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引入部队军事主官参与答辩可对论文的应用性和研究生的军事素质进行全面考量,更好的保证毕业生的综合质量。
三、瞄准任职,强化实战能力的培养
个性化设计是实现培养机制和目标的和谐统一。研究生入学之初,应根据学员的知识背景和工作经历,基本确定毕业后的任职定位,而后在导师和机关的指导下,由学员选定任职教育课程,并纳入培养计划。通过对学员的任职培训过程进行个性化设计,实现培养过程和目标的和谐统一,提高学员专业学习的自觉性。
系统化实施是实现教学体系的无缝衔接。研究生全程参加任职教育课程的授课、实践和考核,不占用额外的教学资源,实现研究生教育与任职培训的无缝衔接,提高研究生专业学习的自主性。
四、完善制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依靠制度严格规范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努力做到全程培养和全程管理的有机统一。
(一)入学考核关注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录取时应考虑考生的部队任职经历,军事专业素质,跨专业学习背景。复试采取能对考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量化评价的“结构化面试”方式,并加大面试成绩占综合成绩的比例。优先录取综合素质好,符合边防实际需要的考生,坚决淘汰心理素质差、反应迟钝、团结合作意识不强等不适应部队指挥岗位任职的考生,从生源上把住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质量的第一关。
(二)中期考核关注客观全面和奖优惩劣。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论文发表、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并结合日常表现、导师评价对其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奖优惩劣,从培养上把住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第二关。
(三)论文评价关注客观公正。要请部队军事主官参加答辩委员会,注重论文的“创新点”,注重论文能否解决部队战斗力建设,是否有应用价值,重点考察学院是否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出口上把住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质量的第三关。
[1]廖湘阳.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郭东生.先进战斗力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4]唐志强.军事学研究生教育转型定位的思考[J].中国军事教育,2007,(10).
[5]傅光明.使命与创新:兵种战术学学科新培养方案论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