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社会建设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2011-02-19于文俊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于文俊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湖北武汉 430022)

论新时期社会建设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于文俊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湖北武汉 430022)

进入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社会建设思想不断发展和成熟,确立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想内容。我们党提出的社会建设思想涉及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和加强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其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的社会建设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前提、改善民生为重点、公平正义为原则、制度机制为保障,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社会建设。

新时期;社会建设;思想发展;现实启示

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实践,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升华为系统的思想、纲领和政策,成为引导我国改革发展的一项新的理论成果,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在新一轮改革中继续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

一、新时期党的社会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社会建设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逐步明晰、不断深化的过程。邓小平在进入新时期以后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其中在社会建设上,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社会建设思想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虽然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来说,社会建设的概念还没有提出,社会建设还没有放在重要地位,社会建设的内容还没有单列出来,但社会建设的思想散见于他的著作中。首先,他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前提。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其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确立了最基本的价值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大的政策就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全国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分配制度。第三,要全面协调发展。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单打一,要注意综合平衡;坚持把握“两个大局”,逐步实现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全面协调发展;要把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缺一不可。第四,重视并切实抓好社会稳定问题。“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改革开放要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乱了什么也搞不成。第五,强调要建立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政府行为,也需要大力发扬社会个人、团体之间的互助精神。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力度,后者必须与前者相适应。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放到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中予以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第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控制人口和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关心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积极扩大就业,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增加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提高教育和医疗保健水平。第六,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概括了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情况,在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实践中,积极回答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所面临的一系列新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社会建设思想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阶段,社会建设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具有几个标志:1.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这是我党第一次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2.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1]P6963.2006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政策制度、党的领导和重大部署等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是我们党执政以来第一个加强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4.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专门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单列一章,提出了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领域社会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强调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2]P365.2010 年 10 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报告从促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社会管理等方面为我国“十二五”期间加快社会建设规划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进入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建设思想的认识,包括从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内容;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到社会和谐的目标追求;从社会建设的制度机制到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已经构成了社会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拓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领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新时期党对社会建设思想内容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根本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释社会建设的内容时,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我们党提出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其基本要求是: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和加强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促进就业。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的思想,明确了就业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要求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现在我国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表现为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聚焦矛盾,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劳动者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不同地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要努力促进就业,就必须坚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首先,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外贸政策,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扶持政策,广开就业门路。鼓励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完善鼓励劳动者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政策体系,切实解决影响劳动者创业的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等政策瓶颈问题,为劳动者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第二,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职业培训和改变择业观念。保持灵活性,提高稳定性,更好地为有劳动能力的人创造就业机会。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制度,全面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促进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改变就业观念,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第三,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要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使劳动者和企业双方合法权益都得到有效保障。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女职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促使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特别要解决好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问题,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制度,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城乡间、行业间、部分居民间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32倍。2007年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为15倍,跃居世界首位。2007年我国最富的10%的人占有全部家庭收入的45%。因此,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第一,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这个制度要特别注意兼顾效率与公平。过去人们往往关注初次分配解决效率问题,再分配解决公平问题,实际上目前许多分配不公问题产生在初次分配领域。党的十七大改变了长期以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第一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2]P37首次把公平提升到与效率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第二,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08年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为42%,低于发达国家的55%。职工工资占企业运营成本的10%,而发达国家为50%左右。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偏低,这是多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提高这“两个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增加广大劳动者收入,维护劳动者权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第三,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还不够完善,表现为个人所得税占税赋的比例低,个税对高收入者监控手段不到位,有些税种比如资源税、环境税、房产税、车船税等还没有完全开征,所以难以达到调节分配不公的问题。因此,必须设计合理的税制结构,加大税收调节力度。要努力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坚决取缔各种非法收入,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3.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目标要求,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此,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努力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同时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覆盖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劳动者和居民。第二,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点是实行统帐结合的基本制度,适应人员流动的需要;实行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实行多层次的保障,确保国家规定的原有待遇水平不降低,实行新老制度的合理衔接和平稳过渡。第三,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2009年底,在全国全面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金的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到“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这有利于促进劳动人口在全国范围的流动就业。第四,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逐步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制度等待遇水平,切实保障城乡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第五,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根据条件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商业保险,以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保障需求。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事业一般是指教育、科研、文化、卫生、艺术、体育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事业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相比,社会事业发展是滞后的。不改变这种状况,就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就无法构建和谐社会。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起点,通过办好义务教育依法确保每个孩子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通过公共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地区、城乡和不同学校的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完善国家助学体系确保每个孩子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医疗卫生建设是一项事关人民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重大公益事业,必须全力抓好。进入新世纪,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最为突出的成就就是医疗保障覆盖面的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呈现明显的地区和城乡差别;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制约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提出:“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强财政收入,深化医药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医疗卫生需求。”[3]我们要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统筹兼顾,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刻的社会大变革,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增强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社会管理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已经进入了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的新阶段。必须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第一,要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第二,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将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第三,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从情报信息、指挥机制、力量建设、装备配备、现场处置、舆论引导等方面,完善符合实战要求的预案,确保第一时间处置好第一现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以上可见,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与人民的切身利益、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把它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进行谋划,进行建设。

三、新时期社会建设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总结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建设思想,给我们在现阶段进行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原则:

1.进行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是前提。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建设工作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都要靠发展经济来解决。我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我国的社会建设“短腿”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不够。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为加快社会建设创造必要条件,否则,社会建设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进行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是重点。民生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进行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核心理念。这是因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4]P324我们党历来都很重视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作为大政方针和决策的出发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列为民生领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六点重点任务,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全景。我们党之所以提出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党与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影响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将民生问题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只有这样,社会建设也才能顺利推进。

3.进行社会建设,公平正义是基础。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长期追求的价值目标,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应该是比以往的社会形态更具有公平正义的社会。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党的十七大将公平正义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这说明,我们党将社会公平正义看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本质属性,把实现公平正义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当作推进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就我国现实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社会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和矛盾。我国的经济社会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比如就业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腐败问题等,都是当前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面对这些不公平现象,人们心里积淀的不平一旦爆发,就可能造成社会动乱,阻碍或延缓社会进步,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而这些矛盾和问题很大一部分涉及到公平正义。因此,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统筹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才能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社会建设稳步前进。

4.进行社会建设,制度机制是保障。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是根本保障。具体表现在制度对于保障人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社会资源有限性与社会主体需求无限性是构成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这种状况决定了和谐社会所需求的安定有序局面不可能自发生成,必须更加注重借助理性的制度安排来实现。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建设的制度和机制。这是不断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领域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改革和完善的需要体现在城乡、地区、行业等各个方面,最根本的是要健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深化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制度、公务员工资制度以及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别扩大趋势;第二,深化覆盖城乡就业服务体制改革,改善就业结构,健全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开发就业渠道和岗位,形成城乡平等就业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和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第三,深化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包括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等,通过改革和完善社会建设的制度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

[4]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houghts in the New Period and Its Enlightenment

YU Wen-jun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Marxism Fundamentals,Party School of the CPC Hubei Provincial Committee,Wuhan,Hubei,430022)

Since the new period,especially,since the Six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the social construction thought of our party has been developed and matured continuously,and the key poin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placed on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The social construction thought of our party involves promotion of employment,adjustment of income distribution,improvement of social security,development of social undertaking,intensific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and other issue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eople’s basic and practical interests,and the results of development benefit all the people and facilitate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The social construction thought of the party enlightens us tha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advanced in an all- around way at different layers under the premise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focusing on the key point of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equity and justice,and with the guarantee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the new period;social construction;development of thought,practical enlightenment

A8

A

1674-0599(2011)04-0036-06

2011-06-11

于文俊(1956—),男,辽宁丹东人,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朱文鸿)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