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民生实践的经验及启示

2011-02-19廖才茂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井冈山民生群众

□廖才茂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江西井冈山 343600)

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民生实践的经验及启示

□廖才茂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江西井冈山 343600)

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首创了“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民生理念,开展了丰富的民生实践,为中国共产党革命为民、执政为民宗旨的确立提供了理论的源泉和作出了实践的榜样,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的民生实践提供了原创性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的民生实践,对当今中国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住房医疗、健康安全、社会保障、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新的民生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民生实践;经验;启示

民生幸福,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是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红色割据区域局部执政的条件下,首创了“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民生理念,开展了千方百计改善民生的民生实践,成为中国共产党践行革命为民、执政为民宗旨的伟大开篇。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井冈山的斗争主要是军事斗争。但中国共产党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为民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具体化为关注民生的具体实践。特别是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苏维埃政府,更加自觉地关注民生。毛泽东在“全苏二大”发出“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号召。党在苏区领导人民所做的各项工作,如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实行“婚姻自由”等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发展苏区工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建立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耕牛问题、种子问题、资金问题、粮食问题、看病问题、小孩上学问题、道路桥梁问题等等,每一件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的民生实践,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关注民生、执政为民提供了原创性经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解决民生问题,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已成为我党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关注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学习我党在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民生实践的历史经验,对于继续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决新时期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住房医疗、健康安全、社会保障、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具有重大启示。

一、民生是立党治国之本,必须始终奉行党在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创立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的民生理念、民生实践,最根本的历史经验就是:民生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关注民生、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是党在苏区执政的根本宗旨和目的。这就从世界观、权力观的高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革命、夺取政权以后权由谁赋、为谁掌权、为谁服务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毛泽东反复告诫党员和红军,除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执政宗旨,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从土地问题、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房子问题、衣着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这些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加以解决,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要是我们这样做了,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苏区党政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尽心尽力解决广大群众的实际困难。毛泽东带领大家挖“红井”,周恩来、张闻天等带头帮助红军家属砍柴、挑水,朱德等红军领导人带头下田帮助农民插秧收稻、车水抗旱……他们被称为“苏维埃工作的模范”。[1]P214

是否真正做到了为群众谋利益,“真心实意”是关键,是分水岭。党和红军为什么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能坚持“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民生理念和民生实践?因为这是由党和红军的宗旨、目的所决定的。这支队伍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能为实现这个宗旨、目的去自觉奋斗。因为做到了自觉性,就必然有持久性。因为有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所以才有群众的真心拥护革命,才有民生实践的不竭动力,才有执政的群众基础,才有掌权执政的合法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民生理念和历史上各流派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和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的执政理念、民生理念的根本区别所在。

在世界风云多变,国内社会矛盾凸现的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长期执政和民生问题的许多新情况新挑战。解决这些新问题新挑战的首要前提和法宝,就是坚持和弘扬党在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创立和践行的“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2]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我们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我们就拥有了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二、民生无小事,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民生问题横亘古今,具有时代性、动态性。早在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3]P41在这里,恩格斯明确提出了人的生存是人的发展的基础。因此,关注生存需求,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目标。现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生理需求是维持人的生存的最基础的需求。

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众基础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劳苦大众。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首先就要解决他们的吃穿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问题。最根本的就是从地主土豪劣绅手里夺回原本属于他们的土地。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段,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P215中国共产党从这一基点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的利益,并以此为基础,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改善了农民的生存状况。由于解决了那个时代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苏区人民的生产热情和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当前,我们应如何弘扬党在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的传统,把握和解决好新时期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问题,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4]这里表达的“五个有”,就是当代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实在在的目标。就业乃民生之本,求学乃民生之基,就医乃民生之急,住房乃民生之需,社保乃民生之盾,收入乃民生之源。

(一)关注生存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

社会全体成员的衣食住行用,生长老病死,是民生的基本问题。今天,我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生存权发展权的需要,首先应解决民众的生计来源。

1.扩大就业——解决民生的根本途径。“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就是让每一个劳动者、每一个家庭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来源。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失业或就业不充分的挑战十分严峻,每年有千万计的劳动大军待业,包括每年有近6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失业或就业不充分,既是社会问题,更是家庭与个人的严重问题,失业带来的往往是家庭生活的危机与困境。二是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将存在资本与劳动利益关系的博弈,资本处于强势地位,劳动处于弱势地位。尤以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主体的地方和行业(如纺织、建筑、建材、煤碳、矿山开采等)表现更为突出。资本的强势地位使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如劳动安全、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得不到保障,严重损害了劳动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解决的措施,前者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促进就业。要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优化创业环境,搞好职业培训,促进创新创业,大力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后者的问题,政府要高度认识一个新问题:在现代社会,和谐的劳资关系也是重要的生产力。因此,政府应通过严格《劳动法》等法规,依法保障劳动者的根本权益。特别要发挥工会作用,使工会在劳资关系博弈中,具有独立的协调谈判地位,以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国际工运史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工利益和资本利益的平衡点主要是通过产业工会力量和资本力量的长期博弈达成的。

2.合理分配——解决民生的经济来源。国家统计局等机构的研究成果揭示,2004年最高收入10%富裕家庭与最低收入10%的家庭财富差距达到32倍,到2009年已扩大到40倍。不同的研究团队通过不同的测算方法都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已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当前,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功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特别要向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特困群体重点倾斜。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构建遗产税,推广房产税,严格财产登记制度,从劳资和谐、利润共享、代际公平、公共服务均等化、行业进入公平化,规范和发展慈善事业等方面来构建“先富带动后富”的长效机制,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3.医疗卫生——解决民生的当务之急。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使医疗服务商品化,享用医疗服务的差异性空前扩大。当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怨声很大,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是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首先必须明确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共性质,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特别要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在农村和城镇基层,加强县、乡、村和城市街道社区卫生网络建设;继续做好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整顿医疗秩序,推行基本药物平价供应制度,保证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4.安居住房——解决民生的迫切之需。安居才能乐业,居有其屋是民生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居民的住房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双加速时期,当前房价涨幅远远大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城市房价过高,城市居民买不起房的问题也成了重大民生问题。所以,当前中央采取的一系列调控房价的措施,以及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政策措施是得人心的。但好政策落实的关键是端正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念,严肃相关政策的问责力度,斩断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的利益链条,解决存在于许多地方的“土地财政”问题。

5.安全稳定——解决民生的重要支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和谐有序,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共同要求。当前人民群众对人身财产安全的担忧,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担忧,对环境污染的担忧,对安全生产的担忧,反映了我国社会和经济管理的缺陷。政府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研究社会安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重视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处理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创新安全生产管理,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大力加强药品食品质量安全和餐饮卫生监管,确保民众健康安全;加强校园和各种公共场所安全,确保青少年和儿童老人的安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完善社会保障:满足人民群众稳步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安全需求

健全的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是稳定民众社会生活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还存在覆盖面不够宽、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当前我们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全覆盖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财力的增长,抓紧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和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完善和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医疗保险、劳动安全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加快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和完善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救助、扶持和保护体系;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并完善优抚安置政策,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解决人民大众生存、发展中的后顾之忧。

(三)提升文化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国正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向全面小康迈进,这意味着人们精神方面的诉求开始占越来越大的比重,民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民生问题已由原来的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提升到积极促进人的发展。发展教育,提升民生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提升民生的题中之意。民生文化事关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思维方式、文化权益和生活品质,体现现代国家的软实力,是民生之魂。[5]P269

1.优先发展教育——提升民生的必然要求。教育是民生之基,是民族振兴之基,是社会公平之基,也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新时期,政府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强化责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当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助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证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要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教育,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民生文化——提升民生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自然也是文化的享有者、继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的精神面貌更加和谐文明、昂扬向上。政府要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使人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更加充实和丰富。

3.建设生态文明——提升民生的环境保障。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进而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必须采取最严格的措施,强化从源头上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状况,切实解决影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要认真落实节能降耗减排,大力调结构、转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文明、环保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满足人民提升生活质量和提升幸福指数的新需求。

(四)发展民生政治:满足人民当家作主、实现自我价值的更高需求

从政治的角度来提升民生意识,就是民生政治。把民众生活质量和满意指数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是当代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理念和价值取向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广大人民大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特别是随着70后、80后、90后的成长成熟,人民群众关心民族振兴、关心国家命运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催生了青年一代要求发展和完善民主政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要求。顺应民众尤其青年一代实现自我价值的高级需求。我们应当继续探索新时期社会主义民生政治的更好的实现形式。

科学、民主、人权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高高举起的旗帜,从大革命时期建立“农民协会”和“工人罢工委员会”,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从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实行抗日民主政权和与之相适应的参议会制度,到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中国共产党适应革命形势,与时俱进地不断探索实行人民民主的具体形式。新中国执政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也一直探索着、践行着、完善着科学、民主、人权在中国的具体的实现形式。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政治的实质仍然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生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它体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和尊重人权等各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生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权力的异化,权力与资本的同流合污,是当前民生政治的主要危险,也是人民大众最痛恨的腐败之根。因此,必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民众的监督权力,真正让人民监督政府,让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真正体现权由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体现公权力“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样才能凝聚起应对国际风云变幻和克服国内发展困难并从根本上抑制腐败的真正的铜墙铁壁。

三、民生要以物质为基础,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科学发展

关注民生需要有强大的物质财富作支持,民生必须根植于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否则就“难为无米之炊”。在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在战争极其频繁、残酷的环境下,苏维埃政府一刻也没有放松发展经济。改革开放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文革”十年,走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道路,把“抓革命”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结果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改革开放以后,中央之所以能逐渐加大对民生的资金投入,采取许多惠民政策,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面貌,归根结底,就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了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978年至今,中国经济以平均9.75%的高速增长,GDP由1978年的3645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97983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跨越到人民生活总体小康,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根本性跃升,国家才有财力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2006年全国取消延续了2600年之久的农业税之后,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在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温总理立下军令状:任内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要基本实现全覆盖。相同意义的民生建设还有覆盖全国的医保制度。全覆盖的意义是历史性、革命性的。有了医保和养老金,中国城乡社会底层的民众才算有了幸福生活的基本底气。但是,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400美元,只列世界105位。所以,我们要持续提高全国人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有持续增长的民生投入,就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为民生幸福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前最重要的,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增加消费,优化投资,调整结构,平稳速度,提升质量,切实解决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关键问题。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和谐与全面发展。这其中的重中之重,是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同时,必须将大幅度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这既是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百姓福利、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四、民生要靠干部维系,必须造就一支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干部队伍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之所以能把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的宗旨真正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实处,关键在于造就了一支甘当人民公仆的干部队伍。这是井冈山、中央苏区民生实践留给我们的又一条宝贵经验。

在全国广大苏区,党和苏维埃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勤于政务,一身正气,铸就了血浓于水、鱼水相依的党群、干群关系。“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闹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传唱至今的兴国山歌,就是当年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兴国县模范县委书记谢名仁,长冈乡苏主席谢昌宝,江西省苏维埃主席曾山、刘启耀等,就是苏区干部的优秀代表。全国其他苏区也涌现出许多优秀干部。为了使苏区干部廉政清明、克己奉公,苏维埃中央政府规定,“每个革命的民众都有揭发苏维埃工作人员的错误缺点之权”,“如果发现了贪污腐化消极怠工以及官僚主义分子,”“苏维埃则立即惩办他们决不姑息”。为此,苏维埃中央政府还制定了许多法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凡贪污腐败分子一经发现,立即予以严惩。[1]P271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到今天,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2]中国共产党在处处充满诱惑和陷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要把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的宗旨真正落实到真心实意为民众谋利益的实处,更要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打造一支浩浩荡荡的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队伍。就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沈浩、杨善洲那样,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做到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廉洁自律,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五、民生取决于基本国情,改善民生必须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民生问题,既是老百姓时时关心的日常问题,又是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长期不懈加以关注和解决的任务。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需求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民生问题的动态性、渐进性和持续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新的民生问题又可能出现。所以,改善民生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提高的渐进过程。

民生问题的存在和解决,与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相联系。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由于农民没有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耕牛、农具等),又由于敌人的封锁,所以党和苏维埃政府没有也不应该提出过高的民生承诺,只能从解决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资料(油盐柴米、衣食住行)入手,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并组织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广积肥料,组织犁牛合作互助等等,在经济上主要解决民众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小孩上学问题,在政治上解决民众的翻身解放、当家作主问题。这就是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总结这个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我们如何有序解决纷繁复杂的民生难题,很有启迪。

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过60多年建设特别是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很大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民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这与我们的国情国力形成矛盾。比如,解决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需要政府有相当大的财力支撑,但目前我们的财力与实际需要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又比如,城乡、区域、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持续努力逐步缩小,等等。所以,解决民生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首先党和政府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坚定的决心,真心实意地下大力气解决老百姓关注的各种紧迫问题,同时又要充分看到解决民生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持续性,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要把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要科学确定目标。目标定得脱离实际,把胃口吊得太高,是不可持续的。西欧北欧“福利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记取。

[1]余伯流,凌步机.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3]恩格斯.卡尔·马克思[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5]柳礼泉.新中国民生60年[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The Experiences of People’s Livelihood Practice in Jinggangshan and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and their Enlightenment

LIAO Cai-mao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 343600)

The CPC initially formed the idea of“seeking benefits for the mass in real earnest”and carried out various practices in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period of struggle in Jinggangshan and the Central Soviet Area,providing a theoretical source and setting a practical sample for the forming of the CPC’s tenet of“revolution for the people and governance for the people”,offering original experiences for the practice of generations of Chinese communists in car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governing for the people.The people’s livelihood - related practice of the CPC in Jinggangshan and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provides a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solving a series of new problems concerning people’s livelihood,such as education,employment,income distribution,housing,medical care,social security,equity and justice,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ecology and environment,and so on.

Jinggangshan and the Central Soviet Area;practice in people’s livelihood;experiences;enlightenment

D23

A

1674-0599(2011)04-0047-07

(责任编辑:贺文赞)

2011-06-16

廖才茂(1945—),男,江西龙南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

本文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2010年课程开发项目(批准号:10gqkc01)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井冈山民生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井冈山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