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总结

2011-02-18肖光文赵铁锁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作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肖光文 赵铁锁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总结

□肖光文 赵铁锁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的理论创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路线,积极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党的建设实现了由思想、组织、作风三大建设到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四大建设,再到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新布局的历史性转变。回顾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密切党的政治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加强和完善学习型政党建设、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处理好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等基本经验。

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历史经验

一个先进的政党,必定是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的党;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党,必定是一个理论上不断创新的政党。党的建设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和发展的力量之源。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历史,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是党的建设的鲜明特征。正是因为这种理论创新的自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成为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党的建设的基本格局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在民主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推动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发展。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着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主题,明确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提出了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人民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并将其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积极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逐步探索形成了以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建设的基本格局。

(一)关于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伊始,就宣布自身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他应该大量吸收先进的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1]P620因此,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多次强调党的性质,指出: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2]P322“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中觉悟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3]P67

(二)关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在农民党员占多数的中国革命具体环境下使党能够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只有对全体党员进行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教育,才能使党获得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统一,才能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就说:“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界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4]P771929 年,他又在古田会议上系统地论述了思想建党的原则,探索形成了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基本途径。他列举出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在每种思想之后都提出了针对性的纠正方法,强调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也指出:“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5]P875可以说,关于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党的建设的发展。

(三)关于党的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明确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建党。中共三大提出“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毛泽东根据列宁的建党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他提出的党中央是全党的核心和中枢的思想,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思想,以及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思想,保证了全党的团结统一。刘少奇对民主集中制作了科学的定义:“我们的党,不是许多党员简单的数目字的总和,而是由全体党员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有机体,而是党领导者被领导者的结合体,是党的首脑(中央)、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依照一定的规律结合起来的统一体。这种规律,就是党内的民主集中制”。[2]P358把民主集中制提到党的组织规律的高度上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我们党还将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概括为“在民主的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2]P358这就为党的建设在实践中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原则。

(四)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毛泽东系统总结了民主革命时期的经验,论述了党风的重要性和党风建设的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党风”这个科学概念。1942年,在整风运动中他指出:“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完成这个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5]P812他还全面概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5]P1093-1094党的三大作风的提出,表明了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自身的科学态度。党的作风建设的思想理论成为毛泽东党的建设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理论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由先前的武装斗争为主转变为以建设为主。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变对党的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正确经验,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不断推进执政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发展。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继续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毛泽东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6]P1438他还号召继续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P1438-1439他还初步提出了提高党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的思想。他要求我们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6]P1427“党在这里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6]P1429这些思想理论有利地促使了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开始领导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通过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以及整党、整风等运动,不断探索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促进了党的建设理论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系统总结了执政党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方面探索的重要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总纲中明确指出:“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7]P314刘少奇在八大的政治报告中也指出:“我们必须认真地加强干部的首先是高级干部的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使他们善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7]P109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现党的集体领导,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认为,民主集中制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实现各级党组织的集体领导,维护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统一。“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的所在。经常注意维护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统一,是每一个党员的神圣职责。”[7]P319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反对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把坚持群众路线同反对官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将反对官僚主义提到能否真正贯彻群众路线的高度。“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主张的实现,都要通过党的组织和党员在人民群众中间活动,都要通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的自觉努力。因此,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7]P317

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理论,这对于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他指出:“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8]P204他要求应该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8]P210这也是正确处理党内矛盾,来巩固党内团结,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要求必须加强执政党的理论建设,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执政党一定要加强思想理论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这一学说还要求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执政党的作风出了问题,就会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保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这些思想丰富了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宝库,有效推动了执政党建设理论创新发展。

应当指出,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没有很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文化大革命,党在探索中犯了一系列严重的失误,这些“左”的错误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在“左”倾错误全面泛滥的“文革”时期,党的建设理论僵化、停滞不前,理论创新根本无从谈起,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创立邓小平理论,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个进程中,邓小平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9]P276等重大问题,并作出了科学回答,实现党的建设理论的新发展。这其中主要包括: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纠正长期“左”的错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警惕“右”,主要防“左”,提高坚持党基本路线的坚定性;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进行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完善党规党法,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实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造就朝气蓬勃的领导干部队伍;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从严治党,反对腐败、加强党的纪律性等。在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同时,开始更加注重的党的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作为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他认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9]P333这样就初步形成了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四个方面的党的建设新布局,推动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中心问题,在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了21世纪。在这一过程中,党中央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现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系统总结阐述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发展的新方向。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10]P38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在党组织建设方面,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党密切群众的优势。在反腐倡廉方面,把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作为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11]P57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确立了以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四个方面为主体的党的建设的新布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正确判断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我们党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作为党的建设一条主线,明确提出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伟大命题,提出了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总目标。在这个进程中,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党的自身状况,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不断加强思想建设,贯彻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赋予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以新的内容和内涵。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等。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把“反腐败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12]P34从而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完善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五位一体”,开创了执政党建设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经验总结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历史,党的事业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进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始终贯穿于党的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历史。回顾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经验。

(一)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始终围绕着党的伟大事业,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从来都是同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样,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也需要围绕着党所领导的事业来展开。因此,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工作重心,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以党正在做的事情为实践基础。党的政治路线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决定着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发展。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根据不同的历史主题,结合不同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路线,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总结党八十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10]P13实践证明,党的建设不能离开党的政治路线,党的建设理论创新更不能离开党的政治路线,而只能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我们必须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而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中国化,在实践的基础上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推动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保证。民主革命时期,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同中国革命相结合,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历史命题,不断实现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发展,实现了马克主义政党理论的中国化,才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革命政党,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正确把握时代脉搏,紧密结合时代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时代命题,不断探索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努力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中国化的发展,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实践证明,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现实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不断开拓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新境界,不断开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新局面。

(三)实现党的建设理论创新,需要正确对待历史经验,科学总结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及时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90年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实现理论创新,必须正确对待历史经验,总结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党都会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推动党的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总结了中国革命中党的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才形成了领导新民主主革命的革命政党建设的科学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建国以来的历史,总结党的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才逐步探索形成了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建设的科学理论。可以说,能否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成为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一个基本前提。实践证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重及时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实现新的经验理论化,把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发展。

(四)实现党建设理论创新发展,需要我们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不断加强和完善学习型政党建设。勤于学习、善于学习、重视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品格。通过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实现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党的事业的发展,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90年党的历程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提高善于学习的能力,是我们党能够进行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法宝。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进而有效地推动党的建设理论创新。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保持党的优良学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把党的建设理论创新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境界。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在新的实践中勤奋学习,加强和完善学习型政党建设,不断深化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好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五)实现党的建设理论创新,还需要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都应该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同样,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一刻也离不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自省,是对历史发展必然的一种内在精神,这其中内含着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和积极构建。因此,忧患意识是保持理论创新的一种内在动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我们保持居安思危的心态和忧患的意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就不断进步;相反,党的的理论创新就会停止僵化不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12]P5这是对党的建设需要保持忧患意识的深刻阐释。因此,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六)实现党的建设理论创新,还需要正确把握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关系,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发展。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依据。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实践中发现理论课题。因此,理论创新离不开实践创新。理论因制度而实现。正确的理论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否则就无从实现。因而,党的理论创新还必须和制度创新紧密结合。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是相生相伴,不可分割。实践证明,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同时推进、相互促进,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之中。实践创新是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先导,制度创新既是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结晶同时又是新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保障。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必须与推动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思想原料,通过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指导,并及时将成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转化为制度建设,从而实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发展。

[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陈云.陈云文选(1926—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Experience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Party Building

XIAO Guang-wen ZHAO Tie-suo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Nankai University,Tianjing,300071,China)

Since its very birth,the CPC has thought much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for party building.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the CPC always persists in the ideological line of being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and actively promotes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for party building according to the political lines of different periods.The work of party building has realized the historical turn from three aspects of ideology,organization and work style to four aspects of ideology,organization,work style and institution,and then to the“five-in-one”pattern(ideology,organization,work style,institution and anti-corruption).Looking back at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for party building,we can sum up some basic experiences as follows:closely combining the political line of the Party,pers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line of being practical and realistic,learning from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both success and failure,enhancing and improving the learning party building,keeping the awareness of being alert for danger at safe time,and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oretical innovation,practical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well.

party building;theoretical innovation;historical experience

D26

A

1674-0599(2011)06-0104-07

2011-10-15

肖光文(1982—),男,山东日照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赵铁锁(1951-),男,河北深州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

本文系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研究”(项目编号:TJDJ10-077)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徐国栋)

猜你喜欢

作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