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传播:讲述“中国故事”的“世界语言”——一项关于国家形象的理论建构

2011-02-18方国清骆红斌

浙江体育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武术世界

方国清,王 润,骆红斌

(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浙江杭州310014)

0 前 言

古老悠远的中国,开放现代的中国,飞速发展的中国……,每个人心中的祖国,肯定是多姿多彩的,但在其他国家的人们眼中,这个传奇、浪漫的东方古国,究竟是什么模样?提及中国,会有哪些“符号”最先跳入他们的脑海?对中国他们有着哪些了解,又有哪些认识上的偏差,甚至是误解?北京奥运会之后在世界友人的眼中,“中国印象”有没有发生变化?所有这些,其实都涉及一个如何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的重大话题。诚然,如今的中国(形象)并非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它还应取决于别人对中国的看法。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日益崛起,这使得中国更加不能象以前那样毫不在乎世界对于“中国国家形象”这个声誉资本的评价和看法。可以说,“中国目前最重大的战略挑战,都与其‘国家形象’有关,中国自己如何看待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如何看待中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未来[1]。”

我们应该承认,尽管能够宣扬和代表中国的元素数不胜数,可惜不被更多的世人所了解,更谈不上深刻理解。与中国近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借鉴、学习的热情相比,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甚至有些误解和偏见。因此,当下的中国迫切需要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如何让中国印象“更清晰、更真实”,如何让外国民众知道中国不仅有秦陵、长城、北京、上海、唐装、中餐、大红灯笼、江南丝竹,还有更灿烂的文化、更友善的百姓、更开放的环境,这既是我们的机会,更是我们的挑战!同样值得思考的是,在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强国机遇中,体育又能在这一方面做出什么贡献呢?这正是我们体育工作者所要探讨的话题。

1 今日中国:应把握文化的话语权、向世界传达一个柔性、亲和的中国

1.1 聚光灯下的中国:“重识中国”已成为21世纪的又一个重要主题

21世纪的中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轰然滚动于中华大地的改革潮流,为世界提供了一部形象而具体、切实而生动、深刻而复杂的中国文化新形态的“当代史”。30年后的今天,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更是令世人瞩目;作为一个重返的大国,中国表现得沉着、克制和成熟,就像一个昔日的冠军在短暂缺席后重回决赛。尤其近几年来,诸如“中国世纪”、“中国挑战”、“中国的身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庞大、更活跃”这样的语辞总是频见于知名国际外文报刊之上。

中国是否已经是世界大国?从经济总量上看,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200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货币实际购买力估算的结果是:2009年美国 GDP以14万多亿美元排名第一;中国则以将近8万亿美元排名第二;百物腾贵的日本,GDP总量仅为4.3万亿美元,远远落后于中国而屈居第三;印度则以3.2万多亿美元上升到第四位(在以美元面值计算的常规 GDP榜上排名第12),德国以不到3万亿美元跌到第五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仍然领先于印度,在未来10年,美国和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大国。当然,我们还不应该忘记许多经济学家的预言:再过30年左右,即使以美元面值计算,中国经济的总量也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这些统计数字和理性的预期来看,已经没有人能否认中国是一个大国。近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刊登了一幅“一只熊猫在给一个瘪了的地球仪打气”的图片,封面文章的标题更为吸引眼球:“中国能拯救世界吗?”文章说:“在全球渴望走出经济阴霾之际,大家都指望中国能成为探路明灯”。

中国是熊猫吗?中国真的能拯救世界吗?金融危机以来,这样的设问以及对中国经济和中国地位的评说随处可见;类似于“中国在引领全球复苏”这样的文章也是层出不穷。一时间,中国再次成为众多西方媒体热议的焦点。看到铺天盖地有关中国崛起的信息,给人们一个直观的感觉是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的聚光灯下。“重识中国”已然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

1.2 从“沉默是金”到“积极表达”:如今的中国迫切需要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

就以全球“汉语热”现象说起。据统计,2003年全球各类学习汉语人数为3 000多万。隶属教育部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相关负责人说,“汉语热”已成为全球语言交际系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近年来,学习汉语的人数增长很快,欧美国家学习汉语的增幅更是保持在每年40%左右[2]。汉语热的升温当然不只是表明,未来汉语的实用意义会更强,它更表明,世界需要了解中国。过去,西方人喜爱古老中国的故事,更多的是出于好奇。现在,他们更渴望了解现代中国的故事,那是为了更好地相处,这是西方人看中国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所在。

几年前大家一直在说,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其实,我们应当反向设问才对:西方人凭什么要对了解中国有兴趣?现在,这个问题开始有了答案。中国的发展在不断拉近与欧美之间距离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产生了希望了解中国的兴趣,甚至是堪忧。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引起部分国家猜疑、戒备和防范,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基于价值立场和国家利益,有意无意地妖魔化中国,炮制出一系列的中国威胁论,鼓吹中国的崛起将带来世界权力格局的动荡,危及世界和平。这些论调对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严重损害,并最终阻碍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限制了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曾提出建议,说中国人应把书写自家故事的主动权抓到手里。他说:“世界对中国的认识还是空白,如果中国再继续坚持沉默是金,这个空白就要被别人填写[3]。”这位未来学家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了解中国的问题上,供需之间已经出现了矛盾。

1.3 表达的方式是关键:中国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将影响到世界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道义”(原则)和“论道”(表述)之“道”的双重意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凸现。既然重识中国是21世纪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自身如何表达也就会影响到世界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当中国的实力提升到足以让西方人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如何看世界与世界如何看中国就自然成为了一枚硬币的两面。

近年来,随着中国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由此引发的不同观念与文化的碰撞也就十分频繁而激烈。如果我们把这种碰撞视为交流所必不可少的,那么面对挑战的就不只是接受信息的一方,更是发出信息的一方。然而,中国目前的支配性价值观,依然是黑格尔式的发展中心论,是“本质”(经济实力)高于“表象”(形象、信息、媒介等)的思维逻辑和工具理性[4]。我们还并没有学会一套有效的表达中国自身的方式与方法,这对于我们接下来的改革开放是不利的。因为,当中国崛起强大的时候,当一些西方国家把拉动全球经济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因为缺少对历史、社会和文化的了解,对中国的崛起多了一些担忧,甚至对中国形象的某些“负面性”过分的给予重视和放大。

尽管中国的媒体也在极力回避中国“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阴影,但是中国在向西方完成这种形象解释的过程中,有一个欠缺就是,中国传递的方式是硬性的宣传与说教,而不是通过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崛起”这个词在之前的十多年早就随处可见,然而当郑必坚加入“和平”这个关键词之后,反而令国际社会更加不安。因其与西方社会几十年来对中国的印象反差太大,以致于西方人士说,这哪里是什么“和平崛起”,听起来到像是要面临一场“和平地震”。由于,在塑造中国形象的过程中,我们过于注重一相情愿式的文本传译、自说自话,因而往往导致中国传媒“天使化中国”与西方传媒“妖魔化中国”的对立和冲突[5]。

2 “北京奥运会的启示”:让世界精艳的中国符号启示我们,文化的传播需要找寻共通的世界语言

中国经济的腾飞,如今令到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关注中国。尽管希望了解中国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心态,但有了需求,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不过,由此延伸出的一个问题是,当外国人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我们又应该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呢?我们可以让老外们醉心于京剧、脸谱、二胡、针灸等这样一些传统的符号中,但世界面对的毕竟是一个现代的中国,是一个将在21世纪崛起的新兴大国。因此,怎样赋予古老传统的中国文化符号以现代气息,怎样创造出更多的、能够代表现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怎样通过这些符号像老外们展示一个现代中国,才是我们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关键所在。

应该说,我们在塑造国家形象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人以精艳绝伦的传统符号向世人很好地展示了一个大国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它正如我们每个人的期待,气势磅礴、意境悠远。一个是人类体魄美的极限,另一个是东方精神美的极致——这两种似乎搭不上界的东西,在人文奥运理念的催化下,在北京有了千载难逢的因缘机会。当采自雅典的奥林匹克圣火点燃了鸟巢主火炬的刹那,孕育于古希腊的西方文明开始了与中华五千年文明破天荒的亲密“握手”。中国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族体育、民族戏曲……都通过奥运窗口向世人进行了展示。无处不在的中国文化符号感染着来宾,也打动着世界。整个奥运开幕式好似一幅跨越时空的中国画卷,它讲述着博大厚重、意蕴悠远的中国故事。从琴棋书画到丝绸之路,从活字印刷术到太极养生,从“和”文化到天人合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令一个个观众惊呼不已,五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爆发出绚丽多姿的光彩。整个场面恢宏气魄,让所有的观众在美伦美奂的画面中聆听了史诗般的中国故事。让熟悉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人们都陶醉在人类智慧与艺术的光芒中。北京奥运让世界惊叹:原来中华文明的内涵如此丰富;也让中国人感叹:原来我们“中国故事”可以这样讲述!

开幕式值得反复琢磨之处,我们认为不仅在于美轮美奂的演出效果,还更在于所选取的形式是一些能跟世界的文化口味接上轨的中国元素,以及这些形式背后所承载的价值指向。“使用一种中国人、外国人都能看得懂的方式、听得懂的共通的语言讲述一个特别美丽的中国故事,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得以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6]。”在传播中国、提升中国形象上,北京奥运会可谓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好的开始,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启示。但这还远远不够,“人们不应当把重塑国家形象的希望完全寄托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身上,因为单个的历史事件无论多么宏大,都没法改变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7]。”前进的路漫漫长兮布满荆棘,我们还需要继续发掘本土特色传统文化中国家形象的时代意义,这才是中国社会这一非常时期所应关注的。

3 “文本之外”:借中国武术这个世界语言让世界重识中国、提升中国形象理应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在开幕式前,北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开幕式要“把中华文化的特色精神以现代形式传播给广大观众”,赋予“开幕式以现代性和国际性的风貌[8]”。北京做到了这一点。可以想见,这次开幕式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形象的提升。就在前些时间,人们也在思考。《功夫熊猫》,这部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电影充满了中国元素,水墨山水背景、庙会、面条、功夫、针灸等鲜明中国印记,“相信自己,人人都能成为大侠”的“禅”式自我领悟,让人觉得这部片子真的“很中国”,同时也不禁反思:“为什么《功夫熊猫》不是我们的?”

这样的反思还有更大的背景:相对于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第二贸易大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的“硬实力”已比较可观。然而,盘点我们的“软实力”,却还有不少有待改进之处:国内,电影院上演的多是好莱坞大片,电视剧则盛行日韩流;国外,旧中国的印记如辫子、小脚、鸦片等还残留在一些西方人的记忆中。与此同时,我们的丰厚文化资源也被别人运用得娴熟自如,不论是现在的《功夫熊猫》,还是此前的《花木兰》。很难说,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比我们更深刻,但是,他们取得了成功、赢得了观众。靠的是什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恐怕是表述方式,或者说是“世界语言”。

3.1 中华武术这个“世界语言”可以用来阐明中国的深层价值观

中国武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技术模型来说,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正如任何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一样,武术同样也包含有中国文化的全部文化基因,并跟中国文化的整体具有某种同源同构的全息映照的关系。它清晰地反映出了中国的深层价值观——和。在跨文化传播的意义上,这一价值观念形象而贴切地诠释着今日之中国。

就中国武术的技术特征,总体而言,它“阴柔”而又不乏“阳刚”。它常常“寓攻于守”多以防御为主,但又常能将防守跟进攻、撤退跟前进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在“逆来顺受”消极被动形式当中,去实现制人取胜的积极主动内容。中国武术讲究“后发先至”,突出“舍己从人”、借力打力、“贵化不贵抗”的技术特点,并且力图避免处处设防、处处树敌、拒敌与国门之外的正面抗衡拼消耗。很有中国军事那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发挥你的长处,我也发挥我的长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你打我时摸不着打不到,我打你时就由不得你”的味道。武术这种“以柔克刚”的基本精神在内家拳中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尤其是太极拳“不丢不顶,引进落空,避实击虚,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思维与技击效果,不仅为国人所骄傲,也同样令世人所折服;就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而言,“武术的习练过程,同时也就是一个净化心灵的过程,同时又是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过程。自我意识一旦被逐渐淡化,则人的争强好胜之心也必然会同步淡化,血气之勇渐少,而与人为善之情渐浓[9]。”中华武术正式通过对肢体的不断磨练,对自身心态的不断净化,对人生的不断感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达到一种教化的目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武术本质上虽作为一种保身护命的杀人术,但当它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之后,中国人却把它理想化为一种“知天性”、“寻天道”、“健吾身”、“养品性”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了武术追求止戈为武、以武正心、以武正人等深刻的基本特征。其实,这与中国文化一切都以伦理道德为根本的哲学理念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正是由于习染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才成就了武术——这个中国特有的、迥异于西方格斗的功夫文化。

3.2 中华武术这个“世界语言”可以用来讲述中国民众的生活态度与方式

在中国人看来,一个民族国家的体育形象,或者说身体形象本质上乃是由民众的气质、行为、心态等文化形象构筑而成的。从中华武术长期形成的基本准则中,我们还可以清晰地读出中国民众的生活态度。中华武术在民族身份的确认上,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鲜明的标识。谈到武术,西方人会认为中国或中国人就该是这个样子的。

中国人的生活可以说,没有夸妄,不像基督徒自称“为牺牲而生存”,他们“忙来时种田,闲来时创拳”,只想安宁这个现世的生命,只想和和顺顺地工作,快快活活地生活。至于西方人所珍重的公众精神、进取意识和英雄之勇气,中国人是缺乏的。尽管博大精深的武术是由中国人创出的,但是武术与西方格斗的文化理念是不同的。中国人并没有将之用于“增煊赫气焰与夸张一时之胜利”,而是将之上升为“道”以求了解人生之企望。一个真正的行武者,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它首先是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其次才是改变环境以发展自己;在处事上,它讲究因应自然、自强用弱、顺而不屈、和而不同,不搞“自作主张”的主观主义,始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在立身上,它强调返求诸己,培植内劲、追求功力,立足于“依自不以他”的自力更生,依托强大的后续力量,突出自身主体和个性。由此,在性格上,柔而不软、刚而不脆、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所有这些都相当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人含蓄、内敛、节制、坚忍、和平的经典特质。无怪乎,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低能的战士,因为他们是理性的民族。她的教育背景是道家的出世思想糅合以孔教的积极鼓励,养成了一种和谐的人生理想。他们不嗜战争,因为他们是人类中最有教养,最能自爱的民族[10]。”

这大概正是因为民族文化的特质性决定了其文化产物的价值和功用。同样,火药、指南针是中国人的发明,但它没有在中国人的手里变成侵略和战争的工具,也没有成为中国人强大的工具,而成为祭祀、庆典的工具。而西方人在郑和下西洋之际,在认识到东方大国文化的同时,学会并使用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他们将指南针用于海外的扩张与侵略,把火药用于轰开对手国家城门的炮弹。这样的差异只有追求大同、和平的民族与追求功利、好斗的民族才会有的。“中国人将火药的‘爆炸、毁灭’的真正功能,理想化为礼花、爆竹,成为丰富人民大众生活的手段和方式。这也许与中国武术为什么不是完全技击实战之方法,而是培养人的礼让、尊敬、和平,形成君子文化修养教化的方法和手段是同源的原因一样[11]。”

反过来,文化产物的特性也正可反观文化母体源头的原貌。武术这个世界语言所蕴涵的文化意蕴正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念。人们寓武以道、寓武以德,求自强、求自醒而令外人不相欺,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内敛、不张扬、喜好和平的民族。它不喜穷兵黩武的扩张和侵略。在处理与异族、邻国的关系时,施之以先的是“修文德以来之”、“和抚四夷”的怀柔策略,例如历史上各朝代的“和亲”即是出于此。在处理与异族、邻国的冲突时,也采取以守为主的绥靖政策,或先礼后兵,以攻心为上。只要对方不侵扰或宾服朝贡,即可不动刀兵。故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战争多为被迫抗击侵略的。宋朝与辽、金、西夏的关系,便是最典型的例证。当中华民族面临强大的异族侵占或入主中原的时候,纵然有挺身御侮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但是统治者及其上层集团多采取退让妥协,以求偏安一隅。

总之,作为今日中国的“讲述者”,武术可以很好地讲述中国民众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中国人在武术上的种种思考,同样也可见之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医学、美学等等领域[12]。”所以,通过对武术这个身体语言背后思想的发掘与传播,可以使西方人了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考虑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亦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国人。

3.3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的软实力,在提升国家形象上其作用和地位是无法替代的

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只靠文字交流,文本的翻译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从文本之外去寻找问题的症结。将武术视作一种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世界语言”,以此来讲述“中国故事”理应是个不错的态度。早在2006年,作为一位橄榄球迷的美国国务卿赖斯来访中国时对美国棒球进入中国表示了赞许,并称“两国体育交流会让人们更多地了解美国[13]”,在她看来,“靠政府做大量的事去改变和改善人们对美国的印象,远不如大学、音乐家、艺术家和体育活动起到的作用显著[14]”。事实的确如此,通过诸如体育、艺术、文学等样式反映出的国家形象,其影响力明显更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文化的“软形象”。这种软,使文化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体现了一种“上善若水”的包容、浸润、渗透的软性功能。这种影响,更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具有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国武术的发展、向世界更好地传播则正好契合“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议题的宗旨。它对于世界了解中国,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促进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国际认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身体文化才是最易超越意识形态偏见及民族、语言和文化隔阂的东西。中国功夫文化也正在成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国际性的语言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通过它把一个务实硬朗的(侠义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袒露在世界人民面前,这正是国家树立给世界最好的广告。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各国民众都可以无碍的参与练习、娱乐、修身。它所告诉人们的不单单是肢体的语言,更是中国人所秉承的“不征服”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近乎全面的凝结,是道德伦理型中国文化的载体。因为它倡导“和谐”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提倡遵循“阴阳互变、强弱相对”的“辩证”思想;因为它尊崇“以德为先”“舍己从人”的传统美德等等,中国文化的种种核心要素,在武术的身体运动规律中都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特别是近些年来,太极拳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就倍受青睐,西方人甚至利用其科学理性的思维发现了蕴涵于武术之中的许多宝贵价值,并主动将其在本国内宣传、推广。这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有力的提示,作为我们中国人自己更应该珍视自家的宝贝。我们不能仅仅像体现在“唐装”这种服饰上的复古,更需要将武术此类内涵丰富的活态文化事物通过深入的认识和参与加以传承和发展。

事实上,中华武术中所蕴藏的理念,在全球化的今天依然没有过时,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依然可以焕发出迷人的文化魅力。之所以认为,武术是可以讲述中国的世界语言,因为,它本身是文化的,而且是具有深厚民族底蕴的文化。我们应让西方人通过武术这门“语言”尽可能的看到一个想象之外的真实中国。这个中国,不仅有红灯笼、旗袍、四合院、僻远的乡村,更要通过武术让西方人看到《论语》、《孟子》中以人为本、中庸和谐的理念;《老子》、《周易》中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大唐长安“胡服”盛行、佛教鼎盛的开放;千年修筑长城、尊崇“止戈为武”的和平……。

5000年的光荣绽放,100年的厚积薄发,30年的全力加速,对现代文明的融入,“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是个不错的态度。在当代中国追求“和平崛起”、强调世界和谐发展的今天,中华武术所具有的这些特征,有着建塑当代中国人精神气质的普遍作用和广泛意义。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今天西方人依然误解我们的时候,武术可以敦促西方人不要忘记,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武术传统的国家;告诉他们,就连这种在他们看来最为暴力的东西,在我们中国同样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对道德与人格修练的工具。这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原本就是一个崇尚侠武精神,强调以武会友,以和为贵,讲求道义担当,愿广交天下英雄豪杰的民族。

4 结 语

今日之中国,仿佛就像一个昔日的冠军在短暂缺席后重新回到了赛场。面对着一个伟大民族复兴的故事题材,面对着一个广得人心的“和谐世界”的题目,我们没有理由讲不好这个故事。最后以一句对祖国的祝愿结束此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一如谦谦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默默奋斗,逐步增强国力,推动世界经济回暖攀高;凭厚德载物的胸怀听取八方意见,求同存异,践行着构建和谐世界的庄严承诺。面对种种机遇和挑战,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的中国,必将在世界舞台上不断谱写一个又一个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中国诗篇。

[1] 库把珀·雷默.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5.

[2] http://baike.baidu.com/view/456681.htm?f r=ala0_1.

[3] 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53.

[4] 刘康.如何打造丰富多彩的中国国家形象[J].新闻大学,2008(3):1-6.

[5] http://www.mtime.com/group/bu2/discussion/643728/.

[6] 晓勇.献给世界的中国故事——追溯奥运会开闭模式踪迹[J].对外传播,2008(10):5-7.

[7] 范正伟.奥运开幕式与《功夫熊猫》[J].新西部,2008(8):56.

[8] 陆草.中国武术[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226.

[9]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2.

[10] 王岗.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

[11] 阮纪正.太极拳文化内涵[J].岭南文史,2002(2):14-17.

[12] 尹锋.从体育传播的视角看中国软实力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47,48.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武术世界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