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体育——高校休闲教育的切入点

2011-02-18陈新蕊

浙江体育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育

陈新蕊

(浙江科技学院体军部,浙江杭州310023)

人类社会休闲时代的来临,高校进行休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余暇时间的增多以及生活观念的转变,休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有“闲”但不懂得“休”,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休闲生活需求,高校进行休闲教育势在必行。学校是研究休闲教育的主渠道,实施休闲教育的主阵地。本文以休闲体育作为高校休闲教育内容最佳切入点探讨休闲教育。

1 休闲教育的研究

1.1 国外休闲教育的研究

虽然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休闲真正进入人类研究的视野是一百多年的历史。而19世纪是人类休闲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西方出现了许多学者,拉法格、罗素、贝勃伦对休闲提出了个人见解,休闲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世纪中,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书中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休闲的三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被“坦率且有能力从根本意义上接受休闲的高善和卓越本质的那些人”所接纳的一种上帝给予人类的“礼物”。随后美国学者对休闲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如《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你生命中休闲》、《女性休闲—女性主义的视角》、《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等,作者们从新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休闲的见解。其中杰弗瑞·戈比在《你生命中的休闲》一书中,作者从时间、心态、生存状态、行为等角度给出了休闲的定义: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状态。全书把视角集中于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两个层面,它告诉我们休闲是复杂而非简单的概念和现象,是人的存在过程的一部分。随着西方休闲学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步入西方大学校园的学术舞台。

引述杰弗瑞·戈比的话说,“在稍后的几年,休闲的中心地位会进一步加强,人们的休闲观念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80%~85%;休闲服务将从标准化和集中化转向个性化服务,人们对休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倍加关注,应运而生的休闲教育将占教育的极大份额”。因此,西方国家对休闲教育相当重视。1979年,美国休闲教育家曼蒂和L·奥德姆(Jean Mundy&Linda Odum)在推动休闲教育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何为休闲教育?它们所认为:“休闲教育是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活动,促进个人和提升休闲的价值、态度和目的的过程;休闲教育增进个人在休闲过程中自觉、自促的能力,帮助个人决定休闲在个体生活中的地位,增进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建立个人跟人需求、价值、技能与休闲的关系并体会休闲经验,协助个人评价休闲行为与个人生活与目标关系的过程;休闲教育还是激发个人潜能以提高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

日本社会学者兼社会思想家清水几太郎也曾指出,现代人所面临的3个危机:一是核子战争导致全面性毁坏;二是人口膨胀:三是休闲时代的来临。面对前2项危机,人类已有深刻的体验,而且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防范和克服,任务虽然相当艰巨,但并非无解决的途径,但是面对第3个危机,是人类最担心的,因为人类毫无经验、毫无警觉、毫无准备。因此,要提出积极的休闲,通过教育获得更好的休闲。休闲教育的研究势在必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相关报告指出,“完整的教育应当是包括工作教育和休闲教育在内的、两者不可偏废的、塑造人的平行的一种方式[1]。”从而把休闲教育和工作教育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正是由于认识了休闲教育在全民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因此他们把休闲教育作为全体公民的一门人生必修课,通过休闲教育使人们获得休闲的“资格”。因此,休闲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它与职业教育共同组成了终身教育的整体,没有休闲教育的终身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同样,没有休闲体育教育的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也是不完整的。

1.2 国内休闲教育的研究

我国受观念和休闲活动时间的限制,相对来说,我国理论界对休闲问题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发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休闲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做了大量的研究。1992年由王雅林、董诗鸿主编的《闲暇文化学》从社会学角度对休闲进行了研究,开启了休闲学的先河。在20世纪90年代,于光远先生极富预见性地指出,应重视对休闲文化的研究,并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1995年,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策划中心。之后,发表了《论普遍有闲的社会》,先后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由我国著名学者于光远、马惠娣、陈鲁直、龚育之等人主编的《民闲论》、《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本套丛书是我国学者10多年来休闲研究的学术积累,较系统地探讨了有关休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什么是休闲,为什么休闲,如何休闲等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是我国休闲研究的阶段性标志成果。第二套“译丛”仍选择了5本,依然是美国休闲学研究的成果。这5本书分别从不同学科、视角、层面、方法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其中《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其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的畸形,一方面是经济的持续发展,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而另一方面是人的价值失落。消费主义盛行,教育偏离了育人的方向,社会疾患无所不在,诸如:离异、行为不端、犯罪、暴力、酗酒、吸毒、精神错乱和自杀等行为充斥于生活的周围。人们越来越关注工作伦理,而忽视了休闲伦理。人正在成为追逐物质财富的奴隶。这些现象的发生,对休闲时间的不合理使用提出了佶问。虽然,休闲不是导致这一切现象发生的唯一原因,但它的确是一个重要因素。休闲教育的提出为传统教育思想、观念、途径、方法、内容、手段等给予新的启迪和挑战。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多,人们越来越需要对休闲时间的分配和利用,进行休闲教育。我国著名休闲学专家马惠娣女士认为:“休闲教育主要是针对在工业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过于注重职业培训而提出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模式:它要求把休闲的非职业培训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人的鉴赏力、兴趣、技能及创造休闲机会的能力,使人能以一种有益的方式去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从而实现成为人的过程。”从而,“成为人”的休闲教育应该融合在正式教育的课程中,教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是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当然也是休闲教育中最直接有效的实施手段,随着时代脚步的加快,高校教育和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以休闲体育作为休闲教育的内容,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高校休闲教育

2.1 高校休闲教育的意义

许多学者预言:21世纪人类休闲的时代。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作为时代的骄子,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即将站在休闲时代的门口,不懂休闲,不会休闲,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因此,高校进行休闲教育势在必行。我国当今大学生休闲时间越来越充裕:寒暑假、各种长假、双休日加起来,每年有170天左右的时间处于休闲状态,接近全年的二分之一。而大学生花费时间最多的休闲活动是网络游戏(25.3%)和聊天(21.5%),通宵上网,其次是听音乐(20.1%),然后是逛街(10.6%)和看书读报(10.4%),运动和谈恋爱(各为5.9%)[2],而且深度访谈得知不乏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深渊的大学生,从而导致大学生学习成绩以及体质的下降。在大学里,也有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把休闲等同于“游手好闲”,“玩物丧志”。导致有些学生重学习,把时间控制在了教室里,没有休闲时间,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身心疲惫踏上社会;还有些学生在学校休闲时间的增多,无所事事的情况下,犯罪、暴力、酗酒、精神错乱和为情自杀等行为充斥于大学生活的周围,走上一条犯罪的道路。因此,怎样引导大学生如何休闲?用何休闲方式?何手段?将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是最主要的教育机构,而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高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站,是学校到社会的转折点和学与用的衔接点,对休闲教育有着无可动摇的责任。

从上世纪开始并在本世纪再次被推向深入的高等教育大反思与大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范畴或理论前所未有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随之而来的,是“休闲”理所当然地落入到真正关心“人”的理论工作者的视野之中。“休闲教育”理应成为当代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领域,对休闲教育的内容,休闲教育中最直接有效的实施手段的选择研究,它将对于在校的大学生,对于大学,甚至对于整个高等教育,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2.2 高校休闲教育的内容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不仅要使人成为占有工作时间的主体,使人“学会生存”,而且要使人成为占有休闲时间的主体,使人“学会休闲”,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人的个性,使人成为人。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高等院校实行休闲教育势在必行。美国学者布莱特比尔(Charlesk.Brightbill)认为休闲教育意味着应当尽早地让人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休闲活动,帮助他们培养休闲技巧和休闲鉴赏力,以使人们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得到充分的时间。中国休闲学者马惠娣女士从内容上对休闲教育进行了概述,认为“休闲教育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智力的、肢体的、审美的、心理的、社会经验的教育;包括创造性地表达观念、方法、形状、色彩、声音和活动;包括主动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的经验,社会参与和表达友谊、归属和协作;包括野外生活经验;也包括促进健康生活的身体娱乐。是培养一种达到小憩、休息和松弛的平衡方法的经验和过程[3]。”摘自2002年《学习时报》,休闲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有对智力、玩的能力、美的欣赏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等的培养,休闲教育培养“玩”的能力。在1983年,我国学者于光远指出,“在中国的高等学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的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这并不是什么优点而是缺点”。而后提出了“六玩说”:“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4]。”为我们研究休闲体育指明一个发展方向和目标。

与此同时,新世纪高等学校教育正在发生着划时代的变革,高校体育应该与高校教育的发展同步,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是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当然也是休闲教育中最直接有效的实施手段,随着时代脚步的加快,高校教育和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以休闲体育运动形式作为休闲教育的内容,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高校休闲教育的新课题,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休闲体育作为高校休闲教育内容的最佳切入点

3.1 休闲体育是高校休闲教育内容最佳选择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正处于自我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富于冒险精神,喜欢追求新潮,既张扬个性又渴望被社会认同,希望以时尚和前卫的生活方式展示自我,其休闲生活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大学生又往往能引领社会生活潮流,以大学生为休闲教育的传承体,必将通过休闲教育获得的休闲观、休闲技能、休闲权利等以极强的渗透力向整个社会传播,成为引领全社会休闲生活的典范,同时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而休闲体育恰恰符合了大学生自我需求、个性特点,也同时满足了广大学生时尚和前卫的生活方式展示自我,休闲体育是大学生休闲教育内容的最佳选择。同时,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休闲群体,怎样积极利用休闲时间,是摆在民众和在校大学生面前的时代课题,体育界应该对此有前展性的认识,趁此机会进行以休闲体育为突破口的休闲教育,充分占有大众休闲的时间,不要让人去适应休闲体育运动,而应该让休闲体育运动本身适应于人的需求。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查尔斯·K·布莱特比尔在《休闲教育当代价值》讲过,未来的学校必须帮助学生培养其审美能力、开发其兴趣、养成其价值观,并强化其技能,使其可以超越只有工作的世界,而享受完满的人生。这些技能包括有助于身体发育、运动的技能、肌肉协调能力和有助于安全和生存的技能,其中包括让年轻人富于表达能力,掌握社交礼仪的技能,以及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技能。这些都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而休闲体育以一种超脱、非功利性、身体参与性、身心活动多元性以及社会性等特点,恰好满足了未来学校发展的需求,休闲体育将成为高校休闲教育的有效途径。

3.2 休闲体育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休闲时间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比例,从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原始人的一生中自由时间为整个生命时间的16.6%,劳动时间占33.3%,农业人分别为22.9%和28.6%,工业人则分别为38.6%和10.4%[5]。1999年第12期的美国《未来学家》杂志撰文说:10~15年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新技术和其他一些趋势可以让人们把生命中50%的时间用于休闲。世界未来学协会副会长格雷厄姆·莫利预计,到2030年,西方世界每星期的平均工作时间可以降至30~35h。而休闲时间越多,为人们休闲体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迈进中,将由一个以资源与制造经济为主的社会,向以知识信息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变;由以工作为主要生活方式的社会,向以休闲生活方式为主的社会转变。而在我国,1994年人均国民总产值还是459.87美元,到了2 000年我国人均 GDP己达到800美元,2010年我国人均 GDP将达到2 000美元,从国外大量的经济学研究证明,人均 GDP从800美元跃进到2 000美元将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的时期[6],同时也是现代化的过程加快的时期、休闲娱乐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而休闲体育这种教育人的形式,正好符合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它与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社会步调形成互补,成为现代人娱乐身心、结交朋友、保持体能、平衡心态、回归自然的重要方式。我国应该抓住当前休闲潮流的走向,积极提倡大学生运用休闲体育方式作为休闲的手段,懂得学会休闲、利用休闲,为以后适应社会做好准备,成为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我国体育人口的特点是“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要提高中青年体育人口的数量,关键是要在大学生走出校门之前,有机会多接触各种休闲体育活动,培养一两项感兴趣的休闲体育项目,而休闲体育以一种具有时代性、社会性的特点,恰好符合大学生时代性、社会适应性特点,这样使大学生步入社会后保持其运动习惯随时间的变化而延长。同样也顺应了精英教育大众化,学校体育终身化,教育内容可转移化的时代潮流。

3.3 休闲体育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现代社会提倡“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符合时代性、社会适应性的休闲体育活动,更多的是户外活动项目(如野外生存、野营、远足、踏青、冲浪等),这为人类拥抱大自然创造了很多机会。同时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休闲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缓解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在户外进行休闲体育活动,人们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舒展筋骨,欣赏自然,征服自然,向自然空间和时间的挑战,追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大自然中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因此,休闲体育不仅满足了人们欣赏、好奇、健身和愉悦的休闲目的,而且也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生进入大学后,意味着进入了从学校转向社会,从学生转化为职工的最后一个交接站,他们面临着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休闲体育可以增强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生活环境的千变万化,对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休闲体育扩大了生活空间、生活内容,使人们不断认识他人,也重新认识自己,并且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对国家和个人来说,休闲体育无需太多的经济支出,又能获得积极的社会效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情。据有关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者90%是出于闲暇无事、百般无聊的状态下从事犯罪行为的。文明、科学、健康的休闲体育生活方式所追求的是一种健康、高级、崭新的现代生活目标,它是社会成员排遣精神压力、散发心中郁闷和青少年发泄积蓄精力的一个安全释放口,它可以冲击并抛弃落后、愚昧、腐朽的不良生活习惯,抵制精神污染的发生,引导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人的需要及满足需要的方式,既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中,又存在于各种人际交往的活动中。对于休闲体育而言,当学生投入到休闲活动中去的时候,充分与大自然接触、个性得到张扬,同时,又由于同伴的互动、自由支配的身体活动,可以使人们感受到或体验到发自内心的愉悦和舒畅,使人们从紧张、机械的生活环境中脱离出来,使压抑的个性得到有效的补偿、宣泄和恢复,使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疏远得到消除,增进人际关系,实现广泛的社会交往,传达着不同的情感,形成和谐人与人关系,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4 休闲体育符合大学生个性的需要

休闲体育具有时代性、鲜明、自主性强、随意性大、娱乐性强和参与面广等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符合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可以推动群体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达到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统一。

目前,我国在校的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等多方面原因,表现出个性突出、感情脆弱、世界观不稳定、意志力不坚强等。而且,这一代大学生面临着一个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学业压力过大,自我要求过高,很容易失望越大,承受打击越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大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情形较轻者则会产生以下烦恼:如不知道如何处理学习和办理一些事情等;较为严重者则会采取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借以摆脱现实世界的烦恼;更为严重者甚至采取自杀等偏激的行为。以休闲体育运动为主的休闲形式,弥补了大学教育中对休闲教育的不足,培养了大学生多种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为人处世能力,自我锻炼和自我调控能力,满足了大学生求新善变的心态。最大的利处是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之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5 休闲体育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的体质下降,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导致精神紧张,但是充裕的休闲时间给与了休闲体育活动的有利条件,休闲体育活动过程是学生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过程,是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就休闲体育而言,它不同与其他活动课程,学习过程始终伴随着体力和心力的交互作用,既需要体力的适当付出,也需要精神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收获健康体魄的同时也收获其宝贵的体育精神。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愉悦提供了极好的时空条件,展现人的力与美,张扬大学生的个性,导演学生的社会角色,使学习与练习过程成为精神改造、获得心灵慰藉的途径,实现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生命质量的优化。

[1] 加藤秀俊.余暇社会学[M].彭德中,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2] 宁晓菊.从休闲时间看大学生文化精神生活状况[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4):9-12.

[3] 马惠娣.闲暇时间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4(6):102.

[4] 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0):112.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 于可红,钱宏颖.休闲体育基础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保罗·朗格让[法].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1988:53-54.

[8] 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美].人类思想史中休闲[M].成素梅,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9] 约翰·凯利[美].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赵冉,译.昆明:云南出版社,2000.

[10] 彭文革.论运动休闲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7).

[11] 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J].自然辩证研究,2000(1).

[12] 杨乃济.旅游与文化生活[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

[13] 于光远.竞赛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5.

[14] J·曼蒂,L·奥杜姆[美].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叶京,潘敏,等,译.春秋出版社出版,1989.

[15] 赵宏.学校休闲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16] 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7] 于涛.余暇体育的娱乐性特征田[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大学生体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