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规范休闲与休闲体育——基于对大学生失范休闲现象的审视
2011-02-18梁若雯
梁若雯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体育部,浙江杭州310002)
休闲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休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各种新生事物比较敏感,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上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裕,因此成为休闲文化人群中的主体之一。但当前一些大学生对休闲的认识存在多种误区,他们的休闲状况表现为“四低”特点:自我评价低、休闲等级低、休闲技能低、休闲自觉性低[1]。一是自我评价低,大学生普遍感到休闲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休闲生活空虚、无聊[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休闲观,不懂休闲,盲目对待休闲。二是休闲等级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休闲主要集中在第一层次,即摆脱单调、消磨时间层次[1]。大学生常见的失范休闲活动主要与电脑有关,如过度沉迷于电脑游戏、网上影视、网上聊天等,甚至还不乏一些酗酒、赌博等放纵的休闲行为。尽管上网、睡觉、闲逛等消磨时光的行为都是出自“个人意志”,但这些滥用休闲时间的行为确实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三是休闲技能低,很多休闲活动没有一定的技能、鉴赏力是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的,由于缺少相应的休闲技能,使不少大学生只能享有较低等级的休闲行为[1]。四是休闲自觉性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平时几乎没有理智地、自觉地、主动地考虑过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对闲暇时间作一科学的计划,消极地对待休闲,休闲自觉性低[1],甚至部分贫困生认为休闲是一种奢侈。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具有很大的临时性和随意性。
大学生休闲方式是否规范、健康,将影响其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等素质的形成。因此,认识休闲生活,加强休闲生活的规范,引导科学休闲、健康休闲成为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对规范休闲标准进行分析、诠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作为休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休闲体育在学生休闲生活中的作用,这对于在高校中促进大学生休闲生活的规范及推动休闲体育的普及具有积极的意义。
1 规范休闲与失范休闲
“规范”一词有三种词性: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作为名词时,指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作为形容词时,指合乎规范;作为动词时,指使合乎规范[3]。本研究“规范休闲”一词中的“规范”为形容词,指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休闲行为。如果缺乏道德规范的作用力,休闲生活就会缺乏健康、文明和科学的因素,必然导致“休闲的异化”。在进行休闲活动时,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个人休闲活动起码应该与身心健康和社会利益相容[4]。规范休闲即正当的休闲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重视规范休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趋势。然而,现代社会中的多数人仍然缺乏正确的休闲观念,以致滋生出许多与社会规范相悖的休闲行为,即失范休闲[4]。失范休闲行为的类型包括炫耀性休闲、强迫性休闲、被动性休闲、成瘾性休闲和颓废性休闲[5]。具体的失范休闲行为包括:赌博、吸毒、酗酒、暴力、看电视上瘾、网络上瘾等等。
对休闲认识存在的多种误区及我国休闲教育内容的缺乏,都导致高校学生的休闲缺乏明确的计划和正确的导向,部分学生无所事事或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利用这部分时间。青少年的个性培育、成年人的身心调养乃至老年人的修养生息都发生在休闲时间里,滥用休闲时间对个人的存在与发展都有极为不利的影响[4]。因此,休闲需要规范,需要通过教育等形式使大学生能够以科学、有益的方式去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积极地参与规范休闲活动,杜绝失范休闲。
2 规范休闲的标准
兰德伯格(George Lundleberg)(1934)提出了判断什么是好的或者令人满意的休闲活动的的7个标准:改进(Improvement)、快乐 (Happy)、社会化 (Socialization)、身份 (I-dentity)、创造性(Creativity)、娱憩(Recreation)、精神(Spirit),我国学者李仲广、卢昌崇在此标准基础上,增加了另外三个标准:自我实现、体验和有效利用闲暇时间[4]。本研究认为这十个方面可以整合为4个标准:能够自我实现及自我发展;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具有社会化功能;能够获得精神上的追求。
2.1 自我实现及自我发展
人们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主动且自由选择规范的休闲活动,可以享受活动的乐趣,同时达到自我的实现及发展。对于人们来说,休闲可以表现自我,宣泄压抑,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可以培养志趣、爱好、学识等,可以调节个人的感情,展现独特的个人风格。休闲为人们重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提供了机会。欺骗和自欺欺人,会影响休闲活动的质量,它们是休闲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主观障碍因素。因此,要放弃虚伪和欺骗,让真实的自我走进有意义的休闲,让休闲陶冶自我,改善自我,反向教育自我。
在休闲中促进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创造性”,纳什将创造性的参与形容为“一个理想模式[6]”。具有创造性的休闲显然与模仿性休闲对人的发展作用是不一样的。没有发展和创新的休闲既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2.2 能够促进身心健康
健康,即要求休闲主体在参与休闲活动时,能保证其行为及行为的后果有益于自己的健康且无损于他人的健康。健康问题已经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健康意识大大加强,同时,生物角度的健康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身心健康成了人们的共识。正确的休闲不仅能够实现其内在目的,而且对人们的身心都有改进或完善的益处。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会使大多数人的身体状况有所改善,自由时间里的阅读会提高人的智力水平等等。这些积极、规范的休闲行为或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或有利于调整心态,获得心理平衡。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休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理性选择,而是受情感、习俗、经验、常识、传统、习惯等非理性因素支配和影响的行为。这些非理性因素需要得到不断改善、优化,从而使休闲主体在进行休闲时,能够受到良好社会风气的影响,选择积极、健康的休闲行为。
2.3 具有社会化功能
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社会化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经历漫长的历程,社会化的实现无法绕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7]。不管休闲活动涉及哪些我们已经认识的或是刚刚认识的人,我们都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即又一个社会团体在逐渐形成。许多休闲行为都会为人们提供社会化的机会,参与休闲活动是少年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途径,能使人们发现并结识许多新朋友。具有社会化功能的休闲活动不仅要具有参与性,而且还应该强调团体内部的卓有成效的情感联系[4]。共同度过的时光不仅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也使休闲主体懂得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及方法,潜移默化中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2.4 能够获得精神上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向往精神生活,渴望全面发展,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上,投入更多的财力和闲暇时间于健身、游戏、娱乐、旅游等各种休闲文化之中[8]。我国学者马惠娣指出,休闲的一般意义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消除体力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籍。马惠娣认为“休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往往以渗透、融合、感染、凝聚、净化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因为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体力,更重要的在于休闲生活结出的美丽硕果——在于精神的调整与升华[9]”借助规范的休闲文化可以修身养性、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提升品味、优化人格,最终能够获得文化生活的富足,满足精神上的追求。
3 休闲体育是一项规范的休闲活动
3.1 休闲体育能促进参与者自我实现、自我发展
休闲体育是赋予人类的最好的礼物,在参加体育运动时,人们从快速、多变的动作过程、从完成动作的效果和实现动作的目标中,在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顺利与挫折中,体验休闲体育内在的乐趣,体验到参与感和自我效能感,找回自我,实现自我[10]。此外,体育运动所体现的那种“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精神也给人们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超越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在体育运动中,人们的主体意识将得到加强。
休闲体育是具有创造性的休闲活动,能提供深层次的休闲体验、提升生活的深度及丰富性,有助于个人的自我发展。人们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可以有许多机会碰到体力、技能、器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人们可以采取有效方法改进和完善。如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方式;根据个人条件对所参与的体育活动的规则简单化和游戏化,使之更适合自己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需要;根据现场的变化灵活地改变技、战术,创造性地选择和采用多种方法来达到目的等等。也就是说,在参与休闲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们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智力,需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完成各种动作,从而个人的各项能力得以挖掘、提高,有助于个人的自我发展。
3.2 休闲体育能促进参与者身心健康
由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不恰当生活方式所引起的各种现代文明病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此外,日益紧张的生活环境及竞争环境也使人们付出很大的健康代价。解决人们健康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参与体育运动尤其是休闲体育,休闲体育恰恰凸现了健身、健心这两大功能。休闲体育能够弥补或消除缺乏运动所带来的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可以有效地防治亚健康和各种文明病,给予人们更健康的身体,其对生命质量的价值不言而喻。体育锻炼,对于处于生长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可以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提高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状态;对于处于人生压力最大的中青年来说,可以起到保持、保护身体健康的作用;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以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的过程。
休闲体育还是人们获得心理健康最有效、最受欢迎和最乐于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它能够让人从各种压力中缓解过来,带给人们各种心理的满足,激发生活热情,获得更多的快乐及心理上的放松,提升生活质量和精神享受。休闲生活的情感体验,能完善人格,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生活满意感,享受生命中的美[8]。
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适当参加休闲体育,不仅可以调节课余生活,激发运动情趣,增强体质,而且可以使因学习等原因引起的疲惫感得到减轻,达到陶冶情操,放松情绪,调节心态的效果。
3.3 休闲体育能促进参与者的社会化
休闲体育对人们的社会化过程起到了推进作用。由于休闲体育活动的运动环境轻松自然,人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比较容易沟通,因此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联络感情的绝好手段,能够营造一种团结、祥和的社会氛围[10]。人们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通过彼此间的互动,寻找、认识、调适自身的角色,并在活动过程中接受并逐步内化休闲体育活动规则,这些都为适应社会角色、适应社会上的各种规则打下了一定基础。
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要逐步实现从大学生向合格社会成员的角色转换。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化现状来看,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社会化不足和过度社会化,社会化不足一般表现为自我认识能力不足、人际关系较差、耐挫能力不强等特点,过度社会化一般表现为片面追求社会能力的提高,忽视个性的发展,盲目追求金钱,过份热衷关系,过早、过份地强调社会行为知识的学习与体验[11]。大学生能否得到科学的社会化以及怎样更好地社会化是一个重要的论题。积极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大学生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休闲体育为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权利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激发了人们规范意识和相对开放的视野,有利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和社会角色的习得。
3.4 休闲体育能够满足精神上的追求
休闲体育能够让人感到愉悦,满足更高的、心灵的和精神的追求。休闲体育活动一方面是锻炼健康体魄的方法,一方面也是获得精神慰籍的有效手段。它培养了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坚定了人们对信念的追求,表达和体现着个人高尚与美好的气质。
在现代社会,人们总是将“体验”和“休闲”联系在一起,二者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新选择,在众多体验休闲中,体育以它特有的优势成为人们追求体验的重要选择。休闲体育是自愿的快乐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人们能产生“畅爽”体验,能得到精神上的追求和慰籍。李仲广、卢昌崇提出了能产生体验的休闲活动的条件:能激发休闲的欲望;具有竞争性与挑战性;要有参与性,个人能参与到活动中;利用现代化工具和设备,使人尽可能获得全面和整体体验;在身临其境中体验;组织角色表演创设情景[4]。除了“利用现代化工具和设备”这一项不是休闲体育的必需条件外(许多休闲体育项目不需要利用现代化工具和设备也能产生体验),休闲体育完全符合了能产生体验的其它五个条件。休闲体育体现了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体现了人们感受生命的快乐、幸福和价值,人们的能力在休闲体育这个精神活动领域里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
根据奇克森特米哈伊(1975)的畅爽理论,当一项活动或任务既不太难(那将导致压力)也不是特别容易的时候,人们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快乐[4]。因此,当人们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要根据自身技能水平进行相应的挑战,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体验到高度投入的成就感和快乐,培育更多的兴趣。快乐、自由、好奇、健康状态等精神因素体现了休闲体育的价值所在。
4 结 语
4.1 休闲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深刻的影响。规范的休闲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社会各界和高校要科学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使大学生懂得选择符合自己价值和社会价值观的休闲方式,以真正发挥休闲活动对大学生正面的促进作用,杜绝失范休闲行为的发生。规范的休闲活动必须符合4个标准:能够自我实现及自我发展;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具有社会化功能;能够获得精神上的追求。
4.2 休闲体育是科学、规范的休闲方式之一。在自由时间里投入休闲体育运动,能够带来健康、愉悦等有益的产出,它是自由时间的有效利用,可以使生活越来越丰富。通过教育、宣传、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体验、感悟休闲体育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带来健康快乐、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还可以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满足个体精神上的追求。
[1] 李卓成.从高校大学生休闲文化失衡看教育策略应对[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4-66.
[2]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 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16,221,226,227,229,231,233.
[5] 李万兵,赵世华.失范休闲行为研究[J].新西部,2007(10):23,26.
[6] 钱结海.试论和谐休闲的基本道德规范[J].中国成人教育:理论纵横,2008(8):10-11.
[7] 李红霞.大学生休闲生活中的角色社会化及教育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8] 许宗祥.休闲:新的历史起点上人生的价值追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休闲体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6):1-4.
[9] 马惠娣.休闲问题的理论探究[J].清华大学学报,2001(6).
[10] 王进.论休闲经济时代中休闲体育的价值[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2):71-73.
[11] 杨智学.试论休闲体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价值[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1):45-47.
[12] 杰弗瑞·戈比[美].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3] 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美].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 石振国,田雨普.精神视域中休闲的意蕴解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