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育困境视角下体育课的“生活德育”价值
2011-02-18张军鹏
张军鹏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现代德育困境视角下体育课的“生活德育”价值
张军鹏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从现代德育的困境——与生活疏离的视角,结合体育的实践性特征,探讨体育的“生活德育”价值。体育是一种“实践态度”,体育培养的德性与日常生活的天然孕育所形成的德性是同一的德性,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生命表现。体育课堂是在知性洪流侵吞下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宝地”,依托体育情景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德育”的实践阵地,使德育之花在体育生活中扎根、发芽、生长。
体育;德育;实践态度;生活德育
Abstract:From the view of the plight of the alienated modern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life,taking account of the practical features of physical education,the value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mor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some practical attitude,the morality in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same as that of natural breeds in everyday life,is the full life-expression melted with life and it meets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modern moral education.Rely on the sports scene to create a practice fields of"life moral education"and make the moral education have a bright future.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practice attitude;life moral education
0 前 言
在知识中心主义的教育大潮冲击下,知识化、思维化的知性德育受到广泛认可,并通过专门化的德育课程表现出来,“这种主要在学校课堂上以讲授的方式进行的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逐渐从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分化出来”,现代德育“将受教育者徳性的内容结构与形式结构分割开来,要么只重内容的灌输,要么只重形式的发展;将受教育者当作理性存在,忽视非理性在其徳性生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将受教育者与其徳性生成和发展的土壤,即社会生活隔离开来,进行一种‘无根’的教育[1]”。德育不知不觉地抛弃了生活世界,这恰是现代德育的写照。
现代教育体制对间接经验的学习十分有效,但人的德性发展与智性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习道德[2]。“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3]”。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实践,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认同。生活德育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的德育,是对知识德育、思维德育的超越,是现代德育走出困境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理论性地陈述并不是目的,而是明确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高校德育的困境——与生活的疏离,由此让我们思考体育课程是否可以成为一个“生活德育”的实践阵地呢?在学校的诸多课程中体育课程是如此的鲜见,在那里充满着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且有运动团队的出现,简直就是生活的缩影。
1 体育是一种“实践态度”,是适合进行生活德育的宝地
现代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向实际上就是“知性道德”的理论态度,转向践行道德的实践态度。体育的“实践态度”,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生命表现,它不仅将道德视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而且将道德视为体育活动的构成性因素,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活动经验的整理、反思与丰富,在体育课程和整体生活的互动与融通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体育通过其形成的“微缩的社会”,能为德育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继而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体育教学是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技术和技能,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身体活动能力,自然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培养良好思想品德,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包括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技术技能的实践和运用课教学,并且以后一种教学为主[4]。体育实践课教学是以师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特别讲究“做”中“学”,“练”中“学”,表现出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融合德育于学生群体练习实践之中,道德表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将培养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达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育教学是一种系统运行过程,包含着大量的师生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预先进行严密的科学设计和周密的安排,并在教师对学生的不断引导和调节下,和学生一道实现预期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可以更好地把握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并在认识和实践有机统一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达到可控的理想效果。
体育对参与者道德发展水平的影响主要有积极、中性和消极三个方面的观点:①体育特有的合作精神是人们解决道德冲突、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如公正、团结、对集体的忠诚)的载体;②体育只不过是一种游戏,是一种中性活动(neutralactivity),它对参与者道德的影响不取决于体育本身,而是取决于参与者对体育的价值认知。对体育教学的多项干预研究也证实:参与体育活动不能自动地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而社会学习理论和结构发展理论指导下的系统的道德干预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③长时间从事运动的孩子多数将为获胜而故意犯规视为公平,以至于他们可能将“公平犯规”的道德内化[5]。这些中性或者消极的声音使我们的研究倍加深思,当体育过分强调获胜会对孩子的道德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利用体育教学的可控性,尽量干预这些可能带来消极影响的因素,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体育的获胜变得微不足道,取而代之的是情感的体验,运动精神的沐浴。
学校体育中体育课具有活动的实践特征,并且学生的活动是一种即设情景,具有可控性。当德育引入到体育课堂中时,德育可以在可控的实践活动中进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的德性与日常生活的天然孕育所形成的德性是同一的德性,而不是与生活疏离分裂的德性,。可以说,学校体育活动是在知性洪流侵吞下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宝地”。
2 依托体育实践活动,创设一种“生活德育”的运作形态
学校体育的道德教育内容较为丰富,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责任感、荣誉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理想、伦理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都是极为生动、极为具体、极为有效的[6]。可以说体育教育在实施德育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熊文认为体育德育内容主要反映在:①培养吃苦耐劳精神;②培养组织纪律性、规则、诚实守信和法律意识;③培养公平公正意识;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责任感与荣誉感和宽容精神;⑤社会公德。熊文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体育的道德价值不应与“(竞技)体育”的道德价值(或功能、作用)混为一谈,如后者所表现的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民族志气,激发爱国情感,激励民族意识等,学校体育虽然可以发挥这一道德价值,却不是主要的[7]。李静波在《体育教学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一文调研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内容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组织纪律、意志品质、吃苦耐劳、良好情绪、减轻压力、合作能力、人际关系、公德教育等。
体育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容易表现出学生的真实情意,这就为体育教师进行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更能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干预和引导提供了有利条件。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多,感情交流丰富,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具备了较大的优势。另外,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通过学习活动亲身感受和体验,使他们对责任感、荣誉感和义务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愉快中受到道德的熏陶。例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体育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角色定位的命题:如果你的技术很好,你该怎么考虑问题?如果你的技术不好,你又该怎么考虑问题呢?大家讨论回答,而教师的答案是首先明确教学比赛的意义不是获胜而是享受,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到比赛中享受比赛过程及蕴含的乐趣。显然,技术好的同学应该为其它同学的参与和享受而“奉献”,要相信同伴,鼓励同伴,积极为很少有投篮机会的同伴创造条件,给他们传更多的球,即使投篮不中,也要为他的投篮高兴,绝不能忽视队友的存在,单打独斗,成为个人的比赛。而对于技术相对较差的同学呢,要明确地告诉他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他球队就只有四人和对手比赛,虽然我只会防守和抢篮板,不会运球和投篮,但都不要紧,有我球队才完整,我们不能抱怨和懈怠,通过积极的跑动为球队做出贡献,为同伴提供支持,一样能获得掌声和喝彩。这样的教育还没有结束,应该将其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告诉大家,学习好的同学要无私的帮助同伴,学习不理想的同学要努力而不是懈怠。这一情景教育结合体育教学的实践使德育显得充盈和生动,也更容易感染学生。
3 结 语
体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日常活动,它的两只手一只被身体锻炼牵着,另一只被生活牵着。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他们成为了亲密的队友,有着深厚的感情,平等的对话,他们共同参与到所热爱的体育活动中,他们是一个团队,无时无刻不被集体活动包围,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鼓舞着他们挥舞着自己的身体。正是这样,通过体育活动培养的德性与日常生活的天然孕育所形成的德性是同一的德性,而不是与生活疏离分裂的德性。可以说,学校体育活动是在知性洪流侵吞下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宝地”。但是这块宝地却被忽略了、撂荒了,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学生游戏、嬉闹之所。因此,开垦体育这块儿道德教育的沃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创设一种“生活德育”的运作形态,实现知性德育的超越,使德育之花在体育生活中扎根、发芽、生长。
[1] 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与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高德胜.论现代教师应树立的德育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2).
[3] 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1997(7):4.
[4] 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0.
[5] 魏丕勇.参与体育与人的道德发展[J].体育学刊,2003(7):138-141.
[6] 王晔.高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156-157.
[7] 熊文.学校体育中道德教育的多维审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5):80-83.
[8]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68.
[9] 孙振武,孙晓燕.探索学校体育与德育结合的发展路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387-389.
The Value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ZHANGJun-pe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
G807.4
A
1004-3624(2011)01-0064-02
2010-10-11
张军鹏(1979-),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