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备课”中与课程标准对话的艺术
2011-02-17孙佑美
孙佑美
江苏省镇江市体育运动学校 212001
“研究型备课”中与课程标准对话的艺术
孙佑美
江苏省镇江市体育运动学校 212001
“研究型备课”让老师成为课程改革个性活动的引导者、反思的实践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美好生活的创生者、自我价值的实现者。在“研究型备课”中,教师、学生、课标、教材、资源之间是“五位一体”,互生共长的。提倡对话,这是因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文中谈到三种对话的艺术:“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对话的“形神艺术”——以神统形。“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对话的“妙悟艺术”——独立高标。三、“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对话的“继承艺术”——继往开来。
研究型备课;课程标准;对话;艺术
新世纪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怎样根据教育教学和学生的现状达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教育教学目标呢?“研究型备课”的理念为我们打开了思路。它要求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特别是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
为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管理,切实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我们设计了“研究型备课”的程序:1、运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充分了解整册教材体系及整体要求,全组明确要求,挑出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方向;2、备课组长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师教龄等情况恰当安排研究型备课的分工;3、各人认真钻研教材,分头备课,形成教案蓝本,利用每周二下午由备课组长牵头展开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形成教案,;4、每周由备课者执教推磨课,并进行集体评课;5、其他教师执教前融合备课组讨论意见及个人想法,对教案蓝本进行评注与修改,重点反思“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最终形成个人个性化的执教思路及教案;6、授课后,及时在教案背面写下教学心得、小论文、小案例。
“研究型备课”逐渐成为我们教师校本培训的最佳形式、课题校本研究的最佳载体、课程校本开发的最佳途径;“研究型备课”让老师成为课程改革个性活动的引导者、反思的实践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美好生活的创生者、自我价值的实现者。在“研究型备课”中,教师、学生、课标、教材、资源之间是“五位一体”,互生共长的。提倡对话,这是因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研究型备课”是门艺术,“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的对话更是门艺术,老师们是需要用艺术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与课标、教材、资源之间的对话才能丰富起来,师生们的生命也才能因此而鲜活起来。如此,我们便用艺术创造的理论来阐释“研究型备课”与课标的对话。
一、“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对话的“形神艺术”——以神统形
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停留在对课标语句的简单理解,追求形的简单相似,必须上升到神似,以神统形,以“心领神会”统领“貌若相似”。北宋苏轼曾写诗:“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透视形中之神,品出言外之味。课标中的每句话所包含的内容就非常之多,这些“如在言外的含而不尽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意外之韵”就需要我们去品味、去体会。
在艺术创作中有一个原则,就是“不似似之”,将她用至我们与课标的对话中,则可以理解为: 对形的苛求会使我们对课标生动的理解变得呆滞,脱离课标的要求则为违规,最佳状况当属既不具象又不抽象,斟酌于形神之际。诗句“山气花香无著处,今朝来向画中听”形容就在于对课标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感觉转换,而在于对课标神韵的把握和拈提。对课标形似的研究与解读只是引领走向教育改革无穷空间的一个开端,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神超形越。这是教育工作者与课标对话的最高境界。
在我个人看来:此次课程改革中各年段的课标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提倡让学生做一回自己,在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生活中寻找到自己原有的活泼、原有的天真、原有的特质。对教师来说,则是需要用欣赏的教育理念催发学生学习、生活的信心,催发学生发自心底的进步和向上的本源的力量。再次,课程改革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研究性的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克服了“知识中心”的片面倾向。以上也只是我个人的理解,读者们眼中的课标肯定又是别有天地。所以,我认为,只有对课标有了神韵的理解,才能使之产生无穷的魅力,才能光彩耀目地引领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
二、“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对话的“妙悟艺术”——独立高标
课标的出台就昭示着我们必须打破教育教学思想禁锢、僵化、单调、贫困和窒息的局面,开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新局面,也只有新思想的不断涌现才能使我们课程改革的精神天空星光灿烂。与课标对话的过程中思想的产生必须超越一切知识层面的羁袢,荡除认识误区的遮蔽,在解读的过程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才是解读中超越,形成自身个性思想根本途径。
作为一种重要的对话艺术,妙悟首先强调的就是理解的直接性,自己的亲自体验和验证是最重要的。课标作为教育界一项重要的标杆出台后,各种媒体和书本的解读充斥我们的周围,不知不觉中,我们被左右,我们被格式化、间接化。《大趋势》的作者莱斯比特在《高科技新思维》的著作中,谈到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对人的生存方式的影响时说:科技的确在使人疏离人,疏离自然,疏离自我。确实如此,当我们对课标的理解在享受越来越多的复制信息时,个性化的理解就成为一种奢侈,在与课标对话的过程中,我们渴求原创理解、原创思想。与课标对话的过程中,乐于思考、富于创造,并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产生一定的良性效果。这样的学习是卓有成效的。学习课标、进入课程改革中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只要是有学习、有思考的教育教学经历都是值得告诉别人的。只要切入的角度合适、提炼的方法得当,我们肯定能从中提取到对自己、对别人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法则或规律。
各个学龄阶段的课标都是紧紧扣住人本、生命的主题,从课标的角度出发,是希望老师运用自己广博的思想、文化、科学知识与深厚的生活底蕴、用自己的心灵与学生进行沟通。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观点出发,课标把“人”字摆中间,从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东西,同时也要指导人生,指导生活。我们不能将自己对课标的理解顺着一个“从众”的方向飘去,必须要有冷峻的思考,有独立高标、不同俗流的狷介,有超出群伦、从容潇洒的舒卷才能达到“见独”的境界,才能有自己真正的见解、见地。
在我们与课标对话时也会发现,它蕴涵着深厚的中国式教育的底蕴,含蓄而隽永,洋溢着中国式的哲思,睿智而通达。在我们与课标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仰望着权威给我们力量,不能仰望着经典的著作给我们指引,不能期待着课程改革的时尚导引着我们如何备课,亲身感受着生命体验才能发掘课程改革真正的底蕴,所强调的个性艺术是一种自我揭示的深层心理活动。能对课标产生创造性的理解,唯一的可能就是把这种权利交给自己,自己主宰自己的理解,个性的艺术是一种显现,可以说:对新课标有了妙悟的过程就是新的境界,或者也可以说是新的课程改革境界成就了我们自身。因为只有解读出自我的感觉,才能感动自己,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课程改革之路。
三、“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对话的“继承艺术”——继往开来
我们的教育教学艺术有悠久的传统,在先辈的开拓与创造中留下不少好的传统,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也同样是精华与糟粕同存,成就与局限相间,需要我们在“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对话时去芜存菁,吸收其精华,扬弃其糟粕。目前,我们在“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对话时发现:“研究型备课”以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综合学习素质的提高。学生正常的学习活动之外,还要进行观察、调查、参观、访问和查阅资料等等,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运用,在活动中用各种方式不断呈现学习、探究的结果,形成学习兴趣、态度、策略、方法等等。每个学习版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领域,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创新之后的“研究型备课”具有较强有力的挑战魅力,富有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教案中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载体,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研究型备课”应该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能够唤起学生挖掘自身潜力的意识,使学生不断获得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的、蕴含自在激励的学习经验。我们的“研究型备课”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张扬。
一个“研究型备课”中懂得继承价值的教师,肯定会把自己课程改革中的每篇教案保留下来,时时翻翻自己的旧备课,其实就是回忆自己和学生共同度过的精彩生活,就是经常与自己的过去对话,在反思中不断寻找新的课程资源。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