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循环经济发展

2011-02-17李光明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年2期
关键词:文明资源生态

李光明

(嘉应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循环经济发展

李光明

(嘉应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循环经济,必将颠覆产生传统经济学的基础。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世界工业化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而资源供给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和自然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若不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必将激化,生态危机必将加剧。因此,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1]。生态文明理念下产生的循环经济,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

1 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自律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关系的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2]。

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工业社会,人类以线性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式,大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用后的产品被随意丢弃。但随着自然资源的日趋匮乏,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发展方式,并逐渐认识到废物的可回收和可再利用性,开拓出以“资源—产品—废物—回收—再生资源—再生产品”为特点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

二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社会下的产业结构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前提的,因而并不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考虑在内,致使大量非环境友好型行业得以生存并迅速发展。这些行业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垃圾等,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产业结构的弊端,开始把产业结构向生态化方向调整,减少高废弃物排放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装备进行改造,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等,逐步形成并完善绿色产业结构。

三是人类生态意识的转变。工业社会中人们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意识,妄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引发全球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人类逐渐认识到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生态意识逐步提高,逐渐摒弃人类中心主义错误思想,提倡热爱、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意识。

四是消费模式的转变。与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相适应的消费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而这种消费方式所反映的消费观则是一种“浪费型”的消费观。这种“浪费型”的消费观,追求的是“一次性”消费,结果是迫使大量仍具有使用价值的可消费对象退出消费过程,作为废弃物被抛弃。这种高消费,使得人类的资源总消耗量按几何级数增长,给地球造成了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消费模式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续性,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改变这种消费模式,优化消费结构,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消费,减少消费环节的废弃物排放,增加对绿色消费品的偏好,引导消费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逐步形成绿色消费模式。

五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人们开始重新定位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认识到人类既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界的奴隶,而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是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只有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实现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2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循环经济,必将颠覆产生传统经济学的基础

运用生态文明理念产生的循环经济以物质封闭循环流动为基本特征,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循环经济不仅挑战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也必将颠覆产生传统经济学的基础[3]。

2.1 推翻了传统经济学的思维和理念

在传统经济学的思维和理念中,把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精炼地概括为发展生产力。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中,自然界提供有限的资源,要想满足无限的需要,就必须进行选择。为此,发展生产力,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东西,便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循环经济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它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是采取“友好”、“亲善”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循环经济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物质不断循环利用,让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在根本上消解环境与发展之间冲突,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2.2 重构了现代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传统经济学把经济发展看做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体系,只考虑经济效益。但是,任何生产都要从自然界取得原料,并向自然界排出废物,而生态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考虑到这一点就会自毁基础,因而经济发展必须要把生态系统考虑进去。同理,社会消费也应当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之内。另外,经济发展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情况下并未带来社会的和谐,贫富差距仍在扩大。与传统经济学所不同,循环经济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综合的科学技术去发展经济,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3 改变了既有的市场规律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和克鲁格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环境污染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先上升继而下降的倒“U”曲线,这与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对收入分配状况的观察结果相似,被称为环境问题的库兹涅茨曲线。但是,时至今日在市场规律作用下,环境日益恶化。循环经济把资源环境的消耗严格限制在它的阈值内,根据环境的自净能力和资源的再生能力来使用资源和环境。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3R原则)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环境的亲善友好。循环经济本质上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2.4 否定了传统产权理论

传统经济学认为,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故障。基于不利的外部效应,征课税金或罚款(“庇古税”),使其支付额外的成本,以期促使厂商减少产量,进而减少所产生的污染。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也可以利用行政或法律手段,要求厂商限期治理污染。科斯的产权理论则认为,可通过界定产权来解决外部性问题。根据科斯定理,若市场交易费用为零,只要权利初始界定清晰,则资源配置便可通过市场交易达到最优。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社会里,如果对财产权有明确规定,在发生外部效应时,可以通过谈判协调,相关方面将会考虑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影响,资源有效配置仍然是有可能的。然而,无论是“庇古税”还是科斯定理,都忽视了这里产权的实质是污染的权利,忽视了无论产权如何界定都给社会现实地造成污染或损害这个结果。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严格避免污染的结果,同时也排除给任何人污染环境的权利,因而否定了传统产权理论。

2.5 纠正了现有的环境政策

以传统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的环境政策,通常体现在末端治理上。末端治理方式下环境政策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谁污染,谁治理”实际上默认了“先污染,后治理”。一方面是大量污染和资源破坏,另一方面却又要花费巨额资金来修复环境。人们追随污染实行被动治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末端治理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有排放标准却无总量控制,它忽视了环境容量,也不涉及污染物排放后污染指标的变化反弹。在循环经济下,通过管段预防代替末端治理,就是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输入端、生产过程中、输出端)全方位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它需要富有远见地制定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应的资源环境政策[4]。

3 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文明、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它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

3.1 变资源型经济增长模式为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

需要从3个层面努力实现这一模式的转变:(1)在企业发展层面,加强以信息化和生态化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实现微观生产上的增产减耗和增效减污;(2)在产业结构层面,培植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新兴产业,以及促进传统产业的软化式和绿化式发展;(3)在产业布局层面,按照信息化和生态化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沟通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物料、能源、信息的联系,以实现整体上的生态经济效益。

3.2 变传统资源观为现代资源观

传统的资源观是无限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工业生产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很快成为短缺资源,并反过来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现代资源观强调保持自然生态财富的可持续利用。依据现代资源观的要求,必须使资源总量规模与人类需求动态平衡;必须解决资源利用不当和废弃物排放过量的问题;必须使废弃物深度循环再生化。要通过科技手段化废为宝,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一次性使用,即充分利用智力资源,形成一个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且对其实现多次重复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

3.3 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目前,国家有些主管部门的职能交叉和重叠,部门之间分工协作关系有待加强。要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国家应对一些发展循环经济必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规范职责范围,在推进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避免“政策失灵”。

3.4 全面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推广力度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5]。通过有系统、有组织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快观念的转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起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3.5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方法。但由于传统GDP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不能全面反映人的福利状况,特别是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6]。因此,必须建立与循环经济要求相一致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探索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与传统核算体系并行,或者以此为主,以达到结合环境因素和消耗量全面和客观地评价经济状况。同时,新的核算体系,应和干部考核、政府绩效挂钩,以改变用单纯的GDP取人论事,造成地方政府只关注眼前的GDP,而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的局面。

[1]于晓霞,孙伟平.生态文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43.

[2]李龙江,李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现实意义[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8(1):20-22.

[3]徐佩华.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9-71.

[4]赵显洲.从有限增长、末端治理到循环经济[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12-15.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6]宋德勇,欧阳强,申米玲.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科学,2005(3):36-40.

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totality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chievement on the premise of the rule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nature and society is obeyed.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ll thoroughly transfer the social forms of human.The circular economy in view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ll overtur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economics.It is suggested to fulfill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deas,transfer the thinking patterns and development mode,and actively push the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order tha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uld be realized.

Key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circular e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scussion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a view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 Guangming
(Jiaying College,Meizhou 514015,China)

F049

A

1674-0912(2011)02-0018-03

2010-12-31)

李光明(1961-),男,广东平远人,硕士,副教授,专业方向:经济学。

猜你喜欢

文明资源生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资源回收
对不文明说“不”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