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2011-02-17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7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人文

王 熙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王 熙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中剥离出来的。人文教育的核心,即人性教育,是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近年来高校事件的频现,引发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缺失的高度关注。人文精神失落、价值理性式微,已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关于人文教育的讨论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受教学目标和学制课时所限,在高等教育教学中设置过多的人文课程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人文教育突破学科界限,以渗透的方式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外语是一门包含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信息的语言学科。外语的学习,其实也是文化的学习过程。高等教育要培养既有人文素质又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就必须注重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

人文素养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素养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人文知识的获取主要凭借视听,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有了人文知识,就为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理性知识背景。新时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将人性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使整个教育环境人性化;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通过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等广博人文知识的滋养,优秀文化传统的熏染,高雅文化氛围的陶冶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启迪人的生存智慧,深化人生价值的反省,整合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之知情意行。

外语是人文内涵最为丰富的学科之一,外语教材承载丰厚的人文信息,涉及内容广泛, 包括历史、文学、文化习俗、政治、经济、科技、医疗、教育、环境、社会、家庭、人际关系等等, 蕴含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很好媒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概括为三种: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1]其中语构文化指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语义文化指语义系统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语用文化指语言使用的文化规约,也就是把语言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相连接起来所应当遵循的规则,如称呼,问候,道谢,敬语和告别语等。大学英语课学时最多、学习时间跨度最长、教学层次较复杂,影响面较为广泛的一门课。在为数不多的人文学科课程中, 外语课程具有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2]而且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的文化教学,能够激发学习语言和文化两者的兴趣,产生较好的良性循环效应。

外语教学应突破传统的偏重语言知识传授模式,强化听说等语言技能、注重语言运用能力,并且转变传统的只重视语言形式的单向教学,融合语言形式与文化内容为一体的双向教学,即在对语言材料的内容进行语言知识讲授和言语技能训练的同时,参照教材主题思想的切入点, 结合学生思想动向, 采用主题讨论、思想引导、教材实例分析、教学实践感召等方式进行正面引导,[3]深入挖掘外语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适度地阐释其蕴含着的文化意义,通过分析、整理和提炼,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以促使学生从更深、更广的意义上全面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其综合文化素质,达到“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4]

近年来,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一趋势固然纠正了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语言创造能力的倾向,但是如果因此而低估甚至忽略了外语教师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那就又走上了一条通向极端和危险的歧路,有碍外语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外语学习不仅是另一种知识体系的学习,重要的是对另一种文化体系的适应。与母语教学相比,外语教学具有其特殊性。母语教学是在学生已具备母语交际能力的情况下进行,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已有母语知识的意识程度,扩大语言知识范围,提高整体语言交际能力。而外语教学一般是在学习者对外语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的,又缺少真实的外语环境,大部分语言输入依靠外语课堂,外语教师不仅是学生外语输入的重要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在外语教学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5]认知学派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论析认为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同步,语言发展过程即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有两个任务:一是使个体知道社会和群体对他的期望;二是使个体具备实现这些期望的能力。[6]语言交际能力是学生整体社会能力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加快学生社会化(人性化)进程的一种方法。因此外语教师具有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人性格,如谦虚、好学、慷慨大方、幽默、耐心、宽容等,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及学习态度无不具有深远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是关键。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对学生、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它体现于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堪为人师的高尚品德,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和人文素质修养。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能让其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教师的人文素质高低决定着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一个教师的人文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品格,影响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一方面,人文素质修养的高低还决定着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学习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熟练掌握。较高的人文修养有利于教师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使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有利于教师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拥有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拥有较高的人文修养的教师,不仅能在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①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使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使学生健康、自由、快乐地发展。因此,加强外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才能成为现实。

大学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当今的素质教育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要培养有人文素质、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就必须注重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大学英语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好教材,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最好途径之一。因此,外语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理解能力,准确表达本民族文化的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外语国家文化知识,有效地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外语课堂的教学中,更好地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1]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19-30

[2]陈帆,郑勇.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 中国成人教育. 2008(3):183-184

[3]徐亚辉.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2):162-163

[4]刘献君.科学与人文的相融—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2(3):1-6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71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92

注释

①出自《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7.165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人文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人文绍兴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人文社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