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航飞行学员应激干预对策分析及实施
2011-02-17杨锐1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绵阳分院2电子科技大学
杨锐 1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绵阳分院;2电子科技大学
我国民航飞行学员应激干预对策分析及实施
杨锐1.21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绵阳分院;2电子科技大学
本文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并结合飞行学员的生、心特点,从宏观、组织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民航飞行学员的应激干预对策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
飞行学员;应激;干预对策
通过《飞行学员训练应激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相关领导、教学、学员的深入访谈后,得知飞行学员在各分院(绵阳飞行学院下设广汉、新津、绵阳、洛阳等四个飞行分院,主要负责飞行学院的机上训练和实际操作)进行飞行训练的几年内,应激水平随着训练进度而不断提高,所产生的应激反应也不断提高,尤其在延期毕业的“大五”学员中其应激反应的深度和广度最为显著。此外,在分院训练过程中,其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都无法提供给飞行学员多方向,多类型的应激处置方法,相比较而言,飞行学员更需要学校从组织上给予支持,以降低其应激水平。又据应激理论研究可知,飞行学员感受到的来自学校和教员、同学、家人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对其应激处置有较大的正面意义。因此,针对飞行学员的应激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宏观政策层面、组织层面、个体层面等进行管理。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宏观政策上的支持,以及学校对飞行学员应激的管理和飞行员应激的个体调控。
1 宏观政策层面的应激干预对策
总局政策的有力支持,可以促进全民航飞行员应激管理的推广,从源头上推进飞行员对自身应激的管理,并且进一步推动人的因素及航空工程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其意义深刻且久远。
1.1 在民航系统内加大针对应激理论的宣传
航空业是高风险行业,飞行员更是位于其风口浪尖的重中之重,但是,出于种种原因,我国应激管理研究,尤其是民航职业的应激管理研究,与其他国甚至是国内其他行业相比,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远远落后。在民航界,即便有一些针对应激管理的研究,,也仅停留于理论上的初探阶段,其理论没有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更缺乏航空公司的广泛认同。这一局面直接导致——各方面都知道飞行员处于高应激状态中,却没有有效的系统的方法为其提供情感支持、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何况,现有的为飞行员“减压”的方法,其有效性也无法得到证实。因此,作为政府管理部门,民航总局应该重视飞行员的应激现状,加强宣传应激管理研究的力度,并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据此,呼吁总局组建专家队伍,系统研究民航职业应激理论。由于民航业的特殊性,对民航航空应激理论的研究,不仅需要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而且需要航空方面的专家,尤其是需要这些专家不仅能够紧跟国际应激理论发展前沿,而且需要他们能够根据我国民航业发展的特点,提出符合中国人个性的应激理论。这就需要为这些专家提供研究的平台,以利于他们尽快出成果。目前,从整个民航来看,这样的专业力量还处于自发的孕育当中,迫切需要行业政策支持,将这些零星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加快民航应激理论的研究。
1.2 重视飞行学员的应激处置
飞行员的应激管理直接关应激系到民航安全。飞行学员就是未来的航线飞行员,虽然二者处于不同的飞行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是飞行学员还是航线飞行员,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尽管这些压力的来源和大小可能是有所不同的,但所造成的应激反应是有相似之处的,并且,其对应激的处置也是有相似之处的,特别的,飞行学员在飞行训练过程中所习得的应激管理方式,可能会在其未来的航线飞行过程中持续起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飞行学员所获得的应激处置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航线飞行时的应激处置,换句话说,在飞行训练阶段能够后获得有效的、多维的应激处置方式,将使其终生受益,而如果在飞行训练阶段所获得的应激处置方式单一,效果有限,将影响到其未来面对应激时的处置,甚至可以这么说,在飞行习惯习得的这个学员阶段,对其进行应激处置方面的帮助和训练,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建议民航总局作为行业的管理者,应该密切关注飞行员应激管理研究的新成果,并促使这些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并应敦促学校定期对飞行学员的应激水平进行测评,以及时发现引起飞行学员应激水平升高的原因,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做到未雨绸缪。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将应激管理的培训与训练内容,以适当的形式,加入飞行员训练或执照考试中。
通过这个层面的支持,我们可以在宏观的层面上对民航飞行员的应激及其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增加民航从业人员对应激及应激管理的认识;促进民航人员应激及应激管理的研究;从根本上促进民航系统中应激的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推广。
2 组织层面的应激管理
作为飞行学员应激管理的主体,飞行学院院部及各个分院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关注飞行学员的应激源,为飞行学员创造良好的飞行训练和生活条件,合理安排飞行计划,并且注重飞行学员的职业发展,为飞行学员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2.1 创设相应环境,使飞行学员能够有更多的处置应激的渠道和方法
有研究显示,飞行员的应激源包括工作环境、工作负荷、职业发展、飞行安全压力、人际关系和生活事件六大方面,而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从飞行学员的角度来讲,飞行训练压力、学业压力、未来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是飞行员的主要应激源。而飞行学员处置应激的渠道相对较少,主要是通过上网、体育活动、同学沟通来进行。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到,有效的应对应激的方式和社会支持系统,是降低应激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因此,飞行学员院部和各个分院应该充分认识到飞行学员处置应激的渠道相对较小,并且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些特点,从而积极创设相应环境和制度,使得飞行学员能够有更多的处置应激的渠道和方法,并能够方便快速地寻找到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2.2 建设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处置应激的重要因素。飞行学员在分院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社会支持是不稳定的,其效果也是无法保证的。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2.2.1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阶段的学员给予帮助,如刚开始进行飞行训练的学员主要面临的压力在于停飞和变化较大的生活、学习环境,进入中教的飞行学员开始关注和教员之间的关系,高教学员面临各种考试的压力,而延期毕业的学员压力虽然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方面,但都与不能按时毕业有关,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不同阶段的学员可能面临的压力源,通过讲座、座谈、讨论、谈心等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不同飞行阶段的学员给予帮助。
2.2.2 重视停飞学员的心理疏导工作
航空医生应熟悉学生在飞行中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掌握不能放飞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培养。学生心理活动并不是一个固定模式,在不同阶段都有明显表现。飞行初期(筛选前),普遍情绪紧张、焦虑难眠;飞行中期,有技术“停顿”现象,心情急躁;毕业前期,注意力不集中,忙于应酬分散精力而危及安全,航医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心理调节的指导。不能放飞的心理特征其实是飞行实践活动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引起航医重视;临时停飞仅解决问题的基础,消除存在的根源才是目的。经资料整理如下:缺乏飞行信心,厌飞情绪明显;飞行任务或驾驶技术复杂,超过自身能力;掌握的技术多次出现错误和遗漏;熟悉的飞行活动多次出现判断错误成为飞行事故征候或一个时期内飞行事故征候率增加;情绪暴躁或严重睡眠障碍;飞行过程中应激能力降低。
2.2.3 建立分院—队部—教员—心理教师多层次的立体式的社会支持系统
任何一种单一的社会支持系统,其作用都是有限的,飞行学员本身可以从家庭和伙伴那里获得社会支持,但是这种社会知识一方面来源单一,一方面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对于飞行学员来说,最了解飞行的是学校的教员,对自己飞行影响最大的也是教员,我们主张,从队部这个层面来说,应该从政策上,从保障上,从宏观上为飞行学员提供帮助和支持,从教员的层面来说,应该从技术上,从经验上,从训练的角度为飞行学员提供帮助和支持,从航医的层面来说,应该从心理上,从情绪上,从生活的角度为飞行学员提供帮助和支持,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队部—教员—航医这样的多层次、立体式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得飞行学员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来源得到帮助,有利于其更好地处置应激状态。
2.3 进行飞行学员心理素质训练
飞行学员一旦产生较严重的应激反应,将会影响到飞行技术的掌握,因此学员的各种良好心理品质的获得和培养将会使得飞行学员更有效地处置应激,提高训练质量,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据此,除分院必须加强对飞行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航空心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应激处置能力外,还建议进行系列的心理素质训练,以培养其拥有良好心理品质。现将有效心理训练分别解释如下:
A:心理素质训练
(1)个性训练:飞行职业对飞行员个性特征有很高的要求。对飞行员个性的研究表明,热爱飞行职业、有强烈的飞行愿望、积极主动、勇敢顽强、自信心强、抗干扰能力强、渴望上进、善交际、性格开朗、富有幽默感等,是优秀飞行员所具有的个性特点。面对这些“未来的飞行员”,分院应该从价值导向方面鼓励上述这些个性的体现,从教员的角度来说,要注意挖掘学员中这些个性的表现,并要及时注意不良的一些个性表现,提醒或加强教育。
(2)情绪训练:飞行活动是在强烈的情绪背景下进行的。飞行学员的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并随着飞行的不同阶段、情况变化的复杂程度、完成飞行任务顺利与否等迅速发生变化。这些紧张的情绪会对感知、思维、记忆、操纵动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紧张情境中,情绪稳定的人表现为沉着、镇静,能保持正常甚至较高的工作效率,情绪不稳定的人则可出现动作不协调,工作效率下降,尤其在遇到危急情境时,往往惊慌失措而采取危及安全的措施或操作动作变形。情绪能否保持沉着、镇静,对能否高效地完成飞行任务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应训练飞行学员养成积极的、稳定的情绪,养成处乱不惊、果断、冷静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在紧急飞行的应激状态下,保持稳定的情绪,以赢得时间、做出正确的反应。从分院角度来说,要不断强调、鼓励“处乱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情绪反应,从教员角度来说,也要在飞行训练中主动表现和培养沉着、镇静等稳定的情绪。
(3)认知方式训练:多渠道地收集信息、理性地分析状况、不受个人主观情绪和好恶的影响,尽量做出最佳的判断和决策,是一名合格的飞行员所应当要具备的认知方式。培养飞行学员积极思维、全面看问题、系统思考的认知方式,以利于提高飞行学员的自信心,降低过高的焦虑情绪,使飞行员在紧急状态下,对应激进行冷静处理,做出正确的决策。从分院的角度来说,要强调和鼓励积极思考,理性判断和决策。从教员的角度来说,要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强化,案例分析和讨论,实际情境的再现等方式加强飞行学员认知方式的训练。
(4)压力管理培训:使飞行员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释放压力的途径和管理压力的方法,有助于缓解飞行员的安全压力,减轻应激反应。从学员自身来说,应该做到:全面认识压力及其对飞行员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影响压力管理的具体技巧,包括一些宣泄、转移、投射、升华、放松方法等等;压力管理的策略,包括认知重建、行为改变、时间管理等等。
B:应激处置训练
(1)应激理论教育:帮助飞行学员减轻应激的不良反应,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帮助学员建立正确的应激应对观念,改变对应激的不良认知,帮助学员树立自信,正确地认识应激,面对挑战,变被动应对压力为主动挑战自我。因此应教育飞行学员自觉主动研究飞行活动中的应激现象,以做到面临应激状况时心中有数。研究内容包括应激源类型、应激反应症状、应激反应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结果,应激反应对飞行操作的影响。使飞行学员从理论上了解飞行活动中的应激现象,以及自身应激反应的进程,加强对应激反应的认识,以提高适应性,有效减低应激的不良反应。
(2)缓解应激反应:分院应该引进生物反馈训练系统,结合心理咨询,系统性地对有高压力、高焦虑、高度紧张的学员进行训练。心理咨询教师可以运用行为疗法中的交互抑制作用原理,教会飞行学员从身体上放松,以使他们面对产生过度唤醒的应激事件时,能以放松反应去阻断身体的过度唤醒反应,这种方式可以适用于程度较轻或自控力较强的学员。而当问题比较严重,已经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固化的不良心理反应时,可以医用心理反馈训练系统。心理反馈训练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人体生理指标,以虚拟三维互动场景,进行反馈训练。主要用于自我身心控制、情绪、压力、紧张度调节,如心理压力过大、失眠、焦虑、紧张、抑郁、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身心疲劳等人群,同时还可用于提高个人心理应激、应对能力和锻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训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缓解不良应激反应的方法。其特有的团体反馈训练系统能满足多人同时进行身心反馈训练要求,我校已有部门在开展关于心理反馈训练系统的实验室建设和研究工作,建议各个分院可以参与相应工作,以使其更快更好地为飞行训练服务。
(3)应激情景模拟训练:现在的练习器训练尚未加入应激训练,我们可以在练习器上,模拟应激所发生的情景,使飞行学员身临其境,通过当时的处置训练,事后的讨论和录像教学,让飞行学员学习积极的应激处置方式。这样,在以后不论是飞行训练还是航线飞行,遇到相似情景的时候,飞行员可以减少恐慌,从容应对,相当于提高了飞行员操作能力在真实情景中,不易发生过度应激反应。模拟应激应对训练,使飞行学员积累了经验,是防护飞行员应激障碍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3 个体层面的应激管理
应激管理离不开应激个体的参与,学校应该对飞行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教育,有利于增强飞行学员的个人素质,提高飞行学员个体的应激管理能力。
3.1 应激预防训练
从生理和心理上,运用系统方法对飞行学员进行训练,提高飞行学员个体应激应对能力。健康的体魄是降低应激影响的先决条件。学校应创设适宜的锻炼条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并教育飞行学员加强身体锻炼,注意营养,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使飞行学员产生良好的自我形象,增加生活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降低应激的影响。飞行学员的心理训练对于预防应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从心理上培养飞行学员形成正确的训练态度和面对工作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性格和稳定的情绪。
3.2 飞行学员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飞行学员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工作能力,以使飞行学员在应激状态下保持正常的应激应对能力。
3.2.1.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我国民航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相对比较单一,学校现只在院部有一个心理咨询室,每周一至周四晚19:00~21:00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而各个分院则没有相关机构,可以说,飞行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薄弱,手段单一,影响较小。我们认为,根据飞行学员训练压力大、难以集中学习的特点,可以采取讲座、短期课程、团体咨询、个体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在形式上可以采取更灵活、更实用的方法。除了常用的课堂教育、心理卫生宣传外,可以增加教育的途径,如通过网络系统进行E-learning,或者是印发各种自助手册,让飞行学员通过自助学习的方式接受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3.2.2 建立个性化的飞行学员心理健康档案
建议学校应定期对飞行学员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并为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动态了解飞行学员的心理健康状态。本研究发现,飞行学员的年龄、家庭背景、生活水平、家庭成员构成等在心理应激的不同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心理健康档案应该详细记载这些个人资料,并针对飞行学员的个人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心理咨询、个别访谈、心理督导等方法,使飞行学员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当然,飞行学员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对其中的数据要实行保密原则。发现问题不是最终的目的,解决飞行学员的心理问题,使飞行学员能够以健康的心理,继续正常的飞行训练和生活,并将所学习到的正确的观念、态度、方法和行为模式延续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心理健康维护的最终目的。
总结
我们针对民航飞行学员个体,提出了以上的具体增进应激处置能力的方法,通过这个层面的努力,可以使民航从业人员更好,更有力地处置应激,并希望达到以下预期效果:使飞行学员具备更强大的力量来处置生活中、未来工作中可能碰到各种急性或慢性应激;使飞行学员在处置应激的时候,能够更有效地使用自己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了解飞行学员的心理健康情况和心理素质水平,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更有效的社会支援。
[1]罗晓利.飞行中人的因素[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2]史仲芳. 心理与健康[M].成都科技出版社. 1987:3-22
[3]张荣健.飞行人员健康教育[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肖水源. 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4: 23~25
[5]赵兴越.民航分析过学生在训练阶段心理素质培养的探讨[J].中国校医.2003.(4):187
[6] 杨小丽.当代大学生应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心理品质[J].西北医学教育.2004 12(5)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2.123
杨锐(1976.03-)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绵阳分院二级飞行师,电子科技大学工程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