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仁县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1-02-16

中国水土保持 2011年9期
关键词:青海省水土保持群众

胡 伟

(青海省同仁县水利局,青海同仁811300)

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与黄河源区的过渡地带[1],地理坐标介于东经 101°28'—102°27'、北纬 35°01'—35°47'之间,海拔2 160—4 767 m,年降水量450 mm,年均日照时数2 500 h,年均气温3.5℃,无霜期132 d,土地总面积3 725.35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 155.05 km2。同仁县属青海省省定贫困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差、水旱灾害频繁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经济发展缓慢并且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2008年,同仁县正式启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本着“因地制宜、政策引导、量力而行、先易后难、注重实效”的原则,选择自然条件适合、干部得力、群众积极性高的扎毛、曲库乎、加吾、隆务和保安5个乡(镇),采取坡改梯、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配套等综合措施,进行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实践,目前成果已初步显现。

1 基本情况

同仁县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共规划建设基本农田1 114 hm2,其中坡改梯275 hm2、以土壤改良为主的低产田改造586 hm2、农田水利配套253 hm2。项目建设的目的是实现退耕户人均0.13 hm2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把建设基本口粮田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进一步改善当地农户的生产条件,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工程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同仁县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实施后,净增灌溉水田253 hm2、旱作高产田586 hm2、梯田275 hm2。对基本口粮田的作物产量和销售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改良后每年水田比旱田增产粮食1 500~3 000 kg/hm2,旱作高产田比低产田增产粮食750~1 500 kg/hm2,梯田比坡耕地增产粮食750~1 125 kg/hm2(从第3年开始增产)[2];每公顷作物增产量分别为水田2 250 kg、旱作高产田1 125 kg、梯田945 kg;水田粮食价格按1.8元/kg计,旱作物粮食价格按1.6元/kg计,则每年每公顷毛增收分别为水田4 050元、旱作高产田1 800元、梯田1 512元;坡改梯、低产田改造和农田水利配套三大措施实施后,若每年每公顷增加的生产费用分别按1 500、750、600元计,则水田、旱作高产田、梯田每年每公顷净增加产值为2 550、1 050、912元。从上述分析知,1 114 hm2基本口粮田建成后全县每年将净增收151.19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2)社会效益。同仁县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是为解决同仁县退耕还林区耕地面积减少和保证农民有饭吃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项目的实施改善了耕地质量,提高了粮食单产,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具有较好的示范性和推广性,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将大大推动基本口粮田工程建设的全面开展。同时,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项目的实施增加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使汉、藏、土、回、撒拉等民族干部群众都积极投身到项目建设中来,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3)生态效益。通过基本口粮田建设,减轻了地表冲蚀,提高了土壤的抗旱保墒能力,相应也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和N、P、K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增多形成团粒结构,使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有效改善,保土保水能力明显增强,促进土壤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转化。相比坡耕地,每年每公顷梯田可多拦蓄径流450 m3、保土45 t,能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

3 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从2008—2012年基本口粮田规划任务和目标看,基本口粮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以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标准来衡量,当前同仁县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1)坡改梯与侵蚀沟治理相结合。同仁县坡改梯工程实施作业区大部分位于沟壑密度1.5~2.0 km/km2的丘陵沟壑区,侵蚀沟的水土流失对于坡面治理成果已形成危害或潜在威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极端的短历时、高强度暴雨发生频率的增加,侵蚀沟水土流失危害性越发突出,因此将坡改梯与沟头防护、谷坊等沟道治理措施紧密配套已成为进一步完善口粮田建设的迫切需要。

(2)布设水窖、涝池等小型蓄水工程。同仁县降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388~527 mm,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期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其余时间降水量少,尤其是“卡脖子”春旱已严重影响了冬小麦返青生长和春耕生产,成为制约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同仁县基本口粮田项目区约40%的作业区为分散的中小片块,引水灌溉困难大,迫切需要因地制宜修筑大田水窖和涝池,将降雨时路面、沟底产生的径流拦蓄利用,作为口粮田建设的配套措施。以曲库乎古德涝池为例,该涝池占地15 300 m2,有效库容1.7万m3,在相对独立的小地形范围内能有效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9.33 hm2,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3)广辟肥源,调整重化肥轻有机肥的低产田改造方法。以往低产田改造通常采用增施化肥的方法提高土壤肥力,但化肥施用过量会威胁食品安全、形成农业面源污染。同仁县畜牧业较发达,为争取用农家有机肥替代化肥创造了条件。因此,需积极引导和提倡采用精粪进田的方法培育地力,通过积、造、堆、拉等各种办法,养畜积肥,组织农民拉运羊板粪,提高低产田改造中有机肥的施用比例。

(4)自筹资金难以落实。坡改梯和农田水利配套建设的地方自筹资金落实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建设质量。

4 发展方略

(1)将解决群众口粮田问题作为同仁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重要任务。同仁县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优先发展和着力解决好群众最迫切、最直接的民生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因此,同仁县将努力实现人均0.13 hm2高标准基本口粮田(其中水地0.04 hm2/人、旱地0.09 hm2/人)作为2008—2012年的建设目标,努力实现人均0.13~0.20 hm2高标准基本口粮田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建设目标,并且把解决好群众基本口粮田问题作为“十二五”期间同仁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2)加强基本口粮田配套措施建设。目前,同仁县与基本口粮田相协调的水土保持措施、农艺措施等建设相对滞后。针对自然灾害程度加重、频率增大的实际,在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中要正视水源少、灾害性沟道等突出问题,对症下药,不断完善与基本口粮田配套的水土保持措施、农艺措施等,积极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以基本口粮田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农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十二五”期间,同仁县计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积极探索贫困县基本口粮田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紧密结合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具体实施方案是顺应群众期待,积极争取小型蓄水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按照近水、近村、近路的原则,以增加高标准口粮田为重点,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生产和生态基础。

[1]青海省水土保持局.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规划[R].西宁:青海省水土保持局,1987:26-42.

[2]董兰英,王维岳.青海省坡改梯效益分析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1995,15(5):51-53.

猜你喜欢

青海省水土保持群众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多让群众咧嘴笑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