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 治水兴邦透过文献看中国共产党的水利民生情怀
2011-02-16邵自平,邓淑珍,张瑜洪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从那一刻起,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擎为人民服务的旗帜,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兴水利、除水害、促发展、惠民生,治水兴邦。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和关心水利工作,把水利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摆在重要位置,予以高度重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夕,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曹应旺,他满怀深情地说,通过系列文献,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党如何坚持宗旨,一切为了人民,高度重视水利的民生情怀。
水利与为人民服务关系最为密切,是对“一切为了人民”的最好诠释
1945年中共七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一切为了人民”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指南。
90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成为始终不变的执著追求……回顾90年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执政理念,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民生始终是重中之重,无不体现着“一切为了人民”这一最高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性极强的一个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就是天,人民就是地,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最后归结到人民的利益。正因为党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曹应旺这样说到。
水利工作与为人民服务关系最为密切。如果没有水利设施,洪旱灾害来临,要么汪洋一片,要么地裂人渴,人民生命、生活毫无保障。水利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存、人民生活和人民幸福。曹应旺告诉记者,周恩来总理1949年11月20日在接见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部分代表时,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鼓励水利工作者要为人民除害造福。他说:“水利部的工作和各方面都有关系,必须要搞好,否则,全盘的计划都会受影响……水利做的是开路的工作,种树的工作。假如能把全部水都利用,那将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业。以自然科学界来说,要为人民服务还有比这更直接的吗?”周总理的话非常深刻。的确,水利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如果不重视水利,那就是不可想象的。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水利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抓手。
在苏区和革命根据地,水利是为民谋利的重要事业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在赣南闽西建立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4年,毛泽东在瑞金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中央土地人民委员部专门设立了山林水利局,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历史上第一个负责水利建设事业的领导机构。
在苏区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军民开渠筑坝,打井抗旱,车水润田,水利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农业生产连年丰收,支持了前方打仗,改善了苏区军民的生活,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当年在江西瑞金,毛泽东率领红军战士为瑞金人民找水源,在沙洲坝打井,从此瑞金告别饮用池塘水的历史。
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针对陕北地区土地贫瘠、雨水少、灾害多、大批荒地无人耕种的局面,提出发展林业、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提高生产技术的口号。兴修水利在边区各地掀起高潮。资料显示,边区政府1939年3月的统计,半年时间边区各地修水利5493亩。
新中国成立伊始,大规模群众性治水热潮初步奠定了水利发展的基础
国贫民弱,山河破碎,水系紊乱,河道长期失治,堤防残破不堪,水利设施寥寥无几、残缺不全,频繁的水旱灾害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新中国成立伊始水利面貌的真实写照。
面对水利残破不全、江河泛滥成灾的落后局面,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群众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全国各地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此期间,毛泽东主席先后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等等,华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设热潮。
在淮河流域,1950年6—7月淮河发大水,灾情严重。毛泽东看到一封关于人和蛇都逃到树上,有的人在树上被毒蛇咬死的电报,落下了眼泪。根据淮河灾情,借鉴历史经验,从政治高度出发,毛泽东强调了根治淮河水患的重要性。在抗美援朝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开展了对灾情最重的淮河的大规模治理。治淮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型水利项目。
在黄河流域,广大治黄工作者逐步加深了对黄河特殊性、规律性的认识,经历了“宽河固堤”“蓄水拦沙”“上拦下排”“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等一系列治黄方略,在黄河中游干支流上修建了三门峡、刘家峡和青铜峡水利枢纽。其中三门峡水利枢纽因为设计不合理,泥沙淤积严重,随后进行了改建。
在长江流域,为了缓解荆江不能完全承泄川江最大洪水来量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就开始酝酿荆江分洪工程。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这是长江上修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1954年长江大水,先后三次运用荆江分洪工程,保住了荆江大堤,减缓了武汉洪水的上涨速度。1958年9月丹江口工程动工兴建。1970年12月开工兴建葛洲坝工程。
在海河流域,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兴建都倾注了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在十三陵水库施工最紧张的时刻,1958年5月25日毛泽东率领出席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的全体人员参加了劳动。“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之后,黑龙港除涝、子牙新河、北排河等大型治水工程开工,海河流域大规模治理开始铺开。
“十年内乱中,如果不是兴修水利没有放松,如果不是农业基础还能维持全国人民有饭吃,那么全国的局面也就不可能维持下去,党和国家也就不可能通过自身调节渡过危机,迎来新局面。”曹应旺谈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取得的成绩时这样说。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水利事业驶入“快车道”
曹应旺说,以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辟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大水利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水利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革,大江大河治理明显加快,水利法治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各项水利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水资源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从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水利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1月在安徽考察时指出:“防治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水利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水利事业全面快速发展,进入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阶段,水利事业驶入了“快车道”,如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使长江荆江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黄河小浪底大大缓解了花园口以下的防洪压力,有效减少泥沙淤积;
临淮岗水利枢纽结束了淮河中游无防洪控制性工程的历史,实现了沿淮人民的百年夙愿和几代治淮人的“世纪梦想”;
南水北调开工建设,中华大地将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西藏满拉、新疆乌鲁瓦提、广西百色、四川紫坪铺等一大批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防汛抗旱减灾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大江大河治理成效卓著,七大江河流域面貌焕然一新;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建立,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农田水利事业蓬勃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不断巩固;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用水效率效益明显提高;水土资源保护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水电建设方兴未艾,农村水电惠及亿万山区群众;水利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开启了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新征程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这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头的第一句。为了人民的利益,党中央将新时期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时对广大青年学生说:“过去我们常讲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现在水利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农业领域,还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央对水利事业一直高度重视,今年专门就新形势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发了一号文件。”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对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7月8~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水利工作承载着党的重托,人民的期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水利人在党的治水方针指引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加快推进水利跨越式发展,在努力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
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如何加强水利工作都有许多非常精辟的论述。本刊特别辑录了他们关于水利工作的部分论述,广大读者可从中品读、感悟中国共产党的水利民生情怀。
毛泽东: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
——摘自《毛泽东文选》(第2版)第一卷第132页《我们的经济政策》。
在任何地区,一经消灭了封建制度,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党和民主政府就必须立即提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将农村中的一切可能的力量转移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面去,组织合作互助,改良农业技术,提倡选种,兴办水利,务使增产成为可能。
——摘自《毛泽东文选》(第2版)第四卷第1316页《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1950年淮河大水后毛泽东发出的战略号召。
“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1952年5月毛泽东为修建中的荆江分洪工程题词。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叮嘱。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针对我国北方缺水问题而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56年毛泽东三次畅游长江后,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治理长江、开发长江、修建三峡水利枢纽的设想。
“一定要根治海河”——1963年海河大水后,毛泽东于11月17日的题词。
邓小平:
能源不够,不仅是“六五”期间的问题,也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的问题。火电上不去,要在水电上打主意。水电大项目上去了,能顶事。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2版)第三卷第17页《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
这件事,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制度。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2版)第三卷第21页《植树造林》。
江泽民:
坚持依靠科技、教育兴农,多形式、多渠道增加农业收入,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开发与建设。这是当前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集中必要的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抓紧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西煤东运新铁路通道、千万吨级钢铁基地等跨世纪特大工程的兴建。
——摘自《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231~232页《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历史遣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去加以根本的改观。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摘自《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659页《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
建设好三峡工程,是我们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无上光荣。
——摘自《江泽民文选》第二卷第69页《把三峡工程建成世界一流工程》。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发展从长远看最重要的,一是水的问题,一是科技问题。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结合今年水灾之后的重建工作,切实抓好农业基本建设。一手抓水利设施、防洪工程等建设,一手抓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下功夫解决北方农业干旱缺水的问题,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摘自《江泽民文选》第二卷第215页《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治理开发黄河,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摘自《江泽民文选》第二卷第348页《让黄河为中华民族造福》。
要高度重视水的问题。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但水资源短缺也越来越成为我国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要加紧解决一些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总的要求是开源节流并举,以节水为主。要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比、周密计划,适时进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造福中华民族、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要始终放在战略的高度切实抓好。
——摘自《江泽民文选》第二卷第563页《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讲话》。
要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到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和工业循环用水。
——摘自《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60页《扎扎实实搞好西部大开发这项世纪工程》。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一九九八年严重洪涝灾害以后,我们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大江大河防洪能力显著提高。但是,从全国来看,水利建设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水利工作要继续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下大气力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抓紧抓好主要江河的堤防建设和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水利建设和流域、区域水资源配置,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南水北调工程要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抓紧做好总体规划,尽快开工建设。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新途径。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价值规律。通过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摘自《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467页《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胡锦涛:
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摘自2003年3月9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南水北调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全国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举措。现在东线、中线已经开工,要按照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管理,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摘自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的战略举措。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生产技术。
——摘自2005年3月12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防治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
——摘自2008年1月胡锦涛在安徽考察时的讲话。
过去我们常讲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现在水利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农业领域,还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央对水利事业一直高度重视,今年专门就新形势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发了1号文件。你们将来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希望同学们珍惜宝贵光阴,掌握过硬本领,毕业以后成为推动我国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力军。
——摘自2011年4月20日,在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胡锦涛在清华大学考察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