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州市抗旱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1-02-15权文亚

治淮 2011年5期
关键词:宿州市旱灾旱情

权文亚

宿州市抗旱现状与对策分析

权文亚

一、基本情况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东北与江苏、山东接壤,西南与河南及安徽省的淮北、蚌埠毗邻。宿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873mm,地区分布不均,从南到北递减;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年际变化较大。全省人均占有地表径流1218m3,亩均占有 925m3,而宿州市人均占有地表径流357m3,亩均占有地表径流260m3,仅相当于全省的1/4。

二、宿州市旱灾分析

宿州市“十五”期间年均旱灾91万亩,直接经济损失年均1.05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旱灾12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年均1.22亿元,直接影响了该市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抗旱工作现状

全市现有60853眼机电井,可用机电井57550眼,其中完好井37701眼,可修复井19849眼,配套的机电井数为42003眼。全市经最新普查在册的泵站现有456座,装机904台39029.5kW。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47.0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30.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69.50万亩。

(二)2010年秋冬连旱旱情及抗旱措施

自2010年9月~2011年2月中旬,降水量不足往年同期的4%,为60年一遇旱情,小麦全部受旱。全市成立160余支抗旱服务队,市、县水利部门科学调度、统筹安排,利用机井、河道、塘坝水源,及时提闸放水,补充抗旱水源,提高抗旱用水利用率。截至2011年2月17日,全市抗旱总面积732万亩,投入抗旱资金2.9亿元,出动劳动力244万人次,动用机械8.6万台套,机井4.8万眼,抗旱保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干旱规律分析

1.旱灾等级分析

通过对宿州市1978~2007年30年间的旱灾及旱灾损失调查分析,宿州市自1978~2007年30年间发生特大旱灾1年,严重旱灾1年,中度旱灾5年,轻度旱灾9年,基本无旱14年。发生特大旱灾的频率为3%,发生严重旱灾的频率为3%,发生中度旱灾的频率为17%,发生轻度旱灾的频率为30%,累计发生旱灾的频率为53%(即平均2年发生一次旱灾),基本不旱或无旱(即轻度以下的旱灾)的发生频率为47%。

2.易旱季节分析

30年间单季旱发生的次数分别为:春旱7次,夏旱4次,秋旱2次,冬旱1次;连季旱发生的次数分别为:冬春旱8次,春夏旱5次,夏秋旱9次,秋冬旱7次。干旱易发季节为春季,发生的频率为23.3%,连续旱夏秋旱发生的频率为30%。

3.旱灾频率分析

1978~1999 年22 年间共发生干旱灾害11年,其中特大干旱1年,严重干旱1年,中度干旱3年,轻度干旱6年,旱灾发生的频次为50%。2000~2007年8年间共发生干旱灾害5年,其中中度干旱2年,轻度干旱3年,旱灾发生的频次为62.5%。可见2000年以后发生旱灾的频次高于2000年以前发生旱灾的频次。

2000 年以来,全市的受旱面积有所增大,干旱程度有所增加。先后发生了2000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10年等6次较大的干旱灾害,受旱面积分别为 504.3khm2、506.7 khm2、480 khm2、327.7 khm2、296 khm2、376 khm2。从干旱发生的时间来看,宿州市干旱主要发生在春夏季作物生长、产量形成的关键时间,并且受旱时间长,致使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影响农作物产量。

三、抗旱工作中的问题

宿州市水资源总量少,且时空分布相当不均,年际年内差别大,易造成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中小河流虽较多,但是地区拦蓄型工程少,调蓄能力有限,地表水径流利用程度低。水源污染较为突出,奎濉河、唐河、沱河等主要河道污染严重,并辐射地下水资源,水质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

抗旱基础设施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抗御旱灾标准低。近半数机井已到更新改造年限,出水量明显不足,抗旱能力弱。

干旱监测和旱情信息采集手段落后,缺乏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旱情、旱灾统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相关基础研究薄弱。

四、抗旱对策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蓄引提调各类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及相关工程等。为此需加大现有抗旱水源工程的维修配套和改造力度,挖掘其应急供水能力,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快淮水北调工作进程,以缓和宿州市的资源性缺水;因地制宜新建农村饮用水应急水源工程和农业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新建城市应急水源工程。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以提高抗旱减灾能力为中心,以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契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抗旱工程体系。

(二)非工程措施

可采取“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大力发展社会化抗旱服务组织,逐步推进县、乡、村三级抗旱服务网络体系。建设雨水预报系统、抗旱指挥系统、墒情监测系统等。加强节水技术、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建立各级旱情信息服务系统、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络及监管体系。建立完善抗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加强为应对特大干旱和各类影响城乡居民生活供水安全的突发事件而修建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的管理,建立抗旱工作长效机制。

五、结语

应对干旱是一项全社会性的工作,范围广,对于宿州市抗旱工作应科学规划、统筹兼顾。逐步提高全市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力,构建和谐水环境,统筹流域、区域水问题,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制定应急预案,科学利用水资源,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促进宿州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安徽省宿州市水利水电建筑勘测设计院 234000)

猜你喜欢

宿州市旱灾旱情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园区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明代江西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分析
拼 搏
揽 月
广西:首个水文地方标准《旱情评价指标》实施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
洞庭湖流域农业旱灾风险评价
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