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杂粮战略地位 促进杂粮产业发展

2011-02-15孙拥军

中国农业信息 2011年3期
关键词:大同市杂粮发展

孙拥军

(山西省大同市农业委员会,大同 037008)

1 发展小杂粮是改善人民膳食结构的需要

粮食是国家战略物资,中国的粮食安全关系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市场的稳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对粮价波动和粮食危机,必须着手制定和完善粮食战略。在国家粮食战略体系中,小杂粮作为主粮的补充,理应有重要地位。

小杂粮通常是指除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大作物以外的粮豆作物。主要有:高粱、荞麦、燕麦、大麦、绿豆、小豆 (红小豆、赤豆)、蚕豆、豌豆、黑豆等。其特点是生长期短、种植面积少、种植地区特殊、产量较低,一般都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小杂粮中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芦丁、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和矿质元素,营养与保健功能兼而有之,对老年性疾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作为主粮的补充,经常食用小杂粮可避免长期单一食用主粮导致的膳食营养失衡问题。

2 发展小杂粮是我国国情的需要

绿色革命发生以来,高水肥需求、环境污染、产量瓶颈等负面效应也随之显现。受种种因素影响,国际粮价波动和粮食危机持续发生。

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城市化进程导致的耕地萎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严重缺乏且长期不可逆转、农药、化肥无节制不合理使用、科技水平不高、食品安全系数低等诸多制约,发展高产谷物必然代价昂贵,这一战略需要补充完善。

我国提高粮食产量最大的瓶颈是缺水,华北地下水危机以及现今的大旱再次敲响警钟。水利设施主要用于作物关键需水期以及弥补不同生长时期水分的不足,起到解燃眉之急的作用。培肥地力,改造中低产田,发展节水农业才是十年、百年的根本出路。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所说: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粮价应避免采取短期有效,长期有害的措施。

我国许多耕地分布在年降雨量400mm的冷寒地区,适宜种杂粮,我国杂粮生产具有地域广阔、种植史久远、资源丰富、品种优良、加工系统、科研先进等优势,杂粮 (谷子、荞麦、高粱、杂豆)年种植面积约900万hm2,生产总量近2 000万t,是世界上最大的小杂粮生产国和出口国。

小杂粮生育期短,适应范围广,大部分品种耐旱耐瘠,种植环境无公害,生产成本低,食品安全保障性强。当前我国杂粮单产水平极低,增产潜力巨大,特别是中西部中低产田数量大,更应重点改造。

2010年,“天价绿豆”现象暴露了我国杂粮生产的尴尬。我国杂粮早在1985年就实行购销市场化,长期以来,在国家粮食战略中,小杂粮缺乏主体地位,国家以及农民对杂粮生产重视程度远远不如主粮,往往被归为附属农作物,长期处于小规模、低效益的粗放式经营状态,单产、总产水平低。由于缺少政策引导扶持和资金投入,整个行业缺乏联合与协作,产业状况类似于稀土行业,各自为战,恶性竞争。这样的现状必须改变。

总之,在国家层面上要高度重视杂粮的战略地位,应尽快建立多部门、多行业参加的小杂粮协作机制,一方面引导农民进行小杂粮种植和销售;另一方面围绕增强小杂粮产业开发创新能力,支持和引导行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增加小杂粮产品新类型,提高小杂粮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第三是加强推广宣传,不断培养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小杂粮产业化发展。

3 大同市小杂粮发展规划主要内容

大同市海拔较高,气候凉爽且小气候多样,生态类型丰富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杂粮品种,种类多、品质优、无公害。大同市小杂粮作物主要有谷子、苦荞麦、燕麦、绿豆、大豆、糜黍。广灵“东方亮”小米、新荣莜麦(燕麦)、大明绿豆、灵丘苦荞等地方名品享誉内外。如果说山西是 “杂粮王国”,大同杂粮无疑就是 “王冠上的明珠”。

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整合资源优势和提高质量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优化品种结构,建立商品生产基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优质率、商品率和加工率,培育名牌产品;完善小杂粮市场信息体系、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走出一条有大同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开创大同市市小杂粮生产新格局。

产业布局: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因地制宜分为谷子、燕麦、荞麦、绿豆、大豆、糜黍等重点发展区。

发展目标:2009~2015年,建设目标是全市小杂粮面积达到10万hm2,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0%,产品优质率达到95%,商品率达到70%,每667m2均增收230元。

建设内容:主要有良种工程、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等。

保障措施:把大同市建设成为小杂粮大市,是大同市农业经济战略性的重大调整,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贯彻落实。主要措施是加强领导,搞好组织保障;制定落实优惠政策;落实项目资金管理;完善技术和服务保障等。

4 对小杂粮生产发展的几点建议

需要各阶层高度重视杂粮的战略地位,把小杂粮作为我国农业发展优势产业来抓,发展小杂粮首先需要各从业人员转变理念,以产业的理念发展小杂粮。

小杂粮科研、生产、加工、出口等分割于不同行业,要建立小杂粮科研、企业、生产管理部门等产业协作机制,组织攻关,以节水、适口、营养,兼顾产量为目标培育出一批有自主产权的优质高产杂粮品种及不同食品种类。

高度重视小杂粮产区的中低产田的改造。在我国,保护耕地应堵疏结合,既要避免乱占耕地,更要避免滥垦现象回头,为保护生态平衡,重点应放在中低产田改造。农业是个系统工程,种粮养畜,过腹还田,增加有机质,以培肥地力,蓄水保墒,防风治沙,增强抗逆性,提高产量。大同市雁门关生态畜牧区的农牧耦合、互相促进的战略构想就非常符合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观并取得一定成效,值得借鉴。

提高产业化水平,强化小杂粮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的作用。小杂粮产业各个环节的发展都离不开建设资金。一方面,需要政府扶持,用好 “三农”资金,另一方面需要创新信贷机制,但更重要的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使科研、生产、宣传、营销等各环节得到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是小杂粮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立足本国市场,像宣传牛奶一样大力宣传杂粮的营养保健功能,着力培养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引导培育市场,提高需求量。

规范市场,保证种杂粮合理的利润,保证农户的正当利益。

大力发展小杂粮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实施。在小杂粮产业基础良好的地区:如大同市,可先行试点研究,以总结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小杂粮长远战略。

猜你喜欢

大同市杂粮发展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大同市小地老虎发生趋势预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同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首季“开门红”
大同市新荣区:掀起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大同市云州区峰峪湿地菊花节开幕
细粮VS杂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杂粮小镇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