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规划计划工作执行力着力推进“十二五”水利跨越式发展——在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02-15水利部部长
水利部部长 陈 雷
(2011年1月20日)
全面提升规划计划工作执行力着力推进“十二五”水利跨越式发展
——在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水利部部长 陈 雷
(2011年1月20日)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凝心聚力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战略部署,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回顾总结水利发展 “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科学谋划 “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安排部署2011年规划计划工作,着力提升规划计划工作执行力,全力推进“十二五”水利跨越式发展。刚才,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昌平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使我们切实感受到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势头、水利改革发展的良好态势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美好前景,听后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水利投资规模最大、规划目标实现最好、人民群众直接受益最多、行业能力提升最快的5年。5年间,全国共落实水利建设投资约7 000亿元,是规划投资的135%,与 “十五”相比翻了近一番。5年间,解决1.6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以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173m3降低到120m32个约束性指标全部超额完成,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等9个预期性指标基本完成。5年间,防洪建设、城乡饮水安全、农村水利、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开发和配置、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等8个方面水利建设任务得到落实,区域水利协调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水利基础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5年间,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农村水利改革和水价改革迈出重要步伐,科学治水和依法治水加快推进,水利事业焕发勃勃生机。实践证明,水利发展 “十一五”规划是适应时代发展、顺应群众期待、符合水利实际的科学规划,是历次五年规划中实施力度最大、实施进度最快、实施效果最好的五年规划。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国水利规划计划战线同志们的辛劳和智慧。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从事规划计划工作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管理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水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刚刚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明确了水利的战略定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为水利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努力实现 “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对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准确把握 “十二五”规划的几个重大问题
水利发展 “十二五”规划已提升为由国务院审批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目前全国水利发展 “十二五”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各地水利发展 “十二五”规划也都在抓紧完善之中。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我已对 “十二五”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进行了全面阐述,下面,我再强调一下规划编制和实施中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
第一,充分认识水利面临的新形势,科学确定规划目标和规模。 “十二五”时期,水利工作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加快水利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在明显加大。随着经济、人口规模的日益增长,水资源短缺、防洪体系不完善、灌溉保证率低、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更加凸显,水利不仅要保障粮食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还要保障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二是人民群众对加快水利发展的期盼更加强烈。近年来,我们把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作为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着力点,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水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但从总体上看,水利依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2010年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充分暴露出水利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改善水利条件的期盼日益强烈。三是综合国力对加快水利发展的支撑更加坚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有能力加大水利投入力度,展开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解决水利长期历史欠账问题。因此, “十二五”规划编制,要准确把握中央的要求,满足发展的需求,顺应人民的期盼,充分利用国家财力快速增长、建设能力显著提高的有利条件,科学规划水利发展目标、投资规模和建设步伐,尽快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滞后、水资源管理薄弱的局面。
第二,牢牢把握“三化同步”的发展要求,着力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思想,是 “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是 “三化同步”的内在要求,也是 “三化同步”的重要保障。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治水管水理念引领水利改革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利的多样化需求,保障和改善水生态系统;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构筑适应 “三化同步”需求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提高水利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就是要加快转变水利发展方式,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要改变传统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实现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就是要完善水利法制体制机制,保障水利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紧紧围绕 “三化同步”要求,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一要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新要求,抓紧修订完善水利建设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完善防汛抗旱减灾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体系,着力构建国家和区域层面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形成以骨干和枢纽工程为龙头,蓄引提调拦滞排功能齐全,大中小微工程配套,建设达标、质量可靠、运行安全、效益持久的现代水利工程设施体系。二要加快推进水资源调度管理现代化。统筹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不同功能,兼顾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强化流域水量统一调度,推进区域工程联合调度,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实时调度和远程调度,提高调度的时效性和灵活性,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三要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根据水利工程的功能,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等不同性质对工程管理单位进行分类定性,健全管理机构,强化管理职责,落实管护经费,改进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逐步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人员精干、技术先进、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水利工程现代管理体系。四要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加强信息技术对水利行业的改造提升,推动信息化与水利规划、勘测、设计、建设、管理、调度、运行等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水利智能化基础设施、协同化创新体系、集约化资源利用、精准化管理模式等新优势。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加快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国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结合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各地要按照 “三化同步”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提出水利现代化的目标和措施,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展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率先建成一批水利现代化示范区。
第三,不断丰富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在近几年的治水实践中,我们把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作为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使水利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十二五”时期,要根据新的形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在防洪安全方面, “十二五”规划要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精神,与正在编制的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力争用5年时间,使防洪减灾体系的突出薄弱环节得到基本解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饮水安全方面,要在优先解决原规划内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因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提高,原饮用水水源枯竭、水源污染加重,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抗震安居移民等新增饮水不安全问题,进一步扩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覆盖范围,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在改善生活生产条件方面,要大兴农田水利,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同时,针对农村河道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四,紧密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不断完善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是确定区域主体功能的关键因素,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加强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要把河湖连通作为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以及引江济太、引黄济津济淀、甘肃引洮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陕西引汉济渭、安徽引江入巢济淮、云南滇中引水等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形成流域和区域水源可靠、河库联调、丰枯相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全面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在水资源配置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要坚持人水和谐。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充分考虑流域和区域水安全状况,综合开发和有效保护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二要坚持统筹兼顾。充分考虑流域和区域功能定位、发展战略和河湖水系特点,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需求,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确保河湖连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和一致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要坚持保护优先。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尊重水资源自然循环过程和演变规律,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需求的同时,满足维护河湖水系健康的基本生态用水需求,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四要坚持保障有力。调整和优化河湖水系连通格局,合理确定连通河湖之间水量交换规模,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实现以丰补枯、以多补少、以清释污,提高水资源配置的调控保障能力,提高缺水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城乡供水的保证率。
第五,全面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加之用水方式粗放,水污染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十二五”期间,在加快水利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一要加快制定水量分配方案。水量分配方案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的前提,目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要依据规划做好水量分配方案制定工作,重点做好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省际用水矛盾突出的跨省河流水量分配。二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目前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3%,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较大。 “十二五”期间,要在继续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同时,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作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面源污染的重大举措,加强节水技术的综合集成与普及推广,优先在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业高效节水,形成规模化效应。三要全力推进全社会节水。在总结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把加快用水结构调整和用水方式转变的要求体现在规划中,落实在举措上,进一步加大农业、工业、生活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力度。
第六,大力加强依法治水和科学管水,努力实现水利管理新突破。依法治水和科学管水,是实现 “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目标、完成水利战略任务的重要保证,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有力手段,是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 “十二五”规划要在健全水法规体系、严格水资源管理、加强河湖管理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在健全水法规体系方面,要加快完善防汛抗旱、农村水利、农村水电、水资源管理、水利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法律制度,重点推进太湖管理条例、南水北调供用水管理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节约用水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及河道管理条例修订等立法工作。在严格水资源管理方面,重点是科学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 “红线”,健全相关指标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严格量化考核,把主要控制性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让 “红线”真正红起来、硬起来。在加强河湖管理方面,要把制定河湖岸线利用规划、全国河道采砂管理规划、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执法监督等作为 “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把各地在加强河湖管理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吸收到规划中,争取 “十二五”河湖管理取得新成效。
二、提升能力,切实保障 “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重大部署,实施和完成好 “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规划计划部门处在关键位置,承担繁重任务,肩负重要职责,要把全面提升执行力作为首要任务,抓基础工作,抓配套措施,抓关键环节,真正使中央的政策开花结果,切实把规划的蓝图变为现实。
“小说家虚构的情节,的确有些荒诞,但也不算是超现实,这样的情节恰好可以解释盯梢者拍摄被盯梢者的动机以及他后来的横刀夺爱,还是有其艺术逻辑的。这样,就比原来的故事显得更丰富更完整了。原来的故事,给人一种缺胳膊少腿的感觉,有不少缺失或漏洞亟待填充。”
第一,全面提升水利投资政策的落实能力。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水利投资政策,但要不折不扣落实政策、切实用足用好政策,还需要花大气力、下真工夫。一要扎实做好专项建设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为落实投资奠定基础。要根据水利发展 “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早动手,早谋划,早协调,争取尽快审批一批专项建设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要善于把握、及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新需求,超前做好相关专项建设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为不断拓宽水利建设领域、扩大投资规模创造条件,为大幅度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投入奠定基础。二要落实好土地出让收益10%的政策,在征收和统筹分配使用上有所突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是水利投资政策的一大突破。要借鉴其他行业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专项资金的做法和经验,积极主动配合财政等有关部门制定征缴使用管理办法,明确征缴方式、分配机制、使用方向、资金管理等相关规定,尽快落实好这项政策。三要进一步扩大水利建设基金规模,使之成为投资的重要来源。目前,国务院已批复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提出的延长水利建设基金征收使用期限方案。规划计划部门要深入研究拓宽中央和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渠道的方案,争取进一步扩大基金规模。同时,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征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如浙江省按企事业单位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征收水利建设基金,陕西省对使用水浇地、水田等进行非农建设的,每亩征收一定数额的水利建设基金等,各地要结合实际学习借鉴。四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扩大水利投资来源。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水利政策性贷款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各地要抓紧研究落实,特别对中长期政策性贷款,要做好投资需求测算,分析各类项目贷款可行性,研究提出贷款规模、承贷主体、贷款方式、还款机制、资金投向等建议方案,配合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具体操作办法。要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政策的融资平台,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
第二,全面提升水利前期工作的组织能力。今后5年,大规模水利建设的主体是中小型工程,项目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绝大多数由县级组织实施,一些地方技术力量薄弱,前期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水利前期工作,规划计划部门要全面提升组织水利前期工作的能力。一要建立前期工作责任机制。要将前期工作的组织领导、勘测设计、监督检查的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要切实负起责任。要建立前期工作进展情况月报制度,做好跟踪和反馈,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二要建立前期经费筹措机制。前期工作经费是前期工作进度和质量的重要保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向政府领导汇报,积极与发展改革、财政等综合部门沟通协调,千方百计落实前期工作经费,保证经费需求。规划计划部门要认真研究完善前期工作投入政策,探索建立水利前期经费滚动使用和稳定增长机制。三要完善前期工作组织监督机制。规划计划部门要根据 “十二五”规划,认真梳理建设任务,深入分析各地前期工作的组织实施能力和勘测设计力量,制定前期工作实施方案,优化配置力量,合理安排年度任务。要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勘测设计单位以大帮小、以强带弱的帮扶机制,充分发挥甲级设计院的指导、帮扶作用。要加强对前期工作的监督管理,及时跟踪,定期检查,督促各单位按期提交高质量的成果,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四要建立前期工作质量考核机制。水利部正在研究制定水利前期工作成果质量评价管理办法,提出前期工作质量考核和奖惩措施,督促各地和勘测设计单位提高前期工作质量。各地也要高度重视前期工作质量,加强审查把关,避免因前期工作质量影响项目审批、工程开工和建设进度。五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各地要建立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切实加强项目前期论证,正确处理好移民安置、节约集约用地和生态保护等问题,加快推进一批对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力争 “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
第三,全面提升水利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水利发展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规划计划部门要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着力提高研究和解决水利重大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四个坚持。一要坚持全局观念。要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善于发现事关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比如,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要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把节水的重点放在农业,深入研究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的政策措施。二要坚持民生优先。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规划计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调查研究,认真研究解决关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比如,我们在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的同时,针对农村河道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污染加剧等突出问题,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认真研究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政策措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要坚持科学态度。在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前期论证等工作中,要注重听取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比如在中小河流治理中,要认真研究建设时序和治理标准,处理好流域与区域、整体与局部、防洪与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形成科学合理的防洪体系,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四要坚持创新精神。要善于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工作,比如,针对水资源宏观配置问题,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深入系统研究水资源配置格局,尤其要加强对河湖水系连通的研究,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构建完善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第四,全面提升水利投资计划的执行能力。 “十二五”水利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尤其是面广量大的中小水利工程,大多由县级负责建设与管理,一些地方建设任务与建设能力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从2011年开始,中央安排投资的建设项目年度资金支付进度可能纳入中央财政预算执行考核范围,这对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计划部门要认真总结扩大内需以来组织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的经验,针对新一轮水利建设中投资规模更大、工程类型更广、项目数量更多的特点,进一步加强管理,提升投资计划执行能力。一要提高投资计划安排的精细化水平。编制年度投资计划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前期工作、建设工期,以及所在县 (市)的建设管理能力,防止工程年度投资计划安排过大、计划下达过晚,造成建设资金积压,影响预算支付进度。二要强化计划执行进度的监管。要分解细化投资计划执行各环节的责任,并将责任层层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建立投资计划执行进度定期报送制度,及时掌握计划执行情况。加强计划执行的监管,对执行进度严重滞后的地区和项目,要及时派出工作组进行督促和指导。三要建立和完善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制度。把投资计划执行的好坏,作为评价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责任人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并与所在地区和项目的下一年度投资计划安排挂钩。
第五,全面提升规划计划工作的管理能力。要在“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规划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一要强化制度建设。多年来,我们不断加强水利规划、项目前期、投资计划、水利统计等管理工作,出台了一批管理办法。要根据近年国家政策的变化,特别要针对水利投资大幅度增加的形势,对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梳理,该修订的修订,该废止的废止,该出台的出台,用制度管好投资,保证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二要强化规划管理。要继续严格执行 《水利规划管理办法》,组织制定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名录,加快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要严格执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对水利规划中确定的有关控制性指标和要求,要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格执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三要强化水利统计基础工作。水利统计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各级领导决策的重要支撑。当前要重点抓好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实普查机构,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确保普查质量。同时要不断规范水利常规统计工作,配备好统计人员,层层落实责任,严格审核把关,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真抓实干,全面落实2011年规划计划工作
关于2011年的水利工作,我已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作了全面部署,这里,我主要对做好2011年的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提五点要求。
第一,着力加强统筹安排。水利即将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投资落实、计划管理等规划计划工作头绪很多,任务很重。同志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结合规划计划工作实际,抓住主攻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分解目标任务,认真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做好2011年规划计划的各项工作。
第三,着力抓好计划执行。要认真总结近年项目实施和投资计划执行的经验教训,提早谋划,超前部署,狠抓前期,有序落实2011年各项建设任务。2010年的投资计划,务必要在2011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对2011年已经明确的建设目标和任务,要逐项研究具体措施,抓住关键环节,明确时间节点,加强跟踪督导,确保当年投资计划当年完成。
第四,着力搞好沟通协调。规划计划工作需要协调国家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综合性较强,需要协调的问题多,工作量大。要把项目审批和投资落实作为协调的重点,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建立良好和谐的工作关系,形成规划计划工作的合力。同时,要充分发挥水利各业务部门的作用,共同抓好水利重点工作的落实。
第五,着力提高队伍素质。规划计划部门的同志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调研,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国家大政方针,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态势,准确把握基层和群众需求,努力提高把握规律、服务大局、解决问题、改革创新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做到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确保资金安全、工程安全和干部安全。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作出表率。
水利改革发展踏上了新的征程,水利的明天会更加美好。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