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对沿淮行蓄洪区的治理以应对复杂的气候变化

2011-02-14胡瑾王林

治淮 2011年12期
关键词:蓄洪区淮河流域防洪

胡瑾 王林

(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蚌埠 233001)

我国淮河流域由于天气系统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汛期降雨大、来水急;中下游地势平缓,洪水下泄速度慢,下游地势又有所抬升,形成“两头翘”的格局。如果用加筑干流大坝的方式防洪,则会抬高干流水位,容易导致众多支流排泄困难,造成更大面积的洪涝灾害。利用干流和部分支流两岸一连串的湖泊洼地作为行蓄洪区,是蓄滞洪水的有效方法。

由于淮河流域有着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行蓄洪区成为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已经拥有现代的工程技术手段和长期积累的治洪经验,但仍然不能放弃使用行蓄洪区。行蓄洪区与修建水库拦蓄洪水、加固江河堤防、利用河道排泄洪水一起,共同构成淮河防洪工程体系,在分蓄洪水、削减洪峰,保障重点地区、大中城市和重要交通干线防洪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设立行蓄洪区以来,经过几次大规模建设和长期探索,行蓄洪区的建设和管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保障了行蓄洪区的正常使用和区内居民的生命安全,行蓄洪区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1982年淮河发生较大洪水后,国家决定将行蓄洪区安全建设项目列入“六五”治淮计划,开始有计划地在低标准行蓄洪区内修建庄台等安全设施。1991年大水后,国家将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作为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全面启动了行蓄洪区安全设施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一批能够保障行蓄洪区防洪和居民生命安全的基础设施,也初步形成了一套行蓄洪区调整、启用、建设、维护、补偿等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并在行蓄洪区建设和管理思路上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进一步加强行蓄洪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10年5月以来,我国南部多个省市遭受了多轮特大暴雨袭击及洪涝灾害。与常年同期相比,江南大部、华南北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二成以上,其中江西、福建、广东等部分地区偏多五成至一倍,今年上半年暴雪、旱灾、洪涝等气候灾害频发。这是由于“北极震荡”现象造成冷空气持续不断补充南下,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带来的温暖湿气“夹击”所致。

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此次发生大规模降雨的南方省区,是大城市比较集中地区,相应的,城市雨岛效应也更加明显。在降水过程中,各地暴雨的雨强屡屡打破了历史纪录。

水资源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明显的重点领域,加强水利建设成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重要基础。加强行蓄洪区建设和管理,提高水旱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水利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是当务之急。今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将水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摆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突出位置。

虽然加强行蓄洪区建设十分必要,但由于防洪保护区或受益地区对行蓄洪区进行补偿操作难度大、执行成本高,应提高中央政府的投入规模和比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投入,解决生产生活当中的突出矛盾;尽快明确行蓄洪区安全设施建设、维护的资金来源和分担关系;完善移民搬迁政策,制定移民搬迁的中长期规划,明确移民搬迁的配套办法;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行蓄洪区人口控制计划和配套控制办法;进一步完善行蓄洪区运用补偿办法等。

安徽省目前居住在淮河行蓄洪区及滩地的群众有70万人。安徽省将以外迁、保庄圩安置等形式,逐步将行蓄洪区及滩地内居住人口迁到安全区域。“十二五”期间完成18万人口的迁建安置。

淮河干流现有行蓄洪区20余处,是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遇到大洪水的时候,为保证沿淮重要城镇和工矿企业安全,淮河干流就会启用这些行蓄洪区行洪、蓄洪,因此这些行蓄洪区在防御历次大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徽省淮河流域移民迁建安置工作就是要将一部分长期生活在低洼地,饱受水患灾害的群众迁移出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又使行蓄洪区按计划正常运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实现对行蓄洪区的分类管理,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策引导、法律保障,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公众参与、协同推进五项原则。实现五个转变:即实现以工程治理为主向综合治理为主转变、由重设施建设向既重视设施建设又重视设施管理转变、由封闭型治理向开放型治理转变、由以公共权力推动向政策引导转变、由以流域治理协调为主向全面综合协调转变。

近十年来,“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越来越频繁,它既会导致洪水,又能引发干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了“雨岛效应”,“雨岛效应”的结果会被放大,其结果就会直接增加暴雨、洪涝的破坏力。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拉尼娜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极端气候导致洪水频发,必须注重沿淮行蓄洪区的治理以应对复杂的气候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将更加重视行蓄洪区这样的特殊功能区域的建设与发展,社会也会更加关注行蓄洪区相关问题的解决。同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等,都将为行蓄洪区建设、人口的迁移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合理治理沿淮行蓄洪区,应对极端气候,保障水安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猜你喜欢

蓄洪区淮河流域防洪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分蓄洪区运用损失变化特点及应对策略初步探讨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淮河行蓄洪区运行管理状况评价
AutoBank在蒙洼蓄洪区堤防加固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