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转”立命 百年老矿华丽转身
2011-02-14邓国新
文/邓国新
资源衰竭、产业单一、包袱沉重,是国有老矿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徐矿集团是个具有130年煤炭开采历史的老矿区,面对“断粮、断炊”的严峻考验,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进“内转外、低转高、粗转细、劣转优、灰转绿”,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百年老矿正在经历由衰到兴的华丽转身。
“内转外”,破解资源难题
战场从东向西转。资源是煤矿企业的生命线。近年来,徐矿集团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管理、技术、人力资源等优势,采取“异地办矿+商务承包”模式,积极参与省外、境外煤炭资源开发,初步建立陕甘、新疆、贵州三大异地煤炭生产基地,共获取异地煤炭资源60多亿吨,建成和在建矿井17对,生产能力提升到3000多万吨,相当于异地再造一个徐矿,资源和战场在哪里接替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人员由内向往外转。解决关闭矿井富余人员往哪里去的问题,就要大力引导职工克服固守家门、看摊守业等传统理念,积极开发异地技术服务和劳务项目,外出创业从零散的劳务技术输出向商务承包生产、矿井整体托管升级。同时坚持走出国门,到孟加拉、土耳其、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开发商务承包生产项目。外出创业不仅转移了人员、锻炼了队伍,还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低转高”,升级产业结构
由低端向高端升级。围绕如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用有限的资源养活更多的人,提出“依托资源创业,超越资源发展”的思路。徐矿集团延伸煤基产业链,发展煤、转化煤、拓展煤。按照产业从低端向高端转、车间从地下向地面转的升级要求,重点发展煤炭转化和关联产业,构建了以煤炭、电力、煤化工为主体产业,煤矿装备制造、矿业工程、矿区地产置业为支持产业的“3+3”产业格局,一大批转型升级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企业由单纯的煤炭生产供应,向以资源梯级利用、产业循环提升、企业关联集群为特征的新型能化基地转型。
由分散向集群迈进。非煤中小企业布点多、规模小、效益低,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不高。为破解这一难题,围绕主营业务实施大项目快速改变结构,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升级换代,鼓励中小企业跨单位重组整合。通过租赁、托管、接受兼并等形式,参与大型企业集团的分工合作,全面提高产业集中度。徐矿集团先后重组了机械制造、矿业工程、煤炭大营销业务,整合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监理的相关企业,使非煤企业由分散、低效、关联度低的产业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节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粗转细”,提高资源效益
变粗放加工为做精做细。面对徐州矿区资源量不断减少、煤质不断下滑的现实,树立“珍惜宝贵资源,推进清洁生产”理念,把做精做细煤炭资源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从生产源头、产品质量、品种结构、用户结构等方面入手,全面做精做细井下生产、井上加工、寻找客户、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稳产、提质、增效。投入3亿多元实施洗煤厂改造等煤质工程,原煤入洗率达85%以上,煤副产品由原来的就地销售转化为供电厂等多渠道销售,实现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除生产源头控制、产品质量做精外,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调优产品和用户结构,精煤销售比重由2008年的15.74%提高到现在的57.65%,宝贵的煤炭资源在做精做细中提质增值。
变粗放排放为循环利用。煤泥、煤矸石、矿井水等煤副产品和伴生资源简单处理和粗放排放,不但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是造成煤矿脏、黑、乱的主要原因。徐矿集团坚持循环发展、生态发展理念,构建了庞庄、双楼、权台三个循环经济区,形成了低热值煤—发电—供热—粉煤灰制建材、原煤入洗—煤泥干燥—煤矸石制砖、地热—供暖、低浓度瓦斯发电等多个循环经济链,初步实现了产业在循环中提升,资源在循环中增值,排放在循环中减量,环境在循环中改善。
“劣转优”,重建资源价值
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徐矿集团经过100多年的开采,许多矿井因资源枯竭被迫退出,仅2001年以来就关闭了10对矿井,1万多亩土地需要开发。在土地闸门日益控紧、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如何盘活和用好存量土地资源,如何变废为宝,把土地闲置的劣势转化为资源优势,是转变增长方式的又一重大考验。徐矿集团成立土地整理公司,按照“整体考虑、区别对待、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产业培植、土地置换、内涵扩展、加强管理、有效合作等综合措施,最大限度盘活衰老矿区的土地、房产、自营铁路、闲置设备等存量资源,衰败的采煤迹地正向新型产业园区和现代矿工居住社区转型。
开发富余人力资源。人既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也是消耗财富的主体,用好了就是财富,用不好就是包袱。近年来,徐矿集团通过整合和灭失分散小企业精简岗位工作人员,依靠人力资源专业化公司相互调剂余缺人员,建立专门培训机构培训在岗和再就业人员,最大限度地把富余人员减下来、培训好,集中优质人力资源,开展大规模创业活动,不仅减轻了企业负担,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把包袱变成了财富,人多的劣势正转变为外创增收的优势。
“灰转绿”,建设生态文明
着力打造绿色矿区。徐矿集团坚持高耗企业低碳发展,“十一五”期间共计投入7亿元实施了143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项目,累计节能41.9万吨标准煤,万元产值能耗(tce/万元)从 2006年的 1.31下降到期末的0.69。同时还加快推进环境修复治理,按照“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居则居”思路,从2008年起,每吨煤提取20元作为“生态可持续发展准备金”,配合当地政府,采取煤矸石复垦、建湿地公园等方式,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生态萧条的采煤迹地变成环境优美的休闲度假园。
积极建设幸福家园。把棚户区改造与环境改善相结合,按照“分散向集中转移,矿区向城区转移”的要求,徐矿集团将矿区6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全部拆除,利用关闭矿井工广及其他自有土地,分五个集中片区。投入18.5亿元共集中新建100多万平方米棚改定销房,并按照市政建设要求完善配套设施,美化周边环境,1.3万多户矿工告别了低矮破旧的趴趴屋,住进了高档的矿工集中居住社区,矿区实现了由散向聚、由灰向绿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