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海外并购丰收年

2011-02-14罗佐县

中国石油石化 2011年4期
关键词:布里中海油达斯

■文/罗佐县

2010年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并购的共同特点是:并购策略日渐成熟,普遍重视资本运作;投资力度大;注重结构调整和布局的多元化。

在已经过去的2010年,三大石油公司的个案项目并购投资规模位居国内金融、电信、汽车、钢铁、电力企业海外并购之首,引领了潮流。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油企2010年海外并购金额超过3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随着兔年新春的来临,石油公司在海外并购方面更显得前“兔”无量。

2011年1月31日,中石油发表公告称,将收购英国化工集团于欧洲两座炼厂设施的股权,涉资10.15亿美元。中石油将占其中一家从事贸易活动的合资公司50.1%股权,以及另一家从事炼油业务的合资公司49.9%股权。这项交易将使中石油进入欧洲高端市场,建设欧洲油气运营中心。

无独有偶。中海油也在此前一天与美国切萨皮克能源公司(Chesapeake)达成第二笔页岩油气协议。前者同意以5.7亿美元收购切萨皮克位于美国科罗拉多东北部和怀俄明州西南部页岩油气项目共33.3%的权益。

种种迹象表明,如火如荼的并购浪潮已经在2010年到来,并将在2011年继续延续,中国石油公司的表现相当抢眼。

重视资本力量

2010年三大石油公司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施了积极的并购战略,这一点是符合发展潮流的。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世界著名跨国石油公司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跨国石油公司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并购的历史。

经济危机发生后,世界石油市场面临重新洗牌,新兴石油公司有望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对中国石油公司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并购有望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无论是对企业自身还是满足国内能源需求都是至关重要的。

2010年国内三大公司的并购项目虽各有差异,有自己的特色,但共性的特征亦是非常明显的。

特点之一是三大公司的并购策略日渐成熟,普遍重视资本运作。

油气并购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就上游领域而言,可以购买区块,也可以购买油田,可以是独资形式,也可以是合资形式。通过股权收购的资本运作方式可以快速实现收购方对目标区域的介入,技术含量高,见效快。2010年三大公司的主要并购项目均是通过股权收购方式进行的。

2010年3月中旬,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以31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阿根廷布里达斯公司50%的股权。这次收购对于中海油进军南美进而实现其全球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此次收购,中海油不但在南美地区建立了“桥头堡”,而且有效提升了公司海外油气储产量。

据称交易完成后中海油探明储量与平均日产量以油当量计算分别增加3.18亿桶和4.6万桶。但中海油收购布里达斯公司股权的意义还远不尽于此。这是因为布里达斯公司是阿根廷境内仅次于雷普索尔的第二大油气生产商泛美能源公司的股东,拥有其 40%的权益。泛美能源与BP公司有着深厚的渊源,BP持有其60%的股份。中海油收购布里达斯后间接获得了泛美能源20%的股份,与BP一道成为泛美能源公司的股东。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为弥补资金紧缺,BP有意出售其在南美的优质油气资产,其中就包括泛美能源。由于中海油持有泛美能源20%的股份,这样在竞购泛美能源公司时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0年11月28日,中海油在南美的合资公司布里达斯与BP签署了股权购买协议。根据该协议,布里达斯拟以约70.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BP持有的泛美能源中60%的权益。如果此项交易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那么中海油就等于成功地借助并购实施了资本运作的杠杆效应,同时能够大幅度提升公司的油气产量水平,在短期内实现上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大打非常规牌

油气并购的特点之二是顺应行业发展规律,注重结构调整。

经济危机后的油气收购从被收购的油气资产类型看有较大变化,非常规资源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2009年末,世界石油化工巨头埃克森美孚斥资410亿美元收购了以非常规油气资产为主要资产的XTO,为行业的发展竖起了风向标。2009年全年全球范围内的油气交易项目中非常规资产交易比例明显上升,这是经济危机后油气市场向外界传递的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结构转型信号。

三大公司在2010年的海外并购中都有对非常规项目的投资。中石油开展海外煤层气项目、中石化收购加拿大油砂项目股权、中海油进入美国页岩油领域,都很好地适应了这一形势。在当前常规油气资源开采难度日益加大的条件下,把目光瞄向非常规是石油行业发展的趋势。这一点在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经营过程中都得到了体现。

三大石油公司中,中石油上游力量最为强大,海外经营的基础也更为雄厚。

2010年,中国石油与皇家壳牌集团联合,以3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Arrow Energy公司的股份,进一步巩固了国内最大煤层气生产商的地位。为开展此项收购,中石油做了精心准备。早在2010年的3月份,中石油和澳大利亚壳牌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就成立了合资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权。2010年3月,新成立的合资公司与Arrow公司签署了股权收购协议。协议规定,合资公司将拥有Arrow公司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煤层气资产和国内电力业务、澳壳牌在昆士兰州的煤层气资产,以及澳壳牌在格拉德斯通市和柯蒂斯岛拟建液化天然气生产项目。项目收购完成以后,中国石油将把部分煤层气直接输送到液化天然气厂加工,然后对外销售。中国石油在柯蒂斯岛的液化天然气厂估计年出口能力为700万至800万吨。

尽管此项收购对中石油天然气储量增长的贡献不大,比例不足1%,中石油此项收购还是有很多的可圈可点之处。

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油气行业受到猛烈冲击,危机之初的并购较危机前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抗危机举措逐步取得成效,油价逐步回升,并购开始升温。但危机后的并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那就是投资方虽有热情,但真正面对收购时颇为审慎,对风险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此,在收购时倾向于联合竞购以化解风险。中石油与壳牌公司联合收购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策略。

布局多元化

石油公司并购的另一个特点是并购区域布局多元化,资金不仅投向不发达地区,而且流向发达地区。2010年10月11日,中海油宣布以10.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商切萨皮克能源公司位于得克萨斯州南部的一个名为鹰滩的页岩油气项目1/3权益,从而在5年前失手尤尼科项目后首次通过并购成功进入美国油气产业领域,为日后进入北美地区奠定了基础。

中石化也在收购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之后成功进入南美市场。中石化虽然是国内最大的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商,但同中石油、中海油相比,上游资源条件较差始终是困扰中石化的短板。从国际石油行业的发展经验看,中石化原油自给率要远远低于国际综合性石油公司的平均水平。据统计,BP、壳牌、埃克森美孚2000年-2009年以来上下游结构的比例大约为60%。中石化与之有较大差距,考虑海外份额油在内目前的水平也就仅为30%。在低油价时期这样的结构尚足以应付油价波动,一旦油价上涨,经营压力便会陡增。

本着科学发展的需要,中石化提出了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以及打造上游长板的战略目标,并为之制定了翔实的海外发展规划。在新的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中石化将海外并购作为今后公司上游板块的重头戏,提出了到十二五末实现海外油气产量半壁江山的宏伟构想。

以71.09亿美元收购雷普索尔巴西子公司40%股份,这是中石化继其2009年以近76亿美元成功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取得伊拉克和西非油气资产后的又一次大型海外能源投资。通过此项协议,中石化成功进入了南美市场,将与雷普索尔共同开发巴西境内现有资产。这对中石化实现更多参与南美地区油气作业的战略目标,加快国际化发展,优化油气资产组合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布里中海油达斯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每个女孩都是公主
力控华康中海油透平数据远传项目
中海油的深海之殇
中控签约中海油粤东LNG接收站项目
西西里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