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大做强海外能源产业

2011-02-14本刊评论员

中国石油石化 2011年4期
关键词:国门石油企业

■ 文/本刊评论员

走出国门,海外创业,做大做强海外能源资产,会遭遇许多障碍甚至陷阱,但归根结底在中国企业自身。

胡体锦视涛为与本奥世巴纪马第历二史个性十的年华的盛正顿式聚揭会幕,;被李西克方强媒旋风式的欧洲四国之行,在欧美引起了强烈的期盼与狐疑;瑞士小镇的达沃斯论坛上,中国主题再次成为世界议论的焦点;就连兔年新春的中国春节,也成为全球热捧的东方嘉年华。尽管只是名义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经济规模第二,但中国的热度,无论春夏秋冬持续发酵。这个春节的民间鞭炮焰火依然轰轰烈烈,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百姓在尽情发泄民族复兴的自豪之情。此时此刻,世界在以复杂的心情和表情打量中国,中国也在以冷热交织的心态观察世界。

其实,中国人心里很明白,中日两国的GDP总量基本上没有拉开距离。但日本国民只有两亿多,中国人口高达13亿,孰强孰弱,一目了然。更何况,最近25年来,日本海外经济增长速度惊人,国内生产总值(GDP)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已不足40%。资料显示,1983~2007年,日本海外企业销售收入由零增长到20903亿美元;海外总资产由2720亿美元增加到54025亿美元,增长近20倍;海外纯资产由373亿美元增加到22143亿美元,增长近60倍;外汇储备由244亿美元增加到9733亿美元,增长近40倍。目前日本海外经济的规模相当于国内经济的1.58倍。仅此一项,中日两国之间的差距就绝非一两年的距离。

一切都始于刚刚落幕的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危机之前,中国政府早已制定了“走出去”战略,但企业在实施过程中,步履蹒跚,阻力重重。危机爆发后,中国领先全球各大经济体,率先触底反弹,强劲复苏。中国外汇储备达到创纪录的2.8万亿美元,为企业逢低吸纳海外优质资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危机撕裂了许多海外企业的资金链,破产案例、待售资产大量涌现,全球市场面临重新洗牌,中国企业迎来了通过海外并购迅速做大做强的难得机遇。

普华永道的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增长趋势十分显著,并购交易数量增长超过30%,达到创纪录的188宗,已披露的交易金额合计约380亿美元。这些并购活动主要集中在资源领域,其中又以能源(石油和天然气)项目的并购最为引人注目。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巨头,成为国际并购舞台上的热门明星。

1993年中国告别了石油自给自足的年代,第一次成为净进口国,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中国的石油企业第一次走出国门,开始了海外收购并购、经营开拓的历史性转型。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中国石油人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石油市场上。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求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但最终以撤回收购告终,上演了一出悲壮的“走出去”大剧。从那以后,经历了诸多挫折的中国企业逐步成熟起来,成功收购并购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尽管在市场的眼里,中国石油企业的并购手法仍显青涩,但也不得不承认,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已越来越不容忽视。

在全球化不可逆转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靠本国资源支撑发展,更何况像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走出去”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并购收购更是被跨国企业反复证明了的发展捷径。业内专家的分析显示,2011年国际市场的并购环境相对有利,机遇千载难逢。

当然,并不是说前方一片坦途。导致金融危机的全球结构性矛盾至今未见大的改变,后危机时代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更加扑朔迷离,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日关系、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都处在重新适应、加速磨合的特殊时期,特别是各种各样的“中国威胁论”此起彼伏,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拓展之路埋下了一个又一个陷阱,设下了一个又一个障碍,“走出去”不会轻松。中国有句老话,“打铁先要自身硬”。走出国门,海外创业,做大做强中国的海外能源资产,关键在中国企业自身。能不能揽这个瓷器活儿,看的是你有没有那个金刚钻

猜你喜欢

国门石油企业
石油石化展会
企业
企业
企业
走出国门的“中国造”
千顷月季喜“出嫁”飘洋过海出国门
奇妙的石油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何国门
月嫂变“金”嫂 走出国门也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