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研究
2011-02-13陈波章晶晶
陈波,章晶晶
(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1个城市,如果没有体现自然特色的花草和绿荫,就无法消除城市的雾尘污染和降低各种声浪喧嚣,更不能使人产生仰望晴空蔚蓝,远眺青山秀峦,近看树荫草丛的愉悦情调。相反,夏天给人以烦热,冬天则逆温层笼罩,有害气体不能扩散,还会直接危害居民健康。因此,园林绿化是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植物材料(包括树木、花卉和草坪)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和保证,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配置是否合理。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并举。
园林植物配置方式千变万化,在不同地区、场合、地点,由于不同的目的、要求,可有多种多样的组合与种植方式。由于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在不断地生长变化,所以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效果。但植物群落的配置仍然是有章可循的,从植物群落的材料组成来分,主要有复层树群、密林、疏林草地、花境、草坪等几种类型;从植物群落的功能作用来分,主要有观赏型、游憩型、环保型、科普型、文化型和生产型等几种类型;此外,还有两类位置较为特殊的植物群落,即滨水绿地群落和道路绿地群落。以上各种植物群落几乎可以囊括城市中常见的绿地类型,对这些绿地群落植物配置模式的植物组成、配置手法、具体范例等进行研究、总结,对于蓬勃发展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和实施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植物群落的基本模式
1.1 复层树群
树群是由二三十株至数百株的乔灌木组成大片树木群体的植物配置方式,在园林中应用最多,属于模拟自然的人工栽培群落[1]。此类植物群落的基本模式为:乔木—灌木—地被—草坪。如湿地松(马尾松、枫杨、无患子、枫香、香樟、臭椿、广玉兰、珊瑚朴、乐昌含笑等)—鸡爪槭(红枫、红羽毛枫、木绣球、琼花、珍珠花、金钟花、紫藤、蜡梅、山茶、杜鹃等)—铺地柏(紫叶小檗、紫金牛、洒金东瀛珊瑚、龟甲冬青、八角金盘、熊掌木等)—沿阶草(麦冬、吉祥草、狗牙根、剪股颖、红花酢浆草等)。在种类搭配上除考虑生态习性、种间关系以外,以色叶为主进行组合,一般采用针、阔叶树搭配,常绿与落叶树搭配,乔、灌、草搭配,形成丰富的林冠线和春花、夏绿、秋色(实)、冬姿季相变化的人工群落。群落上层选用喜光的大乔木如针叶树、常绿阔叶树、秋色叶树等,群落中层选耐半阴的小乔木和花灌木,耐阴的种类置于树林下,喜光的种类种植在群落边缘,下层选择耐阴的地被和草本植物。
研究表明,这种模式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叶面积指数、物种多样性和空间绿量,从而发挥最大生态服务功能及良好的景观功能,最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同时景观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明显。
1.2 密林
成块、成片、大面积、高密度栽植的乔灌木,以形成林地和森林景观的植物配置方式叫做密林。此类植物群落的基本模式主要有2种类型:乔木—灌木—草坪,或乔木—草坪。
第1种类型即混交林模式,如香樟(黑松、湿地松、广玉兰、桂花等)—洒金东瀛珊瑚(八角金盘、熊掌木、长柱小檗、枸骨、火棘等)—沿阶草(麦冬、阔叶麦冬、吉祥草、草地早熟禾等),这种模式以较大密度栽植的常绿乔木为主体,植物种类在2种以上,郁闭度一般在0.7以上,往往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特别突出了冬景特色,可作为分隔空间、背景或一般不让人进入的绿地。混交密林有深远壮阔之美,树种丰富,林冠线有起伏,林缘线富于变化。混交密林浓荫蔽日,略显阴森,可在林缘局部地段种植色彩亮丽的观花、观叶灌木或草本花卉,以增加亮度,提高观赏性。为使游人深入林内,林内道路两旁要留有空间,垂直郁闭度不宜太大,以减少压抑与恐慌感。林中或留出空地,或利用林间溪流水体种植水生花卉,也可以附设一些简单构筑物,以供游人作短暂休息之用。
第2种类型即纯林模式,如水杉(落羽杉、池杉、金钱松、银杏等)—沿阶草(蝴蝶花、麦冬、中华常春藤、石蒜等),这种模式以较大密度栽植的落叶乔木为主体,常为规则式种植,体现简洁之美和单种植物的群体美,往往具有壮观的秋色叶景观,冬季落叶后也可观干。但季相变化不丰富,林冠线、林缘线单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可以采用异龄树种组合配置,结合地形变化,使林冠线得以变化,林区外缘可配置同1树种的树群、树丛和孤植树,以增强林缘线的曲折变化。
研究表明,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混交密林由于物种丰富,绿量较高,抗病虫害能力强,比单纯密林生态服务功能好,因此应提倡大力营建混交林,纯林不宜太多。
1.3 疏林草地
稀树草原本是在热带干旱地区以多年生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所构成的大面积的热带草地,其间混杂生长着耐旱灌木和非常稀疏的孤立乔木,呈现出特殊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外貌,亦被称为“萨王纳林”。西方将它应用于园林,即疏林草地。近些年来,在我国园林造景中也广泛应用。疏林草地一般具有稀疏的上层乔木,其郁闭度在0.4~0.6之间,而以下层草本植物为主体,但比单一的草地增加了景观层次。此类植物群落的基本模式为:乔木—(灌木、藤本)—草坪。如雪松(银杏、无患子、枫杨、枫香、金钱松、悬铃木等)—沿阶草(麦冬、吉祥草、草地早熟禾、高羊茅、狗牙根等)。疏林草地是园林中应用较多的1种植物配置形式,它在有限的绿地上把乔木、灌木、地被、草坪进行科学搭配,既提高了单位叶面积系数,又为人们游憩提供了开阔的活动场地。疏林草地的植物配置应遵循以树木为本、花草点缀的原则。选用的树种,应该具有开展伞状树冠,冬季落叶,叶面积较小,树体高大,树荫疏朗,生长强健等条件;在观赏特点上,花和叶的色彩要美,叶的外形要富于变化,分枝的线条要优美,树干色泽要好,最好要有芳香性,不宜选用有毒和有刺的树种。按自然式栽植,做到疏密相间,有聚有散,错落有致。林下草坪要耐践踏,最好秋季不枯黄,尽可能让游人在草坪上多活动,一般不建园路,林地边缘或林下可栽植宿根花卉供人观赏。
但是,在疏林草地模式中,由于联系上层乔木和下层草坪的中层植物(灌木)较少或缺乏,无法体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景观过渡及结构的完整性,其生态效益也较低。
1.4 花境
花境是以多年生花卉为主,外沿呈带状,内部花卉栽植呈自然式块状混交,以模拟自然界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状态的1种花卉应用形式[2]。此类植物群落的基本模式为:花灌木—草花。如山茶(杜鹃、十大功劳、紫荆、木槿、金丝桃、棣棠、金钟花、八仙花、月季等)—鸢尾(萱草、芍药、蜀葵、玉簪、美人蕉、风信子、郁金香、一串红、三色堇、万寿菊等)。花境的植物选择,要能体现出植物的形体与色彩,主要观赏其群体的自然美。一般宜选用能露天过冬、不需特殊管理的宿根花卉、部分花灌木和一二年生花卉,球根花卉多作为填充材料。这些花卉要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且花期较长,除一二年生花卉需每年栽植外,应能保持3~5年的景观效果,枝叶过密或过疏都不宜多用。
花境模式由于无树木遮荫,灌木与草花长势良好,且季相变化明显,开花时景观效果良好。但从居民活动角度考虑,夏季存在日晒问题,空间层次不突出,绿量小,生态服务功能较差,群落寿命短。
1.5 草坪
草坪是选用多年生宿根性禾本科或莎草科植物的单纯或混和草种均匀成片密植的种植类型,也称草地。草坪植物通常应耐践踏,株丛矮小紧密,满足游人游憩与活动的需要,还要有较长的绿色期,保持稳定的观赏性能,而且地下茎发达,抗寒抗旱性强,耐粗放管理。此类植物群落主要以草坪为主,草种如草地早熟禾、高羊茅、剪股颖、结缕草、假俭草、黑麦草等,并零星点缀一二株乔木或成片花卉。
草坪视觉效果好。但忽视了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植物配置结构不稳定,寿命短,绿量小,再加上人工修剪、灌溉、除杂草、病虫害防治等养护费用较高,应该尽量限制其面积,只适宜在入口空间或广场绿地使用,作纯粹的观赏型绿地。
2 不同功能的典型群落模式
2.1 观赏型
观赏型园林植物群落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相结合,强调整体的观赏效果,基本不考虑人的游憩行为,是公园主要景点、城市广场、服务半径内固定人口较少的单位入口空间、居住区入口及交通干道两侧等地段的主要布局手法。观赏型植物群落的物种比较丰富,且以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种类为主,群落的垂直结构较简单,高大乔木种类和数量不多,往往通过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搭配和人工造景艺术展示出美的韵味,加上复杂的水平分布格局,使整个植物景观在一年四季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3]。群落周围铺装均以交通为主要目的,行人较少长时间驻足。因其作为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较差,故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所占比例应严格控制。该模式以景观美化功能为主,生态服务功能为辅,强调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态、色彩、线形优美与质地细腻光滑,以及与外围观赏角度的合理安排。
群落模式。一般以整齐修剪的草坪,绚丽的色块、花带,精致造型的植物,个体优美的孤植树,精心搭配的中心小型乔灌地被或灌木地被观赏群落,开敞的空间效果为特色,或者用绿篱围合的大块绿地。
具体模式有:枫香+香樟—红枫;石楠—石蒜+鸢尾;玉兰+广玉兰—杜鹃;南天竹—火棘;银杏—山茶;海仙花—云南黄馨;枸骨+鸡爪槭—紫叶小檗;八仙花—酢浆草+一串红;龙柏—海桐—三色堇+郁金香等。
2.2 游憩型
游憩型植物群落的主要特点是市民能够进入绿地,在绿地中游憩、散步、活动、交谈,绿地的绿化与硬化比例一般为(2~3)∶(7~8),减少用绿篱大片围合的绿地量,使绿地更具有人情味[4]。游憩型植物群落应强调人性空间的建立,铺装布置在群落中央且与外表环境尽量隔绝,在铺装中设置一些花架、座凳、亭廊等服务设施来满足游人的游憩需要,座凳可设置不同高度、不同形式,以备不同身高游人选择。空间以灵活多样,隐蔽幽静为特色。该模式强调生态服务功能与景观美化功能并重,平面结构强调上层乔木合理的覆盖度与空间分隔处的密度,垂直结构强调适宜的相对高度,季相结构强调四季景观富于变化。
群落模式。大多以疏林草地乔草结构为主,在植物配置中以冠大荫浓的高大落叶乔木形成上层遮阴空间,增加舒适度;乔灌草或灌草结构为辅,矮小灌木形成半封闭空间,高大灌木形成全封闭空间,分隔与联系相结合,大小空间尺度相宜。以小密度的乔灌草立体复层结构,创造舒适、悠闲的游憩环境。同时,可最大程度上增加空间绿量,充分发挥群落的降温增湿、滞尘减噪、吸污杀菌等生态效益。
具体模式有:雪松—樱花;乐昌含笑+木荷—垂丝海棠+含笑—八仙花;湿地松+香樟—红枫+木槿;枫杨—杜鹃—沿阶草;水杉—十大功劳—蝴蝶花等。
2.3 环保型
环保型植物群落强调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以及与外界的噪声、污染相隔绝,形成一个安静、空气清新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主要设置在单位、居住区、公园等绿地周围,以及市民进入较少的大片绿地中。环保型植物群落模式的类型较多,例如防化学污染的、防风降尘的等等,其组成物种一般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对污染物质具吸收和吸附能力,如女贞、夹竹桃、珊瑚树、石榴等,它们的垂直结构比较复杂,乔木种类和数量都较多,灌木层的组成也应比较丰富,而水平分布格局却较简单,群落的规模大,分布面积广。
群落模式。注意选择绿量大,滞尘、吸污、防风功能较强的树种,在不同空间层次上形成紧密的乔灌草立体空间复层结构,群落突出其生态服务功能、隔离防护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特点。以具有较高生态效益的植物构成异龄复层混交群落,群落内部以斑块混交的模式,构成多样化的群落空间,突出群落的生态价值和自然景观。植物选择以适应性为出发点,多以乡土植物为主。该模式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景观美化为辅,注重群落在调节气候、减噪、滞尘、吸收有害气体与遮荫等方面的功能;平面结构强调其较大的相对密度与覆盖度,垂直结构强调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与相对高度,季相结构强调较长的绿期。
具体模式:防风型群落模式。以乔木为主,可配合种植一些灌木与地被,如黑松—金钟花—铺地柏+爬山虎;紫楠+浙江楠—洒金东瀛珊瑚—沿阶草等。防风林带以半透风结构效果为好。防风林要达到最好的防风效果,应由10行以上树木组成。植物降低风速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植物形体的大小、枝叶繁茂的程度等,对于植物个体来说,防风效果乔木好于灌木,灌木好于草本;阔叶树好于针叶树,常绿阔叶树又好于落叶阔叶树。
减噪型群落模式。乔木、灌木、地被相结合,形成复层结构,如水杉+桂花—夹竹桃+八角金盘—沿阶草+麦冬;雪松—石榴+海桐—吉祥草;池杉—珊瑚树—石菖蒲等。减噪型群落应具有良好的层次与密实度,整体上形成自内向外由高到低的种植梯度,植物宜采用枝叶紧密的种类,一般应用树冠垂直发展的高大乔木和浓密的中型常绿乔木组成混交的隔音林带,株距3~5 m,减噪效应明显,景观层次丰富。
抗污型群落模式。由抗污能力较强的树种组成的过滤、净化空气,防治大气污染的林带、林地,如侧柏+广玉兰—罗汉松+夹竹桃+小叶女贞—草地早熟禾;香樟+榆树—夹竹桃+大叶黄杨—凤尾兰;水杉+女贞—海桐+八角金盘;臭椿+苦楝+龙柏—山麻杆+珊瑚树;枫杨+龙柏—枸骨+海桐—狗牙根。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工厂污染源附近。采用抗污净化混交林带的植物配置方式,效果最好,但林带宽度应在30 m以上,而且其布置位置应在污染源下风方向的污染物密集降落区。根据污染物排放的不同情况而选用抗污净化性能强的植物材料。
保健型群落模式。将植物配置成一定的生态结构,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此类植物种类不是很丰富,以一些具有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的物种为主,群落的结构也较简单,通常结合观赏型园林的特点进行建设。如香樟+银杏—含笑+栀子花;山鸡椒—十大功劳+圆柏球;湿地松—罗汉松+栀子花;玉兰—枇杷+结香;龙柏—罗汉松—铺地柏;银杏—桂花+含笑—金丝桃;枇杷+丁香+桃—八仙花+八角金盘;银杏+香樟+桂花+胡颓子—薰衣草;含笑+蜡梅+丁香+桂花—结香+栀子花—玫瑰等。
2.4 科普型
科普型植物群落模式指运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种不同的人工植物群落,使人们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中获得知识,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主要通过培育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价值的植物,向人们展示自然规律和生态知识。如药用植物、珍稀濒危植物、表达一定自然现象或自然规律的植物(如植物为适应逆境而形成的特殊器官或形态、植物的生存竞争模式、植物的生态位展示、植物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机制等)。
具体模式如建立木兰园、珍稀植物园、芳香植物园、百草园、名花园、市树市花园等类型的群落模式。
2.5 文化型
文化型植物群落模式通过将一些和历史、传说、宗教、习俗、社会文化、人类发展相关的具有人文色彩的植物组合在一起,形成文化展示群落,提高绿地的文化品味和游赏的趣味性[5]。不同的植物材料,运用其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布局则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和环境气氛,如常绿的松科和塔型的柏科植物成群种植在一起,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气氛;高低不同的棕榈与凤尾兰组合在一起,则给人以热带风光的感受;开阔的疏林草地,给人以开朗舒适、自由的感觉;高大的水杉、广玉兰则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感觉;银杏则往往把人们带回对历史的回忆之中。因此,了解和掌握植物的不同特性,是搞好文化型植物群落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比较常见的模式是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如用苍劲的古松,象征坚忍不拔;用青翠的竹丛,象征挺拔、虚心、有节操;用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难、无所畏惧;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组合,象征“玉堂春富贵”;用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满天下”;用桂花、杏花象征富贵、幸福;用合欢象征合家欢乐;用色叶木引起秋的联想;用白花象征宁静柔和,用红花象征热烈欢快等。
2.6 生产型
生产型植物群落模式包括如下2种类型。
观光果园生态林模式。将林果生产和休闲观光相结合,建立休闲观光、园艺参与、林果生产相结合的观光果园生态林模式。
生态苗圃模式。打破苗圃常规的行列式和规则式种植的传统模式,按照苗木的生态学习性,根据自然生境中植物群落模式,阳性、耐阴、地被植物合理搭配,形成具有复合结构的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率的植物群落体系。
3 特殊位置的典型群落模式
3.1 滨水绿地
水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水给人以明净、清澈、近人、开怀的感受,古人称水为园林中的血液和灵魂。古今中外的园林,对于水体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视的。园林中的各类水体,不论它是园林的主景、配景还是小景,无一不是借助植物来丰富其内涵的。
一般来说,滨水植物群落的植物配置需遵循如下原则:①以树木构成主景。水边常栽植一株或一丛具有特色的树木,如红枫、樱花、鸡爪槭、垂柳等,以构成主景。②利用草花镶边或与湖石结合配置花木。自然式的驳岸,无论是土岸还是石岸,常常选用耐水湿的植物,栽在水边能加强水景的趣味,丰富水边的色彩。像黄菖蒲、芦苇等可突出季相景观,同时也富于野趣。在配置水边植物时,多采用草本或落叶的木本植物,它可使水边的空间有变化,因为草花品种丰富,经常更换可以丰富景观。③生动的线条构图。平直的水面通过配植具有各种树形及线条的植物,可丰富线条构图。我国园林中自古水边主张植以垂柳,造成柔条拂水,湖上新春的景色。此外,在水边种植落羽松、池杉、水杉等耐水湿树种均能起到线条构图的作用。另外,水边植物栽植的方式,探向水面的枝条,或平伸,或斜展,或拱曲,在水面上都可形成优美的线条。④优美的色彩构图。淡绿透明的水色,是调和各种园林景物色彩的底色,而水边碧草、绿叶,水中蓝天、白云,绚丽的开花乔灌木及草本花卉,或秋色叶植物都具衬托的作用。因此最好根据不同景观的要求,在水边或多或少地配置色彩丰富的植物,使其掩映于水中。⑤注重透景与借景。水边植物配植切忌等距种植及整形式修剪,以免失去画意。在有景可借的地方,应留出透景线,利用树干、树冠框以对岸景点。配置植物时,可选用高大乔木,加宽株距,用树冠来构成透景面。
具体而言,滨水绿地不仅包括湖、池、河、溪、泉等水边的植物群落,还包括堤、岛上的植物群落,以及水面的植物群落。
湖滨植物群落模式。湖是陆地上面积较大的有水洼地,是园林中常见的水体景观。一般湖面辽阔,视野宽广,多为宁静。水边种植时多以群植为主,注重群落林冠线的丰富和色彩的搭配。具体模式有:垂柳+河柳—红叶李+紫藤;垂柳—碧桃;水杉+乌桕—红枫—云南黄馨;湿地松+香樟—杜鹃+火棘—花菖蒲;广玉兰—紫薇+山茶—沿阶草;无患子+朴树—海棠+野蔷薇;水杉+落羽杉+池杉;枫香—迎春+金钟花等。
池畔植物群落模式。在较小的园林中,水体的形式常以池为主。为获得小中见大的效果,植物配置常突出个体姿态或利用植物分割水面空间,增加层次。中国传统园林中常建池。在现代园林中,在规则式地段,池的形状多为几何式,常以花坛或圆球形规则式树形相配。具体模式有:垂柳—碧桃;玉兰—鸡爪槭—络石;白皮松—红枫+枸骨—爬山虎;黑松—云南黄馨+紫藤+薜荔;麻栎+水杉+枫香—蝴蝶花+石菖蒲+鸢尾+萱草等。
河岸植物群落模式。河分为天然河流与人工河流两大类。相对河宽,若河岸的建筑物和树林较高,产生的是被包围的景观;反之,则产生开放感的景观。对于水位变化不大的相对静止的河流,两边植以高大的植物群落形成丰富的林冠线和季相变化;以防汛为主的河流,则宜以固土护坡能力强的地被植物为主,如白三叶、紫花地丁、蒲公英等。
溪旁植物群落模式。溪是发源于山区的小河流,受流域面积的制约,其长度、水量差异很大。但现在的园林中,多为人工形成的溪流。溪流两旁多配以密林或树群。溪在林中若隐若现,为了与水的动态相呼应,亦可将李属、梨属、苹果属等单个花瓣下落的植物配置于溪旁,形成落花景观。此外,秋色叶植物也是最佳选择。林下溪边配喜阴湿的植物,如蕨类、天南星科、黄菖蒲、虎耳草、冷水花、千屈菜、旱伞草等。
泉边植物群落模式。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和一种重要的排泄方式。由于泉水喷吐跳跃,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可作为景点的主题,再配置合适的植物加以烘托、陪衬,效果更佳。如杭州西泠印社的“印泉”,面积仅1 m2,水深不过1 m,但其泉边叠石间隙夹以沿阶草,边上种植孝顺竹1丛,梅花1株探向水面,形成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雅致宁静的景观。
堤上植物群落模式。堤在园林中不多见,常与桥相连,是重要的游览线路之一。杭州的白堤以“间株桃花间株柳”为其特色;苏堤除了突出桃红柳绿的景色之外,各桥头配置不同植物,而且隔一段距离换一些种类,以打破单调和沉闷之感。苏堤上的树种主要有重阳木、无患子、三角枫、垂柳、碧桃、杜鹃、金钟花等。
岛内植物群落模式。岛的类型众多,大小各异,一般分为孤岛和半岛。孤岛,人一般不入内活动,只远距离欣赏,可选择多层次的群落结构形成封闭空间,以树形、叶色造景为主,注意季相的变化和天际线的起伏。半岛,游人可入内活动,远近距离均可观赏,多设树林供人活动和休息;临水边或封或透,若隐若现,种植密度不能太大,能透出视线去观景。
水面植物群落模式。水面因低于人的视线,与水边景观呼应,构成欣赏的主题,多半以欣赏水中倒影为主。在不影响其倒影景观的前提下,视水的深度可适当在水面或水边点缀一些水生花卉。水边种植挺水植物,如菖蒲、香蒲、千屈菜、慈菇、芦苇;水中种植浮水植物,如睡莲、萍蓬草等。
3.2 道路绿地
道路绿地因其线形和长度,是城市绿地系统中与市民接触面最广的绿地类型之一,群落模式营建必须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道路绿地的隔离防护、生态服务与景观功能。具体包括:视线诱导、遮光和缓冲种植等交通功能;隔离噪音、滞尘、吸收污染气体,形成城市生态廊道、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等生态服务功能;体现地域特色和城市风格,构建城市景观廊道等景观功能。根据功能侧重点不同,可将道路绿地分为景观生态绿带和生态防护绿带两大类。按照其用地与植物配置的差别,分为群落型复层绿带与行道树型简易绿带。
群落型景观生态绿带。道路绿地宽度在5 m以上,注重节奏、韵律、视线变化,色彩等时空景观要素的搭配与景深、层次的对比,以高大乔木形成背景,中小乔木形成中景,观花观叶灌木构成前景,乔灌木采用针阔叶混交的方式,形成一定的景观序列。在植物选择上一般以其观赏性为出发点,根据道路特色的需要选择1~2种基调树种,3~4种骨干树种,不同地段选用不同乔灌木从而突出不同色彩效果与节奏韵律的变化。此类模式以景观美化为主,生态服务功能为辅。平面结构强调一定间距的变化,垂直结构强调林层富于变化,组成结构强调树种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季相结构强调四季景观的变化。
群落型生态防护绿带。道路绿地宽度在5 m以上,群落突出其隔离防护功能、生态防护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特点。以具有防护功能和生态效益高的植物构成异龄复层混交群落,群落内部以斑块混交或株间混交的模式,构成多样化的群落空间,突出群落的自然、野趣和生态价值。植物选择以其适应性为出发点,多以乡土植物为主。此类模式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景观美化为辅,注重群落在调节气候、减噪、滞尘、吸收有害气体与遮阴等方面的功能。平面结构强调其较大的相对密度与覆盖度,垂直结构强调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与相对高度,季相结构强调较长的绿期。
行道树型景观生态绿带。道路绿地宽度在5 m以下,突出植物的个体观赏性(形态、色彩、线条、质地)与整体的色彩与流畅线形,条件许可时尽量形成复层结构。在道路绿地较狭窄地段,可采用乔木与灌木单株间隔或1株乔木两株灌木间隔的方式,为突出观赏性,用大量草本、宿根花卉、整形修剪的观叶灌木组成色块、色带以增加观赏性。
行道树型生态防护绿带。道路绿地宽度在5 m以下,采用在调节气候、减噪、滞尘、吸收有害气体及遮荫等方面功能突出的植物或适生性较强的乡土植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增加群落密度与高度,使其具有较大的绿量。
[1]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吉祥.园林植物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陈芳清,王祥荣.从植物群落学的角度看生态园林建设:以宝钢为例[J].中国园林,2000,16(5):35-37.
[4]韩轶,李吉跃.城市森林综合评价体系与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5]彭镇华.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