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互助县草地资源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
2011-02-12赵玉莲谢先福
赵玉莲 谢先福
(1.青海省互助县草原工作站,互助 810500;
2.青海省互助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互助 810500)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隶属海东地区行政公署管辖,介于东经101°46′~102°45′,北纬36°30′~37°09′。地处达坂山南麓,北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连;东北以大通河与甘肃省天祝县为界;东与乐都县接壤,南与平安县隔河相望;西南靠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北长约64 km,东西宽约86 km。总土地面积342 480 hm2,占海东地区总面积的18.5%,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47%。呈明显的高原大陆型气候,年均温3.4 ℃,极端最高温29 ℃,极端最低温-33.1℃;年平均无霜期110 d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 521.7 h;土壤从11月中旬开始冻结,来年3月解冻;年平均降水量为534.4 mm,集中在6~9月,川水地区平均359 mm,浅山400~500 mm,脑山500 mm以上。年蒸发量1 204 mm,多东南风和西北风。干旱、冰雹、霜冻、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频繁。从立地类型到气候特点,植被类型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有浅山的干旱丘陵草坡,也有脑山的灌丛草甸、高山草甸和疏林草场;浅山干旱少雨,脑山降雨丰富,植被盖度较大,有耕地面积105万亩。
2 草地资源利用现状
2.1 天然草地资源利用现状
草地类型从南到北随气候条件和海拔高度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5个草地类型,分别为山地干草原类、山地荒漠类、高寒草甸类、山地草甸类、附带草甸类。山地干草原类面积18.77万亩,山地荒漠类面积9.89万亩,高寒草甸类面积146.01万亩(其中,高寒草甸亚类80.96万亩,灌丛草甸亚类38.52万亩,疏林草甸亚类26.53万亩)。山地草甸类面积3.0万亩,附带草地类74.28万亩,人工草地1.51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253.47万亩。其中,暖季可利用草场119.48万亩,冷季可利用草场133.99万亩,全县各类草地年平均产草量172.9 kg/亩。
目前全县退化草地面积193.5万亩,主要分布在林川乡、南门峡镇、东沟乡、五峰乡、丹麻镇的草山草坡;沙化面积面积42万亩,主要分布在红崖子沟乡、松多乡、哈拉直沟乡的草山草坡;盐渍化面积12万亩,主要分布在西山乡、蔡家堡乡、塘川镇的草山草坡。
2.2 人工种草资源利用现状
全县每年农田种草近8万亩,牧草种子田0.15万亩,套复种胡萝卜等多汁饲料3万亩,种植品种主要以燕麦、箭筈碗豆和德国FF-10000饲用甜菜为主。其中,燕麦与简筈碗豆混播复收作为互助县农田种草工作的主推项目已在全县范围内得到实施,并已形成规模化种植,在半浅半脑地区2茬收割鲜草亩均达到了7 500 kg;为引进推广优良牧草品种,加快人工种草步伐,从2006年开始引进推广了德国FF-10000饲用甜菜种植试验,获得了成功,亩均产量达到了2 t,全县年种植德国FF-10000饲用甜菜6 000亩。试验表明,德国FF-10000饲用甜菜品种不仅在浅山和川水地区能够高产,而且在互助县土地面积较广的脑山地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推广价值。
在牧草种子生产上年建成燕麦种子田1 500亩,苜蓿等其他豆科牧草种子田100亩,在牧草种子经营上每年能精选燕麦良种20万kg,向县外输出燕麦、苜蓿等牧草良种4.5万kg、灭鼠饵料12万kg,捆裹草捆42万kg。
在燕麦品种的研究上,近年来依托燕麦体系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不断积累经验,区域试验表明,在互助县正常的自然气候条件下,抗逆性较强的皮燕麦品种有林纳、加燕2号,巴燕4 号次之,青引2号较弱;抗逆性较强的莜燕麦品种有NEON、青永久887,草莜1号、青莜2号次之。其中,青永久887抗旱性、抗病性较弱,青莜2号抗倒伏性较弱;为扩大牧草的种植品种,相继引进了饲用玉米,红豆草等一些饲用价值高的牧草品种,在红崖子沟、威远镇等地区种植,牧草产量较好。
3 存在问题
草地投入少,建设力度不够。草地建设投资少,群众自筹困难,草地改良只是治标不治本,尤其是退耕以后农民放松了鼠害防治,造成大面积鼠虫害成灾,破坏了草地生态环境,降低草地生产力。
缺乏牛羊“舍饲圈养”和合理利用草原的优惠政策。退耕还林草工程和省政府禁牧令的实施,大部分高寒草甸与灌丛草甸由于“退一还二”荒山造林,舍饲圈养习惯尚未形成,迫使牛羊大量出栏,存栏下降,影响农民养殖积极性和经济收入。
草原监理体系不完善、设备不健全。草原防火设备如风力灭火器、传真机、指挥车都没有配备购置,又没物资储备库,有些乡镇畜牧草原站没有报替电话,为草原防火工作带来了隐患。
4 治理对策
进一步扩大农田种草面积。把优质1年生饲草料的生产纳入到农业耕地生产之中,大力推行种草养畜和草田轮作,以饲草生产为纽带,把农牧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业耕地的高投入高产出,建立稳定的良种供应体系,搞好草籽的培育、繁殖及推广工作,及时向农牧民提供优质草种,实现牧草的良种化生产,提高高产优质牧草在农田种草的面积比例,搞好牧草种植、收贮技术服务,为全县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积极调整作物产业结构,扩大农田种草面积。
强化草原监理工作。健全规章制度和草原执法主体,强化行政职能,规范草原使用行为对县内草原开矿、取土、采砂、滥挖虫草和草原开垦等的使用行为进行规范管理,规范临时使用草原程序,规范草原执法程序和行为,加强对非法开垦草原的打击力度,对影响面广,危害性大的典型案件进行公开处理,公开曝光,制止破坏草地资源的行为。积极探索草原合理放牧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杜绝了草原乱牧、滥牧、代牧、抢牧行为的发生,规范草原使用行为,从源头上扼制草原利用的不合理行为,提高草地生产力,逐步实现草畜平衡。
针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大量围栏圈占草地的实际情况,本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尽快拿出草原与林业用地可持续利用发展规划,认真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结束草原管理相对滞后的局面。落实“草原有主、放牧有序、利用有偿、偿还草原”的良好草原运行机制。搞好退耕还林牧牧草的后续利用,提高牧草的利用率,使草原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进一步做好以草定畜工作。落实以村为单位的草原承包管护责任制,严格核定村级草原放牧载畜量,防止草原超载过牧行为发生,引导群众发展舍饲圈养、优质高效畜牧业。出台核定村(户)载畜量的可操作性的文件,实现轮封轮牧、围栏草地、刈割利用、补播、灭鼠、灭毒杂草等措施,提高草地生产力,达到永续利用,规范草原使用行为的目的。
争取“草场综合治理”项目,加大草原投入,积极开展草原灭鼠、封育改良等建设工作。多渠道争取资金,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草原灭鼠和灭除毒杂草等工作恢复对天然草地植被,巩固“退耕还草工程”成果,制定管理制度,落实管理措施,正确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积极争取省农牧厅“草原防火办公室防火体系建设项目”,购置先进的测量仪器,完善办公设备条件,健全互助县的草原防火监测体系,使草原监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在草产品加工、牧草产业化建设方面积极立项目,争取资金,购置牧草加工机械设备、修建库房地,力争通过草产品加工做大做强全县的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