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鸭的疾病防治措施
2011-02-12朱清妹
朱清妹
(江苏省张家港市畜牧兽医站,张家港 215600)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一定比例的鸭放入稻田,利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内生产无公害大米和鸭肉,使得稻和鸭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
近年来,由于稻田、水源等不断遭受农药、生活垃圾、病死畜禽等有害物质的污染,致使稻鸭共作常常出现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给养鸭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从而制约养鸭业的发展和挫伤养殖户的积极性。为此,结合本人工作经验,介绍稻田养鸭疾病防治技术:
(1)尽可能让出壳后1天内的鸭开始饮水和采食。避免拖后,引起鸭苗饮水过度,导致死亡,即鸭苗水中毒。
(2)每天要在鸭棚内投放一定量的饲料供仔鸭食用。可以采用定时饲喂或者自由采食2种方式。稻田有杂草和害虫,可以提供鸭只的微量元素和粗纤维,但不能提供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往往鸭子长势慢,体力差,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症状,死亡率高。有的养殖户鸭苗7日龄开始,从不投喂饲料;半个月下来,鸭雏长势出现营养不良,龙骨凸显,有严重则是腿部瘫痪,因体力不支,往往饿死在稻田中。
(3)要抓好防疫,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如接种鸭病毒性肝炎苗、禽流感疫苗和鸭瘟弱毒冻干苗等,提高鸭群的抗病能力,从而防止鸭群传染病发生。一旦发现鸭群中有传染病在流行,要迅速进行隔离,停止放养,及时确诊后治疗,把病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进行严格的消毒,对被污染的物品用具进行消毒,病死鸭要进行深埋。
(4)饲养鸭只夜间回棚后,需要仔细观察鸭群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患病的鸭只,并隔离饲养,做到早用药,早治疗;降低鸭群的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由于部分养鸭户缺乏病健隔离意识,致使同群健康的鸭只患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准确诊断,规范用药,避免误诊和错误、过量用药。对常常会因误诊或者错误的用药,导致鸭只死亡率升高。还有的不按照说明书的用量来用药,过量用药也会导致鸭的药物中毒,从而导致死亡。
(6)稻田一旦需要用药,需要把鸭群圈养,避免农药中毒。中毒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病快,发病率高,来势猛,死亡率高。稻田的田埂边上习惯用草甘膦,对人体相对毒性低,但对鸭只是相当敏感,所以,尽量避免或者避开鸭群接触农药。在投放灭鼠毒饵时,由于没有按要求投放,致使牧鸭误食而引起中毒。在投药前,事先未通知放鸭户,从而造成稻鸭共作而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