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胃减少血糖波动体会
2011-02-12刘学兰付文杰
刘学兰,付文杰
(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云南昆明 650021)
血糖波动在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流行病学研究及不断增加的大量资料都显示了血糖波动可激发氧化应激、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继而导致各种血管病变[1]。因此,减少血糖波动可减缓糖尿病患者心脑肾及外周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近 1年来,笔者对 200例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发现61%的血糖高峰值集中在上午 7—11点,根据《子午流注针经》推演,辰时(上午7—9点)属胃,巳时(上午9—11点)属脾[2],所以笔者认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同处中焦,为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所需一切气血津液均赖之以化生与运输。如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脾胃功能失去协调平衡,不能化生阴血阳气,气血生化不足,散精失常,膏汁下流,则会引起血糖波动。
1 发病机制
脾胃在机体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医学认为,养生贵在调理脾胃、充足元气。若元气不充,诸病由此而生,然而元气的充足与否,要看脾胃有无损伤[3]。如心血的化源、肺气的充沛、肾精的滋养、肝血的归藏,均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关系密切。脾胃功能失调,原因众多,然不外乎外感、内伤。因外感者多系六淫之邪侵犯脾胃;因内伤者,或由饮食不节(洁)、恣食生冷肥甘之品;或由情志过激、忧思过度;或由劳累所伤、房室不节;或大病久病之后,耗伤气血、损伤元气。凡此种种因素,皆可内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纳运失司,不能正常调控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动态变化而出现血糖波动。
2 辨证论治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重视脾胃的调理,是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调理脾胃的方法很多,如益气、养阴、清热、燥湿、理气、活血等,无论虚实寒热,皆以健脾为先[4]。健脾之法,重在益脾气,复正气,其中要特别注重升发脾胃阳气。临床上笔者常用升麻、柴胡以升发清阳,黄芪、党参、白术、甘草以益脾胃,补中气调后天之虚;常酌加黄连、黄芩、蒲公英、栀子等苦寒药,升阳与降火相辅相成,阳气升发,元气充沛,有利于阴火潜降,而阴火的潜降也有利于阳气的升发。在调治脾胃的过程中,时时结合脾胃的生理特点,用药注意升降,补不可过腻、攻不可太过、寒不可过甚、热不可过燥,应以适度为原则,因为脾胃虚弱之人必运化无力、纳摄无权、枢机不利,如一味呆补则易阻滞气机,反见胸痞脘闷更甚,纳食更差。故在补脾方中,应加运脾、行滞之品,如陈皮、砂仁、香附等药,以调畅气机,二者相得益彰,若兼有气滞、痰凝、血瘀、停饮、食积,则更应重视补中有通,以恢复脾胃转输、升降、运化的功能。常用的调治脾胃之法如下。①辛开苦降法:适用于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寒热错杂所致的胃脘痞闷、闭塞不适、恶心呕逆等症,方用半夏或生姜泻心汤加减。②运脾除湿法:适用于湿浊中阻、脾失健运所致的腹胀、纳呆食少、便溏、苔白腻等症,方用二陈平胃散加减。③清热除湿法:适用于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阻、胃失和降所致的胃脘及胸胁痞闷、按之痛,苔黄腻,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④温中散寒法:适用于寒邪凝滞胃腑,或肝气郁滞所致的胃脘痛、喜温喜按,或胸胁满闷不适,苔白滑等症,方用治中汤合四逆散加减。⑤益气升阳法:适用于脾阳不升所致的腹满,口淡乏味,头昏,纳差等,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⑥健脾益气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所致的腹胀、腹痛、纳差、便溏等症,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⑦甘温益气法:适用于脾虚清阳不升所致的食欲不振、神疲、气短乏力、脉细等症,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⑧甘寒养阴法:适用于胃虚阴液不足所致的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干少苔,脉细数等症,方用益胃汤加减。
以上调治脾胃之法用药配伍刚柔相济,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损阳。其治脾虚药性多取甘温,治胃则多用甘平、甘凉或酸甘,总以轻剂平剂为主。治邪实为主者根据湿浊热瘀等病邪的致病特点,灵活选方用药,临床上应把握病机,随证加减,权变为宜。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56岁,2010年 5月 10日初诊。主诉:血糖升高 2年。现病史:两年前在体格检查时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7.5 mmol/L,餐后2 h血糖14.2mmol/L,患者无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确诊为2型糖尿病。两年来,患者一直口服瑞格列奈片2 mg,3次/d,开始血糖还能控制在正常范围,近1年多来,空腹血糖及早餐后血糖波动大,忽高忽低,患者自觉腹胀、纳呆、头晕,疲乏无力,大便不成形,日行2次,舌淡苔白腻,脉濡。检查:空腹血糖8.1mmol/L,餐后2 h血糖13.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9.6%。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属湿浊中阻、脾失健运。治宜燥湿和中、健脾益气。给予二术二陈汤加减。药物组成:苍术12 g,白术 15 g,陈皮12 g,法半夏15 g,茯苓 15 g,砂仁6 g,黄芪15 g,太子参15 g,石菖蒲15 g,炒枳壳6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取450m L药液,每餐前30min服药汁150m L。服药7 d后测空腹血糖6.5 mmol/L,餐后2 h血糖10.3mmol/L,患者自觉症状改善,守方治疗4周,患者血糖稳定。
4 讨 论
2型糖尿病为胰腺内胰岛 B细胞分泌不足所致,中医学五脏六腑中并无胰腺,但中医理论中有脾主运化学说。运化者,代谢也,故治疗糖尿病重点放在治脾上[5]。血糖在中医学中属水谷精微之一,是供给五脏六腑的重要物质,但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却成为了致病因子,其根本原因在于脾胃功能失调,脾不能将胃中腐熟的水谷精微散布全身,从而造成水谷精微聚集成浊壅滞为害。因此,调理脾胃,脾升胃降,达到水谷精微散而不滞,机体的正常代谢得到维持,血糖也就归于正常。调理脾胃减少血糖波动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1]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Guideline formanagement of postmealglucose[J].Diabet Med,2008,25(10):1151-1156.
[2]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
[3]高荣林,李平,路志正.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2):156-157.
[4]方朝晖,陈晓雯.内分泌病中医临床精要[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任爱华.内分泌代谢病经方论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