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类药在儿科中的应用
2011-02-11傅毅
傅 毅
虫类药物对小儿常见病及多发病有其独特之处,值得重视及进一步研究。笔者在从事儿童临床工作21年的实践中深有体会,现报道如下。
1 僵蚕
僵蚕为家蚕在吐丝前受白僵菌传染而死亡的病蚕干燥体,味咸、辛,性平,入肝、肺二经,历来被认为有袪风解痉、化痰散结之功。其药理有刺激肾上腺皮质作用。治疗小儿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常有良效。如僵蚕配地龙、全蝎、麻黄、细辛、蚤休、川贝等,治疗支气管过敏性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配防风、细辛共研细口服,可治疗荨麻疹、过敏性头痛;配附子治疗小儿肾病综合症;配黄连治疗小儿夜惊症;配竺黄、全蝎、蝉蜕、白芍治疗小儿高热惊厥;配附子、天麻、全蝎、天南星治疗原发癫痫。《本经》:“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紺。”
2 蜈蚣
味辛、性温、有毒,入肝经,有镇痉息风、解毒疗疮功效,常用于肝风引起的抽搐、惊厥、口眼歪斜、疮疡肿毒和瘰疠结核等,其药理有抗惊厥、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治疗小儿神经系统疾病、血管性疾病、慢性骨髓炎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脑瘫、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有奇效。《本草纲目》:“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疠、便毒痔漏、蛇瘴、蛇伤。”
3 全蝎
味咸、辛,性平、有毒,入肝经,有穿筋透骨、活络止痛、逐湿除风之功,其药理有抗惊厥、降压、扩张血管作用,常用于小儿惊厥抽搐、癫痫、风疹疮肿等。与蜈蚣相伍,有相须作用,二药合用增强药效。二药加鸡血藤、牛膝、仙灵脾、黄芪、制南星等,治疗小儿传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后遗症。《天宝本草》:“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涩、手足抽掣。”
4 地龙
味咸、性寒,入肝、肾、膀胱经,有清热止痉、祛风通络、清肺平喘之功,其药理有降压、扩张支气管、抗组织胺及解热、镇静、抗惊厥作用。常用于治疗高热抽搐、咳嗽气喘及湿热阻络所致的关节红肿热痛及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变态反应性疾病等。《本草纲目》:“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
5 典型病例
案1:张某,女,5岁,双下肢瘫痪 7个月,于2010年1月8日初诊。7月前因患传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就诊时双下肢跟腱、膝腱反射消失,肌张力低下,肌肉轻度萎缩,不能行走,纳可,二便自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辨证为气血不畅、经络阻滞,治宜行气活血、温经通络:天麻 300g,鸡血藤 500g,仙灵脾 300g,黄芪300g,牛膝 100g,制南星 30g,全蝎 30g,蜈蚣 50 条,僵蚕30g,地龙60g。以上方剂制成散剂,每次3g,每日3次饭后服用。患儿单纯口服本剂,服药10d左右开始好转,双下肢肌张力增强,能扶走,配合功能锻炼,服药2月后双下肢基本恢复正常。
按:本案方中四虫类药通筋活络,配合天麻、鸡血藤、仙灵脾、黄芪等温补肝肾、行血通络。牛膝强筋健骨,引药下行。全方共用能增强神经肌肉功能,提高患肢温度,改善血液循环,利于弛缓性麻痹的恢复。
案2:陈某,男,6岁,因反复咳喘 5年,于 2009年3月8日就诊。患儿自幼反复发作支气管哮喘,近1年来发作日渐频繁,几乎每月发作1次,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显。就诊时患儿咳喘,喉间痰鸣,胸闷气促,活动尤甚,双肺闻及哮鸣音。舌淡、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辨证为风寒袭肺、触动伏痰、痰浊壅肺、肺失宣降,治宜温肺化痰平喘:地龙8g,全蝎8g,僵蚕8g,麻黄 8g,细辛 3g,川贝 8g,陈皮、半夏各 8g。1d 1剂,上方连服5剂,诸症悉平。遂以益气健脾、培土生金之丸剂收功:黄芪 15g,防风 10g,白术 10g,神曲、麦芽各8g,甘草4g,10剂共为蜜丸。连服3月,食欲旺盛,抵抗力明显增强,随访1年,咳喘无大发作,其间有3次受凉轻度发作,未再使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等,一般服以上3剂中药即可控制。
按:本案方中三虫类药温肺化痰平喘。地龙有扩张支气管、抗组织胺作用;僵蚕化痰平喘,所含蛋白质有兴奋肾上腺皮质作用;全蝎镇静止痉;麻黄抗过敏、缓解支气管痉挛;细辛对蛙的坐骨神经丛、豚鼠皮肤均有麻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