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出血的急诊手术治疗体会
2011-02-11关东锋陈乐琴
关东锋 陈乐琴
(1 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山西 临汾 041000;2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占颅内病变的5%~9%,脑AVM破裂所致脑内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是非高血压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的最常见原因[1]。有报道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首发症状为颅内出血者占30%~55%,其中出血后病死率可达10%[2]。总结了2006年4月至2009年5月在急诊手术的动静脉畸形38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8~61岁,平均23.6岁。本组中表现为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伴有单侧肢体力弱者13例,伴失语者4例。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2~36h。入院后出现昏迷加深、瞳孔及生命体征改变者24例。2例为栓塞后出血,表现为癫痫发作、头痛、意识及言语障碍。活动后及情绪激动后起病13例。
1.2 AVM部位
入院后均行CT检查,幕上血肿36例,幕下2例,血肿位于左侧大脑半球22例,右侧大脑半球14例,额叶8例,颞叶12例,顶叶13例,枕叶3例。 幕下血肿2例在右小脑半球。按血肿量计算分为小血肿(<20mL)2例;中等量(20~50mL)5例,大量(50~80mL)24例,巨大量(80mL)7例。2例患者导管内栓塞后分别于3和7h 突发意识障碍加深,行CT检查,发现在动静脉畸形附近有巨大血肿。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经病理和(或)DSA检查证实为AVM。全部病例行急诊手术治疗,9例因动静脉畸形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及患者状况等原因,单纯行血肿清除术;其中23例在清除血肿同时,行动静脉畸形全切除;5例因病变位置较深且位于功能区或病变体积较大、术中出血较多,只行血肿清除加部分畸形血管电凝术;1例行血肿清除+供血动脉夹闭术。术中因脑压较高而行去骨瓣减压术28例;合并脑室出血行脑室外引流2例。
2 结 果
本组术后死亡3例,手术病死率7.9%,死亡患者死于术后脑肿胀,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存活35例,轻度言语因难9例,单侧肢体偏瘫11例。本组38例,22例术后行脑血管造影检查,15例证实无异常血管染色,7例血管异常染色,行二次手术切除血管畸形。
3 讨 论
颅内血管畸形是颅内血管床的发育畸形,表现为颅内某一区域血管异常增多。根据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分为4型:①动静脉畸形;②毛细血管扩张症;③发育性静脉异常;④海绵状血管瘤。其中以动静脉畸形最多见,占脑血管畸形的90%以上,主要是因为胚胎期影响了原始脑血管网的正常发育,毛细血管不健全,动静脉直接相通形成短路,发展成为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是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以脑实质内出血为发病特点[3]。颅内AVM多在30岁以下发病,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者占50%~60%,癫痫者约为30%,其他约占10%[4],AVM体积越小越易出血,位于深部的更易出血,大型AVM则癫痫更常见,30岁以下出血发生率高,30岁以上出现癫痫者为多。
脑AVM的诊断主要依靠脑血管造影(包括DSA、CTA和MRA)。其中以DSA的诊断为金标准,但若已有脑疝形成应采取急诊手术,术前可不行DSA检查。CT和MRI能清晰地显示血肿的大小、位置、血肿扩展方向、时期和可能伴随的病变如脑积水等。MRI因有独特的“流空效应”对颅内AVM的显示优于CT。CTA和MRA造影也可以提示病变的大小、范围、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情况及局部“脑盗血”的程度。
有文献报道,动静脉畸形出血的相关因素为动静脉畸形的大小、引流静脉的方向、数目及其是否阻塞等。出血系由于动静脉畸形的静脉破裂所致。AVM出血的原因依赖于脑内血管的病理状态及血管灌注压的改变的情况。通常认为AVM的病理状态与出血的相关因素有:①动静脉短路,动脉血直接注入壁薄的静脉,在血流冲击下,易引起出血。虽然多房式结构形成大量引流单元,呈高排低阻状态,但在AVM血管团的不同部位可能存在血管阻力不均,故灌注压不同而出现局限性低排高阻区域,易于出血。②伴发动脉瘤,发生率6%~9%,是AVM出血的原因之一。一般认为血管团内动脉瘤较血管团外动脉瘤更易出血。③引流静脉的数量、通畅程度及部位直接影响畸形血管团内灌注压,与出血密切相关。一般认为脑AVM的引流静脉支越少(如单支引流),血管口径越小,部位越深越易出血。④栓塞术后出血原因考虑为导管内栓塞后,造成动静脉畸形微循环中正常灌注压的改变或破坏,从而导致其破裂。
脑AVM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栓塞和放射治疗等,术前可由神经外科、神经介入及放疗医师多学科的仔细评估,依据患者的临床状况、血管构筑、畸形血管团位置,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对已确诊的脑AVM的手术,目标是解决脑AVM的出血、盗血和占位对脑功能的影响。手术首先清除脑内血肿,从血肿腔的中心开始吸除血肿,达到迅速而充分的减压。
手术注意要点:①术前快速脱水降颅压;术中应严格控制血压,维持平均动脉压在正常或低于正常水平10~20mmHg,以利于术中分离,减少出血;术后72h,平均动脉压应控制在正常水平,以维持局部脑组织的血管自身调节,防止脑实质周围的再灌注损伤。②手术切口设计应尽量超过血肿范围,充分显露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畸形血管团,尤其是脑深部的AVM,必要时术后去骨瓣减压。③AVM定位:脑皮层AVM肉眼可以看到;脑深部AVM可先用B超探查,准确定位血肿腔,穿刺血肿腔,清除部分血肿后沿血肿边缘寻找;皮层静脉粗大,动脉化的是引流静脉,可逆向跟踪寻找。④手术治疗:脑皮层AVM先用暂时阻断法判断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紧靠血管团的部位切断供血动脉,再采用半弧形分离方法沿周围胶质增生带分离AVM,小心清除血肿后显露引流静脉最后切断将畸形血管团整块切除。脑皮层下畸形血管一般位于血肿边缘与脑组织交界处,故发现病变后沿病变周围的脑组织进行分离,但要避免深入AVM内,以免造成难以处理的大出血。大部分血肿清除后对血肿壁四周粘连紧密的血凝块,不必强求清除,此处往往是AVM的破裂处。切除非功能区AVM时不必太靠近病变部位,以免术后残留AVM组织。⑤手术的重点是术中止血。先确认进入血管团的供血动脉,首先将供血动脉分离出几个毫米,电灼血管壁,待血管壁挛缩,颜色逐渐变黄至发白后,靠近血管团处切断,断端再电灼1~2次。最常见也最难以控制的出血发生在畸形血管团深部,主要来自豆纹动脉或脉络膜动脉等穿通支。由于这些穿支动脉管壁薄,管径细,相对电灼反应收缩不佳,此时可使用小功率、长时间电灼,同时要不断在电镊尖端滴水,减少血管粘连,避免血管撕脱出血。对经上述处理仍收缩不良的血管,可以考虑采用银夹或小动脉瘤夹夹闭。⑥丘脑底节区的AVM,更易于出血。大脑后部,后颅窝的AVM深部引流多注入Galen静脉,而Galen静脉是静脉狭窄最常见部位,加上深部AVM供血动脉粗短,故畸形血管团内压力过高,易出血。小脑AVM多引流至Galen静脉,部位深在,且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可以扩展到大脑脚和桥脑区,基底动脉的桥脑分支参与供血,造成手术切除困难。
综上所述,在脑AVM出血的急性期,手术干预对预后意义重大,只有彻底清除血肿、切除畸形血管团才能解除脑疝、防止再出血及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对挽救患者生命有重要意义,且有助于降低总病死率。
[1]Tanaka Y,Furuse M,Iwasa H,et al.Loba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etiology and 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of 32 patients [J].Stroke,1986,17(1):51.
[2]王忠诚,杨俊.80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2,8(3):158-160.
[3]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866-872.
[4]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