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不同置管部位的选择对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2011-02-11黄爱梅
黄爱梅 朱 敏
(江苏省肿瘤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9)
静脉化疗是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了减少化疗药物对静脉的损害,目前临床上采用了比较安全简便的PICC输液途径。PICC为患者提供了无痛治疗途径,同时可以长时间使用,大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尤其是化疗患者,既保护了血管,又保证了药物及时应用。其方法简单,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维护方便[2],但PICC置管后仍会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如静脉炎、血拴、感染、导管脱出及断管等。常规置管部为肘关节2指以下。随着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赛丁格技术的运用,肘关节上部置管日渐成为新宠。本研究重在探讨不同部位置PICC管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分析法
1.1 一般资料法
2010年4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行PICC置管患者130例。男58例,女72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8±12.09)岁,肘上置管组65例,肘下置管组6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导管的选择
均选择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型号4Fr,可来福接头统一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CLC2000型CLV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1.2.2 穿刺方法
入组肘下置管组者均为肉眼直视下可确保穿刺成功的病例,采取传统PICC置管方法。肘上置管组因该部位血管较深,肉眼直视下穿刺难保成功率,则大多采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操作者均为经过两种置管方法临床培训的资质护士。两组患者在一次穿刺成功及一次置管成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1.3 评价方法
观察并记录两组24h内穿刺点出血发生率(穿刺局部渗血,浸湿4cm×4cm的8层小纱布为出血),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2个月内血栓发生率,带管期间感染率,导管脱出及断裂管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11.5软件,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
3 讨 论
表1示,肘下置管组静脉炎、感染、导管脱出及断管发生率显著高于肘上置管组(P<0.05,P<0.01),其原因分析如下:首先肘下置管,由于肘关节的活动,导管容易在穿刺点进行移动,频繁对血管内膜产生摩擦易造成机械性静脉炎,并增加感染机率[3],同时随着机体活动,导管末端可能破损,也增加了导管脱出、断管的发生率。其次肘下穿刺往往为直刺血管,而肘上因该部位血管解剖位置较深,并不直刺血管,肘上血管周围组织的收缩性能明显高于肘下皮下组织较薄弱的血管。再则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病率与所选静脉息息相关。肘正中静脉位置较浅,易于穿刺,向内上侧走形汇入贵要静脉,其虽粗,血管行走直,但个体差异大,静脉瓣多,不利于置管;头静脉位置表浅,在肘窝外侧可见其管经粗直,易于穿刺及固定,但头静脉管腔由下至上逐渐变细,分支多,静脉瓣相对较多,不利于导管顺利通过,在置管过程中易损伤血管内膜;贵要静脉在肘窝处斜行,位置较深,不利于穿刺,但其管腔由下至上逐渐变粗,静脉瓣较少,便于送管[4]。肘下置管采取的是传统PICC置管方法,对血管肉眼直视要求比较高,所选血管往往要考虑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而贵要静脉血管本身的优势因其解剖位置的缘故往往无法展现。肘上置管则因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的帮助多选择贵要静脉为置管静脉。
据报道,PICC静脉血栓多发生在14~53d,有临床症状者发生率为1%~4%。肘上置管组65例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其中58例PICC置管患者带管时间均已超过60d。而肘下置管组则有3例发生血栓,发生率为4.6%。二者虽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我个人认为应当是由于样本量较小导致。毕竟随着肘关节的屈伸运动,导管不断的进出血管增加了血管损伤概率。而血管损伤被认为是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两组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与穿刺方法及穿刺部位的选择相关,值得再探讨。至于远期穿刺点出血情况的比较,本研究未予观察。
另有研究表明肘上置管组患者的舒适度也明显高于肘部及肘下置管组患者[5]。肘上部位置管对患者日常生活、肢体活动,影响较小,不仅患者在做屈伸肘关节活动时不受限,沐浴时较易护理,患者的肢体活动对留置导管的影响也小,因而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PICC的常规穿刺点位于肘关节以下二横指处[6],有研究表明此部位不但影响患者手臂的屈伸动作,而且影响患者的睡眠及日常生活,易导致患者不舒适感,给患者带来较大不便。再则肿瘤患者因长期治疗需反复静脉采血,肘上置管可以为临床操作预留出更多可供选择的空间。这一点对于乳癌术后患者意义更大,因为他们往往只有一侧即健侧手臂可共选择。
总之为了尽可能的发挥PICC优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舒适感,除了加强置管的护理外,置管部位的选择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献资料
[1]潘小宁.12例老年病人PICC置管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1):990.
[2]黄学芳.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全程健康教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11(8):8016.
[3]张晓菊,陆箴珍,戴宏琴,等.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行上臂PICC量入与盲穿置管的比较[J].中华护理学杂志,2011,46(1):42-45.
[4]周劼.肿瘤患者PICC堵管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微创医学,2010,5(2):86.
[5]缪景霞,周瑾,钟奕,等.PICC不同置管部位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0,17(IB):63.
[6]Tilon D.How to Fine-tune Your PICC Care[J].RN,2006,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