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生素B1、B12穴位注射引起晕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

2011-02-11徐亚鹏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8期
关键词:叶酸药液穴位

徐亚鹏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466000)

应用维生素B1、B12进行足三里穴位注射是治疗腹部术后呃逆的方法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时有晕针和药物不良反应。为探讨护理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本科应用维生素B1、B12进行足三里穴位注射的130例患者中出现晕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11例进行回顾性总结,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术后出现呃逆患者130例。男78例,女52例;年龄25~77岁。最早出现呃逆在术后12h,最迟出现呃逆在术后76h。

治疗方法

选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0.5mg各1支,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吸药液摇匀后备用,嘱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双下肢放松,在膝关节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选择足三里穴位,按常规消毒皮肤,针头与皮肤呈90°垂直刺入0.5~1.2寸。局部有酸胀麻感后回抽无回血,将药液缓慢注入1.5ml后拔针。用同样方法将余下的药液注入对侧,每日1次。

治疗结果

130例患者利用B1、B12进行足三里穴位注射后有8例出现晕针,主要表现为心慌、气促、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全身无力、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出虚汗、血压下降及脉搏细弱等表现。3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为胸闷、气促、烦躁不安、皮肤瘙痒和蚁爬感等。以上11例出现晕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及时医治与精心护理,症状减轻至消失,无1例死亡。

护理

晕针的护理:在注射过程中应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若出现头晕、全身无力、恶心、呕吐、心慌、气促、面色苍白等前述晕针表现时,应立即停止注射,让患者平卧休息,头部放低,以防发生意外,如出现晕厥,可给予静脉推注50%葡萄糖50ml,并给予吸氧。经上述处理仍不能恢复的患者,可指按或针刺急救穴位,如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位。对于神志不清、呼吸、脉搏微弱者应转西医进行抢救。

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当药物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发生时应立即停止注射,嘱患者平卧位,给予吸氧或开门窗通气,并注意保暖、饮热水,做好心理安慰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对于过敏者必须给抗过敏药物[1]。

讨论

呃逆是膈神经受刺激,迷走神经异常兴奋引起的一种不自主膈肌间歇性收缩而致的疾患。维生素B1的药理作用为在体内与焦磷酸结合成羧酸[2]。临床多用于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周围神经炎、消化不良等的辅助治疗用药。维生素B12参与体内甲基转换及叶酸代谢,促进 5-甲基四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2],叶酸为机体细胞生长和分裂所必需的物质。而足三里穴位处血液供应丰富,药液进入机体后能迅速被吸收,使血药浓度迅速提升,增进药效。足三里穴内连十二经络、五脏六腑,药物被吸收后药性在诸经内并行,药效直达病变部位,疏通脏腑经络,和胃降逆,下气宽肠,促进肛门排气,消除胃腹胀,从而解除对膈肌的刺激。因此,取维生素B1、B12进行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术后顽固性呃逆,效果较好。

晕针的预防:据报道[3],引起晕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心理因素:多见于初次针灸者,由于缺乏体验而产生恐惧、畏痛、心情紧张等情绪。②体质因素:临床多见的是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易发生晕针。③病理因素:平素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特别是有直立性低血压史或神经官能症史者多易发生晕针。④局部疼痛方面因素:由于个体差异,同一刺激引起的疼痛,有的人疼痛难忍,有的人则很轻微,儿童妇女对疼痛敏感,男性、老人疼痛反应较弱[4]。⑤体位因素:以立位及正坐位发生晕针者多见,但也有卧位晕针的。⑥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针,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预防措施:如初次穴位注射者要做好解释工作,可告知患者在注射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以减轻其恐惧心理,使肌肉放松,减轻痛苦。取舒适体位,尽可能取卧位,对劳累、饥饿、大渴者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注射[5]。注射时,穴位不宜过多,药液一般1~2ml为宜,注药速度要均匀,不宜过快,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用药前向患者了解有无药物过敏史,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及药物反应,并注意观察两种以上注射液混合应用是否产生拮抗而带来不良反应。在同一时间内应用两种针剂时,应查看配伍禁忌,避免两种针剂的拮抗作用在体内引起反应。另外,注射前一定要检查有无沉淀浑浊。注射药液温度不宜过冷,因药液冷注入后会引起肌肉收缩,产生疼痛,影响疗效[6]。

[1]王士昌,胡金生,葛岁.护理学问答.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25.

[2]刘华钢,李梅副.内科袖珍药物治疗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38-540.

[3]侯玉珍.晕厥患者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哈尔滨医药,2004,24(1):63.

[4]刘鸣勋.实用临床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33.

[5]杨兆民.刺法灸法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3.

[6]邓倩萍,庄礼兴,冯淑兰,等.穴位注射中出现晕针与药物反应的护理对策.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174-2175.

猜你喜欢

叶酸药液穴位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准备怀孕前3个月还不补叶酸就晚了
夏季穴位养心
正在备孕的你,叶酸补对了吗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治斑秃
准备怀孕前3个月还不补叶酸就晚了
治慢性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