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介宾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

2011-02-11周淑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18期
关键词:邪气胃气诊断学

周淑娟

吉林省吉林市中医院,吉林 132011

张介宾 (1563-1640),字景岳,又字会卿,号通一子,浙江山阴 (今绍兴地区)人。生而聪颖,少年随父至京师,曾学医于当时名医金英,尽得其传,壮年游燕冀间,从戎幕府,数年无所成就,功名壮志消磨殆尽,遂弃所学而致力于岐黄之技,医名渐显,晚年总结其一生所学及临证经验而汇成《景岳全书》,对后世医学影响颇深。

《景岳全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其包括的内容正如张景岳的外孙林日蔚在本书的跋中所述: “《全书》者,博采前人之精义,考验心得之玄微,以自成一家之书。首传忠录,统论阴阳六气,先贤可否,凡三卷;次脉神章,择诸家珍要精髓,以测病情,凡三卷;著伤寒为典,杂证为谟,妇人为规,小儿为则,痘疹为诠,外科为钤,凡四十一卷;采药味三百种,人参、附子、熟地、大黄为药中四维,更推参、地为良相,黄、附为良将,凡二卷;创药方,分八阵,曰补、曰和、曰寒、曰热、曰固、曰因、曰攻、曰散,名新方八阵,凡二卷;集古方,分八阵,名古方八阵,凡九卷;另辑妇人、小儿、痘疹、外科方,总皆出入古方八阵以神其用,凡四卷,共六十四卷。”[1],真是内、外、妇、儿无所不赅,其中传忠录及脉神章的论述对现代中医诊断学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

1 对四诊的贡献

张景岳在十问篇中收著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辩;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勿招怨。[1]之后又说:“此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明次十问,而六变俱存,而万病形情则在吾目中矣。”[1]然后逐条论述其内涵,前八问当属问诊范畴,“九因脉色察阴阳”包含了望、闻、切诊,而“十从气味章神见”却又涵盖了药物的性味及治疗,虽云“十问”,却包括了中医的四诊及治疗,故为“诊治之要领”。“十问歌”一直都收入到中医高等院校的中医诊断学中,为问诊的纲领,学医者均能习而诵之,并能很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可谓泽布杏林。

至于切诊,张景岳用三卷的篇幅论述脉学,名曰“脉神章”,上卷分别按部位、脉度、三部九候、七诊、六经脉体、四时脉体、胃气、六变、脉色、人迎气口、脉从病反、搏坚软散、寸口诸脉、诸脉证、真脏脉、关格、孕脉、乳子脉等引《内经》原文并加以论述,附以心得,可谓不忘脉学根基。中卷首论“脉神”,谓:“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1],之后再论胃气: “凡诊脉须知胃气,如经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又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又曰: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是可见谷气即胃气,胃气即元气。夫元气之来,力和而缓,邪气之来,力强而峻。”,而后又说:“盖胃气者,正气也,病气者,邪气也,夫邪正不两立,一胜一负。凡邪气胜则正气败,正气至则邪气退矣。若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但当以胃气为主。”[1],充分论述了脉贵有神、有胃气的重要性。下卷论《难经》、仲景、滑氏脉义,最后摘李东垣所论:“不病之脉,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也,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再次重申脉贵有神的重要性,为中医诊断学中脉学的“胃、神、根”学说提供了有较高价值的理论基础。

2 对八纲辨证理论的贡献

张景岳在传忠录上卷“明理篇”中说:“夫医者,一心也,病者,万象也。……苟吾心之明理,则阴者自阴,阳者自阳,焉能想混?阴阳即明,则表与里对,虚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1],提出了阴阳六变学说,以阴阳为纲,六变为从,符合《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之义。在“阴阳篇”曰:“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而蔽之者,曰阴阳而已。”进一步确立了“阴阳”在临床辨证中的纲领地位。之后再辨六变:“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变,万病皆指诸掌矣。以表言之,则风寒暑湿火燥感于外是也;以里言之,则七情、劳欲、饮食伤于内是也。寒者阴之类,或为内寒,或为外寒,寒者多虚;热者阳之类,或为内热,或为外热,热者多实。虚者,正气不足,内出之病多不足;实者,邪气有余也,外出之病多有余”[1]。说明在阴阳无谬的前提下,再辨表里寒热虚实,则病情才能了然于心,治疗才能不会出现错误。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础,《内经》在不同的篇章中均有详细的阐述,明代王执中称其为治疗八字,张景岳归为“阴阳”、“六变”,清代程钟龄又有:“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3]之说,至清末明保在《医学摘粹》中正式提出了“八纲”一词,从此确立了“八纲”辨证在中医学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而张景岳在八纲辨证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贡献巨大。

张景岳一生立志从戎,报效国家,却未遂心愿,后从“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训,再致力于岐黄之学,终成医学大家,其著作《景岳全书》亦影响颇广,其治病多用温补,善用熟地,故有张熟地之称,虽为后世一些医家所诟病,但其对医学的贡献却不可磨灭,让我们永远记住他。

[1]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996,1-17.

[2]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28.

[3]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996,13.

猜你喜欢

邪气胃气诊断学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幸福来自感动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别轻易拔罐刮痧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