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社区医疗康复服务的结构框架设计
2011-02-11刘大立张荣国张启新
刘大立,张荣国,张启新
黑龙江垦区社区医疗康复服务的结构框架设计
刘大立,张荣国,张启新
在调查黑龙江省垦区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分析垦区现有卫生服务保健网络的功能优势的基础上,依托现有三级卫生保健网络构建社区医疗康复体系,合理应用适宜康复技术,设计发展农垦社区医疗康复的模式。
社区康复;三级卫生网络;黑龙江省垦区
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6.34%[1]。黑龙江省残疾人总数为218.9万人,北大荒垦区残疾人数量达9.1万人,约占省内残疾人数量的4%。
残疾人的全面康复,有赖于医学、社会、教育、职业等多种手段的介入,社区医疗康复作为康复医学的一部分,能因地制宜、简单有效、成本低廉地提供残疾康复预防服务,并为残疾人提供恢复期、后遗症期的医疗康复服务,有利于残疾人回归家庭及社会[2],已成为普及医疗康复服务的基础和主要形式。我们根据垦区自身医疗结构的特点,借鉴国内外推广社区医疗康复的先进经验,通过调查研究及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如何依托垦区三级卫生保健网络发展垦区社区医疗康复的适宜方法,该方法具有简单有效、成本低廉的优点,介绍如下。
1 调查
1.1 垦区残疾人康复现状
1.1.1 残疾人康复现状 北大荒垦区现有残疾人9万多人,关系到20余万残疾人亲属[3]。与之对应的是垦区残疾人康复事业基础薄弱,与垦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速度不适应。近1/3
的残疾人面临生活质量差、收入低、社会保障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半数以上的农场无医疗康复设施、残疾人工作者和医疗康复技术人员;垦区地处偏远,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困难,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重返社会困难,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差距并持续拉大[3]。
1.1.2 残疾人健康需求 所有的残疾人均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健康需求,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疾病治疗、疾病预防、
康复方法、合理用药、康复知识普及、保健方法、心理咨询、营养卫生、转介服务,提高自理能力等。其中以疾病预防、康复方法、合理用药、保健方法的需求所占比例最高[4],而这几方面正是社区医疗康复服务工作的重点。
1.1.3 残疾人未能全面康复的原因 ①资金投入不足;②卫生服务站点配置不规范;③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缺乏康复医学知识培训,无基本医疗康复知识、康复技术和康复服务意识,不能提供基层医疗康复服务;④康复资源的利用率差,康复资源不足与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农场职工医院多未设康复科,康复机构数量少,康复设施落后、服务能力弱;而综合医疗服务机构由于体制、政策、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在残疾人医疗康复领域充分发挥作用;⑤残疾人获取康复知识途径单一,对康复认识不足,社区康复知晓率不高,不易推广;⑥患者收入水平低,无力支付住院费用[5]。
1.2 垦区医疗结构特点 黑龙江垦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经济区域,总局下辖哈尔滨分局、宝泉岭分局、红兴隆分局等9个分局,每个分局下辖多个农场,全局共114个农场,依据此种结构建设了相对应的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医疗卫生机构3053个,其中医院116家,卫生防疫站90个,妇幼保健站70个,共有床位7585张,卫生技术人员12690名,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77人。
以农垦总局总医院作为三甲级医院代表的总局级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最上层(三级);各分局医院,多为三乙或二级医院,也有三甲医院,作为第二层次构建医疗服务体系的二级结构;农场职工医院(一级医院)以及最小最灵活的农场卫生所共同构建了此网络的一级结构。由此形成了完整的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其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完整,可以辐射到垦区的每一个农场。
2 分析
垦区医疗服务体系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设置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功能到位,有利于互相合作、发挥整体功能。已经形成了以总局医院为龙头、分局医院为骨干、农场职工医院为基础、农场卫生所为补充的完善的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2.1卫生保健网络健全 垦区三级卫生保健网络自建立以来没有破坏。随着卫生建设的发展, 基层卫生所的覆盖率达到了100%。每个场级医院都承担着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基层卫生人员与患者家庭接触密切,联系紧密,开展工作相对容易。
2.2 卫生监督网络完备 垦区下属分局和农场制订了全面、高标准的监管要求,垦区共有卫生监督机构115个,其中总局卫生局卫生监督所1个,总局卫生局派驻直属单位卫生监督所3个,分局卫生局卫生监督所9个,各分局卫生局派驻农场卫生监督所102个。卫生监督机构分别进行卫生监管,职责明确。
2.3 垦区社会保险落实到位 垦保已经于2009年纳入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畴,垦区正在完善医疗保险的覆盖率,2010年底要达到垦区内人人加入垦保的目标。这提高了广大患者就医积极性,为社区医疗康复的推广、被认可带来契机。
3 在垦区医疗体系的基础上发展社区医疗康复的适宜方法
3.1 管理机制 充分利用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体系和管理体制,通过培训和相互交流,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对医疗康复的认识,培养专业的基层康复协调员,明确各级医院责任和任务,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3.1.1 三级结构的医院工作内容 援建基层康复设施,培训社区康复协调员和教授康复设施使用方法,提供医疗康复技术指导,监督下级医院工作,接收重症疑难早期患者进行康复,提供全面整体医疗康复服务,包括肢体、语言、支具、心理、职业、回归社会等方面。通过推广适宜康复技术以及康复基础、康复技术知识教学,把基层卫生人员培训为专业的社区康复协调员。
形式:三级医院的医疗康复技术人员定期下基层,为基层卫生人员和当地患者提供技术指导教学及医疗康复服务,接受患者的反馈信息,定期开办医疗康复技术学习班等。
3.1.2 二级结构的医院工作内容 作为中坚力量加强上下沟通,承担部分适宜康复技术推广、医疗康复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放大三级医院的作用范围;接受上级医院的技术支持,接诊三级医院转出的患者继续进行康复;培训下级(一级医院)社区康复协调员,如有疑难病症患者负责向上级医院转诊。
3.1.3 一级结构的医院工作内容 一级医院掌握残疾人疾病、家庭、心理等全方位状况,基层卫生人员通过定期进修学习,掌握并应用适宜的康复技术,具体实施社区医疗康复的各项具体工作,包括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医疗康复指导训练、组织俱乐部活动等,为残疾人制定详细全面的医疗康复计划;为患者提供转介服务,必要时提供转诊;管理并应用基层的康复设施。
3.2 完善各级医院的康复设施和科室建设 垦区社区医疗康复事业铺开应依照相关政策指引和科学的规划积极进行。目前三级医院(农垦总局医院)的康复中心开展较早,从科室设置到人员、设施配备均已经比较完善,三级医院将为垦区如何依托其余各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建设与其相适应的康复科室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首先,根据各级医院覆盖人口数量、医院规模、患者数量、康复需求等因素决定预设康复科的规模。其次,康复科的组成主要包括康复门诊、康复病房、康复训练室及康复功能评定室。康复训练室主要包括理疗室、运动疗法室、作业疗法室、言语疗法室、心理治疗室、矫形器与支具制作室、职业咨询与社会服务室等;康复评定室包括肌电图室、诱发电位室、心肺实验室等。可根据预设康复科的规模大小来选择设置,可以先设理疗室、运动疗法室、作业疗法室等,以后可根据实际需求增设其余训练室。最后,组建康复科的重要任务即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以及设备的购置与安装。康复科的一切设施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安全和活动的方便性。康复病房可以通过改造原有病房的桌椅、厕所、门等来实现,以保证轮椅和运动障碍者的出入自如。常用的各种康复器材可根据需要购置安装。总之,结合各级医院现有情况合理预算,将原有设备和病房合理改造、善加利用,即可简便有效地成立功能完善的康复科,进而为患者和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
3.3 基层康复协调员 基层康复协调员走进社区,进行具体工作。原来的农场卫生所即是今天的社区康复服务站,由它承担的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的工作内容增加了一项,就是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真正实现“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目标。基层卫生人员接受培训后成为基层康复协调员,为每位患者进行初步的康复评价,制定合理的康复就医流程,针对其残障疾病情况选择合理就医方法,对于病情较重者可邀请上级医院会诊、远程会诊或转诊等进一步治疗,组织患者进行医疗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全面康复。基层康复协调员的工作使患者在社区就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医疗康复服务,包括肢体、心理、职业等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残疾人的医疗康复需求。
4 结论
通过对垦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分析及残疾人现状的调查,明确了垦区发展社区医疗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分析垦区现有三级卫生保健网络的功能优势,明确了依托此网络发展垦区社区医疗康复的可行性。卫生保健网络的完备,使依托它而建成的社区医疗康复机构的覆盖面自然达到了100%。根据其网络框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同样简单易行。本方法既达到充实基层技术力量的目的,又使得各级医院加强了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同时建立起来的完善的工作制度,使社区医疗康复可以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开展。通过应用适宜康复技术对残疾人总体情况进行评估,为其制定相应的医疗康复计划,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尽早回归社会。
要实现以上目标仍需强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包括垦区的重点规划建设和各社会部门的协同合作。硬件设施的齐备加上软件技术(适宜社区康复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使垦区社区医疗康复得到长足发展,使残疾人得到真正的实惠,获得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职业的全面康复。
首届两岸三地工伤康复交流峰会已于2010年11月2日落幕,会议透露《中国康复医学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即将发布,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进入最后论证阶段。我们将按照《发展规划》和《指南》的要求和规定进一步完善垦区社区医疗康复体系建设,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和有针对性的措施,建成专业设置科学、业务流程规范、功能特点鲜明、服务网络健全的垦区社区医疗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1]邓朴方.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残疾人口与发展研究丛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36-185.
[2]吴春容.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社区康复模式[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0,6(3):123-125.
[3]马亚娜,于建平,谭大海,等.黑龙江省农垦系统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发展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23(4):20-22.
[4]白跃宏,曹曼林,杨新文,等.三级医院联合社区开展康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0):992-993.
[5]许国祥,宋德香,温朝阳,等.肢体残疾人的社区康复管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9):834-835.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in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A Structural Design
LIU Da-li,Z HANG Rong-guo,ZHANGQi-xin.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Heilongjiang Land Reclamation Bureau General Hospital,Harbin 150088,Heilongjiang,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habilitation demand of disabled persons and the functional advantage of existing health care and services network in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reclamation area,a structural design of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development has been drawn out,which including integrating existing three-level health care network,applying appropriate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to establish a convenient,effective,and economical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system.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three-level health care network;Heilongjiang provincial reclamation area
[本文著录格式]刘大立,张荣国,张启新.黑龙江垦区社区医疗康复服务的结构框架设计[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94—95.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攻关项目(HNKIIA-13-01)。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康复科,黑龙江哈尔滨市150088。作者简介:刘大立(1950-),男,辽宁沈阳市人,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脊髓损伤康复、骨科康复、工伤康复。
R197.7
A
1006-9771(2011)01-0094-02
2010-10-19
2010-12-29)
·康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