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56例
2011-02-11姚惠娟罗建民方宏图
姚惠娟 罗建民 方宏图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1115)
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56例
姚惠娟 罗建民 方宏图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1115)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综合疗法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结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上升,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笔者采用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口服、止痛消炎软膏外敷结合特定电磁波治疗器 (TDP)理疗等综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并与西药治疗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3月-2009年10月我院门诊患者108例,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痛风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本次急性发作在48h内。排除标准:对本研究所用药物严重过敏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病、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者;消化系统溃疡病病处于活动期者;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男性54例,女性2例;年龄48~68岁;病程 1d至 11年。对照组52例,男性49例,女性3例;年龄46~69岁。病程1d至13年。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桂枝、川乌各6g,赤芍、知母、黄柏、生地黄、牛膝、炒白术、生甘草各 10g,生薏苡仁、蒲公英、忍冬藤各30g。热重者加石膏;湿重者加苍术、土茯苓、车前草;痛甚者加延胡索、威灵仙。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期间少运动,多饮水,戒酒,禁食高嘌呤及刺激性食物。同时予止痛消炎软膏(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外敷加TDP理疗:具体操作方法为清洁患处;根据肿痛部位的大小将止痛消炎软膏均匀抹于纱布上敷于患处,外用一层保鲜膜贴在纱布上,用纸胶布固定。每日更换2次。每次换药以后,在疼痛部位外敷止痛消炎软膏的纱布上覆盖干净毛巾,TDP对准照20~30min,微微加热。保持30cm间距以防皮肤灼伤。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片,每小时0.5mg,至关节症状缓解或出现胃肠道症状时即停药,日总量不超过5mg,1~2d内症状控制后改为每次0.5mg,每日2次。7d后停药。10d后评效。
1.3 疗效标准[3]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主要理化指标正常。显效:主要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主要理化指标正常。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关节功能及主要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与治疗前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善。
2 结 果
治疗组56例,临床治愈35例,显效13例,有效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07%;1年后临床治愈35例中复发4例,复发率11.43%。对照组52例临床治愈36例,显效14例,有效 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5%;1年后临床治愈36例中复发16例,复发率44.44%。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07%,96.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治愈病例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热痹”范畴。病机应为风寒湿热邪气杂至,痹阻经络,湿热瘀血凝滞,气血不畅,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治疗上常用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中生薏苡仁、蒲公英、炒白术、忍冬藤、赤芍、知母、黄柏清热利湿消肿;桂枝、川乌、牛膝祛风通络止痛;赤芍、生地黄、牛膝活血化瘀。止痛消炎软膏由独活、芒硝、生天南星、皂荚、生草乌、冰片、水杨酸甲酯组成,具有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散瘀消肿等功效。TDP照射具有消炎、消肿、止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和上皮生长、增强细胞活力、促进自身调节机制、调整生理机能等作用。但在护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密切观察关节炎局部红肿痛缓解情况以及局部皮肤过敏反应。本组56例使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的患者未出现过敏反应。有8例轻度纸胶布过敏,未处理。(2)敷好软膏,提高疗效。软膏应在纱布上推平,厚度2mm左右,面积要能完全覆盖红肿部位;纱布外一定要贴上保鲜膜,既可以保持一定的温度,使药物持续吸收,又可以防止软膏受热挥发,不利于药物的吸收;TDP对准照射时保鲜膜外应覆盖干净毛巾,这样可以避免TDP照射温度过高灼化保鲜膜,又可以使温度缓慢升高,有利于药物的吸收;TDP照射的温度应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准。综上所述,综合疗法具有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使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红肿热痛很快消退,复发率明显下降。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29-13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S].1995:179.
R589.7
B
1004-745X(2011)09-1504-01
201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