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治疗疱疹性口腔炎42例
2011-02-11史晓东丛莉莹
史晓东 丛莉莹
(山东省荣成市中医院,264300)
疱疹性口腔炎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本病多见于1~3岁小儿,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缺乏等。急性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1~2天后,齿龈、唇内、舌、颊黏膜等各部位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约2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多个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有时累及软腭、舌和咽部。由于疼痛剧烈,患儿可表现为拒食、流涎、烦躁,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常影响小儿进食。我院儿科对2009年6~8月诊断为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患儿采用吴茱萸调和陈醋外敷涌泉穴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
将本组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6个月~2岁30例,3~5岁12例。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6个月~2岁26例,3~5岁10例。两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即:①注意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修复创面,缓解疼痛。②多饮水,进食温暖清淡流质饮食,避免进食太热、酸性、辛辣刺激食物,同时适当补充B、C族维生素。③控制感染,口服利巴韦林颗粒和双黄连口服液。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吴茱萸调和陈醋外敷涌泉穴。
治疗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用药后,次日患儿体温正常,流涎停止,能进一般饮食;有效:用药2天后,体温正常,症状缓解;无效:用药后,症状没有改善。
两组比较:治疗组42例,显效27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1%;对照组36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1.1%。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1),显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
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有外感风寒,寒邪入里化热,或感受风热,热毒气盛,上蒸口唇而致;有心脾积热,热耗阴津,阴液亏损;有脾经湿困,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西医认为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
中药外敷涌泉穴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独特疗法,它是将药物研成细末,根据不同的疾病用不同的液体调成糊状,敷贴于涌泉穴,让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药吴茱萸性温,味辛苦,有毒,含挥发油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醇等,还含有吴茱萸酸、吴茱萸次碱及吴茱萸苦素等成分,具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功效,外敷治口疮古籍早有记载。《本草纲目》载:“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吴茱萸外敷涌泉穴具有引火归元,使浮游上炎之火下行,使该病得以迅速改善治愈。本方法用药简单、安全,小儿易于接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