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对药思想学方剂

2011-02-11许小妍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6期
关键词:外感方剂芍药

许小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7级,广东广州510405)

关于对药

1.对药溯源:对药,又叫药对。起源于何时并无确切定论。从单味药物至多味药物乃而成方,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早出现的《雷公药对》,现已佚,陶弘景于其序言:“《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而后的《徐之才类雷公药对》(新唐志二卷已佚)、《新广药对》等,均有对对药的记载。元以后,关于对药的专著均已亡佚[1]。而今,药对专著却是琳琅满目,唾手可得。

2.纷说对药:祝谌予《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序》载:“两药之配伍应用。其间有起到协同作用者,有互消其副作用专取所长者,有相互作用产生特殊效果者,皆称之为对药。”

谢海洲《我与序跋书评》曰:“药对是针对一定病症,提高临床疗效,从历代医药学用药经验积累中提炼出来,并经过临床应用已被证明行之有效,有一定理论依据和一定组合法度的两个(或多个)药味的配伍。”

高学敏《中药学》载:“人们习惯把两药合用能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效,或消除毒副作用,抑其所短,专取所长,或产生与原药各不相同的新作用等经验配伍,统称为‘药对'或‘对药'。”

胥庆华《中药药对大全》曰:“药对,并非两味药物的随机组合,而是从历代医药学家用药经验积累中提炼出来的,针对某些病证,临床应用确实行之有效,符合中医配伍理论和组合法度的两种药物的配对。其功用胜于单味药,多使药效增强,或作用全面,或减低消除毒副作用。”

3.本论对药:本文之对药,与前面学者所论同而有异,是指在中医配伍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用药经验积累中总结出来,临床行之有效的两味或多味药的配伍组合。组合后药物的作用发生变化,不同组合药对,具有一定的梯队作用。

方剂与对药

1.方剂与对药两者关系:方剂是由一味至多味中药组成,具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并且有自己特定的剂型、剂量以及用法。药对虽然形式上与方剂一样,但有其特定的组成、作用和应用规律。它在方剂与中药之间起着桥梁作用。药对出现在不同的方剂中,有不同的作用。譬如枳实、白术这一对药物,《金匮要略》中重用枳实,则名枳术汤,而张洁古重用白术,改名枳术丸。因而,药对与方剂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一药对稍事改变,就可有不同的方剂,不同的临床效果。由此可知,两者之间既存差异,又广泛联系[2]。

2.巧用对药学方剂:浩瀚的方剂之海,大部分人穷极一生也许都无法将其学透、吃透。懂得利用对药,记住里头的治法及临床疗效,那么就可以一方变生多方。掌握了一方即意味着可记住一类方,上了临床就不至于慨叹天下无方可用。以《金匮要略》中的大黄虫丸为例,众所周知,该方是治疗干血痨的代表方剂,具有活血消癥、祛瘀生新的功效。我们把里面的方药分两种看待:干地黄、芍药、甘草一组,地黄配芍药有养血滋阴、补亏损阴血之效;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以补不足之阴津。剩下药物则主活血祛瘀之功,以大黄为中心细分之,配黄芩有活血清瘀热之功;配桃仁、杏仁有行气祛瘀润燥之效;配虫类药物虫、干漆、虻虫、水蛭、蛴螬逐瘀消癥之力最强,可消久积之瘀血。而药物之中,按所属功效又有梯队强弱大小之别。譬如解表剂中,按寒温渐变,解表力强弱分之:麻黄、桂枝乃辛温解表重剂;荆芥、防风乃外感表证临证时用麻黄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此最相宜;葱白、淡豆豉治外感初起(无论风寒风热);桑叶、菊花用于风热初起;金银花、连翘用于外感热病初起诸症;栀子、淡豆豉用于外感发热,凡以银翘或荆防类热不退,心下郁烦不适者;桑叶、桑枝用于四时外感,周身酸痛;金银花、银花藤用于外感风热,周身酸痛及热痹。故临证之时,只要抓住方义,凭症变化,如干血痨患者,癥瘕积血不甚时,可将虫类药物以攻逐力较弱之活血化瘀药易之,如莪术、三棱之类;热象不著者,黄芩易金银花、连翘之类;以此类推,则再无无方可用之慨。

临床应用举隅

患者,女,55岁。

一诊:1972年7月9日。T 39.3℃。消化道出血后体虚未复,又感风邪,营卫不和,发热4天不退,恶寒,有汗不解,口不渴,苔薄白,脉浮小数。虽在夏令炎热,仍应桂枝汤加味:川桂枝 15 g,炒白芍9 g,生甘草4.6 g,鲜藿香、佩兰各3 g,茯苓9 g,白豆蔻8 g,鲜荷梗1支。2剂。

二诊:1972年7月11日。T 36.8℃。上药1剂即退热,但仍汗多,疲倦,脉细弱,舌淡红。风邪已解,营卫未和,正气未复,再拟桂枝加人参汤扶正以止汗。川桂枝4.6 g,炒白芍9 g,生甘草4.6 g,孩儿参12 g,浮小麦30 g,炒防风6 g,陈皮4.6 g。1剂。

按:两次处方实则可看成一方,均是桂枝汤处以变化,仅凭症易药异尔。一诊桂枝解表,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疗消化道出血后之阴津不足,时处夏令,则以鲜佩兰、藿香、茯苓、白豆蔻及荷梗解暑养阴;二诊虽风邪已解,但仍恶寒身热,表证仍在,故仍用桂枝,携炒防风以助解表。然患者汗多,则改以孩儿参、浮小麦敛汗;陈皮仍为时令用药,助胃气消食,后天之本生化有源则正气易复。故临床之时,抓住方义,用药对思想将药物加以分类,凭证变化,则以一化十,以一化千,岂怕无方可用。

小结

中药方剂,多如牛毛,面对这浩如烟海的宝库,如不从药对配伍及组方特点入手,则临证之时,纵方有逾万数之巨,仍会束手无策,处方无措。用对药思想分析方剂,学习方剂,把有限的方剂应用到无限的病证中,掌握方剂,应用方剂,此乃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生的大旨,否则死记方歌,徒费脑力尔,请大家切切思之!

[1]吕景山.施今墨对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8.

[2]王付.用方配伍技巧.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

猜你喜欢

外感方剂芍药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陆抑非《芍药》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美丽芍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芍药为谁生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