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孕期保健管理与指导
2011-02-11姜秀艳
姜秀艳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妇女保健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在社区,孕期保健服务的主要工作为协助孕妇获得良好的产前检查,早期检测不正常或危险的妊娠疾病,并对有关孕期的营养和各阶段常见的健康问题进行指导和处理。
1 社区孕期保健工作的特点
①社区孕期服务的对象是某一个孕期妇女及家庭成员。②每个孕期妇女及家庭成员由于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生活水平不同,应根据他们的孕期、生活习惯,文化水平来分别指导。③除对孕产妇进行各种护理工作外,还要对其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教育、保健咨询,帮助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生理环境。④随访工作应按区域、分地段进行管理[1]。⑤做好各项统计、调查工作,协调好街道、居委会、妇联、医院等部门的关系。⑥ 孕期保健的目的,一是预防孕期并发症,减少难产率,降低孕、产妇病死率,保护孕妇安全;二是保护胎儿健康发育,避免发生畸形,防止早产、死产和死胎的发生。
2 社区孕期保健工作要求
从事社区孕产期保健的护理人员应具备临床和预防医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生态学、伦理学、遗传优生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社区保健中心只有简单的医疗器械,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对孕产妇的各种症状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并给予及时处理。社区保健护理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对怀孕妇女要从心理、生活上护理,还要对其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指导,和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孕期保健知识,对孕产妇进行关心关怀。
3 通过各种渠道发现孕妇
社区护士可通过医院诊所、家庭访视等发现孕妇,发现后在各孕期(早、中、晚期)至少进行1次家庭访视。为提高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早孕建卡率、定时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社区护士应主动上门为孕妇建卡立档,定时进行产前检查并做好高危孕妇的筛变、管理和转院工作。同时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进行健康宣教,对怀孕的妇女要进行孕期保健知识、并建立孕期定期检查制度,认真记录孕产妇保健手册,普及围生期知识,使孕妇掌握围生期监护的要点,达到孕妇自我监护的目的[2]。
4 孕期保健指导
根据孕妇各期的身体变化、生理变化进行保健指导。
4.1 孕早期,此的妇女主要的生理表现主要为嗜睡、恶心、呕吐、尿频、尿急、乳房增大、阴道内分泌物增多等。心理上表现为情绪不稳定,高兴、焦虑并存,非常需要关心。此期应指导产前检查的重要性、时间和项目;进行健康宣传,避免抽烟、喝酒,避免接触风疹、流感、肝炎患者,避免接触x线及滥用药物等,了解葡萄胎、宫外孕、梅毒、糖尿病等知识,并注意确定其高危程度,以决定是否需要终止妊娠预防流产;加强营养,避免感染,注意限制性生活;限制下腹用力的动作及剧烈运动,有流产症状应立即就医;要教会孕妇了解有关妊娠的危险信号并及时就诊的常识:如出现剧烈的恶心、呕吐,面部或四肢水肿,体重突然剧增,头晕眼花、视力模糊,腹部持续剧痛,胎动突然增加或减弱以至停止,各种情况的出血等均应迅速就诊,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而出现危险。
4.2 孕中期的孕妇早孕反应减轻或消失,胎儿生长迅速,子宫明显增大。孕妇开始有自觉胎动,血容量不断增加。此期孕妇对妊娠适应能力增加,孕早期的矛盾心理消失,情绪相对稳定。此期,应指导孕妇保持身心健康,重视生活调理,为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环境合理营养;注意饮食,摄取多种营养成分,保证母体内足够的营养素;避免劳累,适当休息,睡眠要充足,心情要愉快;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以免引起感染;每天用清洁毛内和温水洗乳房;坚持体检制度,进入中期每隔2周检查1次,如胎位异常需增加检查次数,发现高危妊娠者追踪治疗坚持胎动记数,以早期发现胎儿是否宫内慢性缺氧。
4.3 孕晚期的胎儿逐渐长大,发育成熟,孕妇的生理负担进一步加重,行动不便。分娩前出现不规律宫缩、见红等临产先兆征象。心理上,此期孕妇开始对分娩恐惧,对能否顺利分娩、胎儿的健康产生焦虑和不安。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精神压抑。每周产前检查1次,进行内科检查,持别要注意肝、肾功能及心脏情况检查,决定生产地点。注意营养,控制节制性生活,妊娠晚期必须禁止性生活,以防早产、感染、出血。认识分娩的先兆,宫缩的特征,解除孕妇恐惧心理,进行提倡母乳喂养的宣传。指导作分娩的准备包括住院时的所需物品,婴儿出生后的必备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部分流动人口中孕妇忽视常规产前检查,对孕期出现的非正常症状重视不足,拖延病情,导致死胎等严重后果[3]时有发生,应对加强这部分人群的管理。围绕孕期妇女对保健的需求,开展深人浅出、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使孕期保健工作更加深人广泛地得到发展[4]。
[1] 黄鲲,南淑敏.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的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4,6(16):76-77.
[2] 于红梅.社区孕期妇女的保健与护理[J].临床与医疗,2010(13):409-410.
[3] 葛艳蓉.浅谈孕妇学校的健康教育[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92-293.
[4] 王端霄.健康教育对育龄妇女儿童保健知识及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5):390-391.